总体来说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
一、创建型模式,共五种: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二、结构型模式,共七种: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三、行为型模式,共十一种: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释器模式。
1、工厂方法模式:
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Factory Method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
工厂模式有一个问题就是,类的创建依赖工厂类,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拓展程序,必须对工厂类进行修改,这违背了闭包原则,所以,从设计角度考虑,有一定的问题,这就用到工厂方法模式。
创建一个工厂接口和创建多个工厂实现类,这样一旦需要增加新的功能,直接增加新的工厂类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改之前的代码。
2、抽象工厂模式:
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抽象工厂需要创建一些列产品,着重点在于"创建哪些"产品上,也就是说,如果你开发,你的主要任务是划分不同差异的产品线,并且尽量保持每条产品线接口一致,从而可以从同一个抽象工厂继承。
3、单例模式:
单例对象(Singleton)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在Java应用中,单例对象能保证在一个JVM中,该对象只有一个实例存在。这样的模式有几个好处:
(1)某些类创建比较频繁,对于一些大型的对象,这是一笔很大的系统开销。
(2)省去了new操作符,降低了系统内存的使用频率,减轻GC压力。
(3)有些类如交易所的核心交易引擎,控制着交易流程,如果该类可以创建多个的话,系统完全乱了。(比如一个军队出现了多个司令员同时指挥,肯定会乱成一团),所以只有使用单例模式,才能保证核心交易服务器独立控制整个流程。
4、建造者模式:
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5、原型模式:
原型模式虽然是创建型的模式,但是与工程模式没有关系,从名字即可看出,该模式的思想就是将一个对象作为原型,对其进行复制、克隆,产生一个和原对象类似的新对象。本小结会通过对象的复制,进行讲解。在Java中,复制对象是通过clone()实现的,先创建一个原型类。
6、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将某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表示,目的是消除由于接口不匹配所造成的类的兼容性问题。主要分为三类:类的适配器模式、对象的适配器模式、接口的适配器模式。
7、装饰器模式:
顾名思义,装饰模式就是给一个对象增加一些新的功能,而且是动态的,要求装饰对象和被装饰对象实现同一个接口,装饰对象持有被装饰对象的实例。
8、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就是多一个代理类出来,替原对象进行一些操作,比如我们在租房子的时候回去找中介,为什么呢?因为你对该地区房屋的信息掌握的不够全面,希望找一个更熟悉的人去帮你做,此处的代理就是这个意思。
9、外观模式:
外观模式是为了解决类与类之家的依赖关系的,像spring一样,可以将类和类之间的关系配置到配置文件中,而外观模式就是将他们的关系放在一个Facade类中,降低了类类之间的耦合度,该模式中没有涉及到接口。
10、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就是把事物和其具体实现分开,使他们可以各自独立的变化。桥接的用意是:将抽象化与实现化解耦,使得二者可以独立变化,像我们常用的JDBC桥DriverManager一样。
JDBC进行连接数据库的时候,在各个数据库之间进行切换,基本不需要动太多的代码,甚至丝毫不用动,原因就是JDBC提供统一接口,每个数据库提供各自的实现,用一个叫做数据库驱动的程序来桥接就行了。
11、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有时又叫部分-整体模式在处理类似树形结构的问题时比较方便。使用场景:将多个对象组合在一起进行操作,常用于表示树形结构中,例如二叉树,数等。
12、享元模式:
享元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象的共享,即共享池,当系统中对象多的时候可以减少内存的开销,通常与工厂模式一起使用。
13、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其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使用算法的客户。需要设计一个接口,为一系列实现类提供统一的方法,多个实现类实现该接口,设计一个抽象类(可有可无,属于辅助类),提供辅助函数。
14、模板方法模式:
一个抽象类中,有一个主方法,再定义1...n个方法,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实际的方法,定义一个类,继承该抽象类,重写抽象方法,通过调用抽象类,实现对子类的调用。
15、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很好理解,类似于邮件订阅和RSS订阅,当我们浏览一些博客或wiki时,经常会看到RSS图标,就这的意思是,当你订阅了该文章,如果后续有更新,会及时通知你。
其实,简单来讲就一句话:当一个对象变化时,其它依赖该对象的对象都会收到通知,并且随着变化!对象之间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
16、迭代子模式:
顾名思义,迭代器模式就是顺序访问聚集中的对象,一般来说,集合中非常常见,如果对集合类比较熟悉的话,理解本模式会十分轻松。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需要遍历的对象,即聚集对象,二是迭代器对象,用于对聚集对象进行遍历访问。
17、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有多个对象,每个对象持有对下一个对象的引用,这样就会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条链上传递,直到某一对象决定处理该请求。但是发出者并不清楚到底最终那个对象会处理该请求,所以,责任链模式可以实现,在隐瞒客户端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动态的调整。
18、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的目的就是达到命令的发出者和执行者之间解耦,实现请求和执行分开。
19、备忘录模式:
主要目的是保存一个对象的某个状态,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对象,个人觉得叫备份模式更形象些,通俗的讲下:假设有原始类A,A中有各种属性,A可以决定需要备份的属性,备忘录类B是用来存储A的一些内部状态,类C呢,就是一个用来存储备忘录的,且只能存储,不能修改等操作。
20、状态模式:
状态模式在日常开发中用的挺多的,尤其是做网站的时候,我们有时希望根据对象的某一属性,区别开他们的一些功能,比如说简单的权限控制等。
21、访问者模式:
访问者模式把数据结构和作用于结构上的操作解耦合,使得操作集合可相对自由地演化。访问者模式适用于数据结构相对稳定算法又易变化的系统。因为访问者模式使得算法操作增加变得容易。
若系统数据结构对象易于变化,经常有新的数据对象增加进来,则不适合使用访问者模式。访问者模式的优点是增加操作很容易,因为增加操作意味着增加新的访问者。访问者模式将有关行为集中到一个访问者对象中,其改变不影响系统数据结构。其缺点就是增加新的数据结构很困难。
22、中介者模式:
中介者模式也是用来降低类类之间的耦合的,因为如果类类之间有依赖关系的话,不利于功能的拓展和维护,因为只要修改一个对象,其它关联的对象都得进行修改。
如果使用中介者模式,只需关心和Mediator类的关系,具体类类之间的关系及调度交给Mediator就行,这有点像spring容器的作用。
23、解释器模式:
解释器模式一般主要应用在OOP开发中的编译器的开发中,所以适用面比较窄。
扩展资料:
介绍三本关于设计模式的书:
1、《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作者:[美] Erich Gamma, Richard Helm, Ralph Johnson, John Vlissides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2、《软件秘笈:设计模式那点事》
作者:郑阿奇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3、《设计模式:基于C#的工程化实现及扩展》
作者:王翔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设计模式
以下是50个设计策略性的问题:
字体是否易读?
对比是否足够强烈?
在笔记本电脑上显示效果如何?
在平板上呢?
在手机上呢?
需要响应式设计吗?
对于WAP版/APP版,哪些功能是必需的?
利用现有技术可以实现吗?
这符合客户的时间规划吗?
对于我的设计方案,哪些点我可以折衷/让步?
这个产品会与其他服务相结合吗?
这个产品如何与其他服务相结合?
设计性能好吗?(这里指设计的适应性、扩展性等)
配上完美的数据,我的设计效果如何?(如电商首页的设计,商品图都是抓取的,设计师无法控制)
配上糟糕的数据,我的设计效果如何?
初始数据为空,我的设计效果如何?
我的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
哪类用户会喜欢我这个具体页面的设计?
他们期望看到什么?
他们可能会担心什么?
我是否展示了正确的数据?
我用正确的方式来展示数据了吗?
这是正确的图表/标注吗?
我真的需要一个图表/标注?真的值得这么做吗?
这些图表/标注可以帮助哪类用户?
这个特殊视图是经常使用还是偶尔才用?
这个特殊视图怎么帮助用户?
用户现在想看到什么信息?
用户会一直都关注这些信息吗?
这些信息会帮助到用户吗?
这些信息会对用户造成损失吗?
这个特殊视图会明显的激发用户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吗?
对于研发工作量和用户满意度,投入产出比如何?
怎么让开发工程师愿意执行这个设计方案?
这个产品坚持了设计标准吗?3
这个产品设计引用了常规设计模式吗?
如果研发只实现了30%的设计效果,它看起来会怎么样?
我的设计只是权宜之计吗?(只为了满足眼前的目标)
我的设计是可以为长远目标服务吗?
为什么这个设计方案可能被延后?
我在持续打破边界和推进创新么?
哪些产品已经做到了?
什么产品尝试过,但是失败了?
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失败的标志又是什么?
什么让它变得更容易使用?
什么让它变得更难使用?
这个页面是必需的吗?
我可以把当前页面与另一个页面合并吗?
有人真的可以实现这个花里胡哨的图表吗?
免责声明:本文未做商用,仅作为学习交流使用,文中观点归原作者或组织所有,侵删
一般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成本领先战略
即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低于同行业竞争者的成本。由于成本降低,利润就会升高,企业就可以采取低价策略,品牌就更有竞争力。丰田公司素以追求完美著称,然而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丰田公司也非常注重削减汽车的制造成本以使产品更有竞争力。
2、产品差异化战略
即努力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类似产品或者服务的对比中具有独特性。此种战略下,品牌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品牌的某种独特性,企业在这种独特性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战略步骤。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独特的品牌形象,独特的产品特点,独特的服务等。
3、集中战略
即企业通过产业市场细分化来确定一个产业中的竞争范围,强调在一个产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企业集中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或者把目光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消费群体,即企业在一个产业中为某一细分市场的特殊服务方面的优势。
企业集中各种资源,加速发展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以便使品牌在短时间内能够造成影响力。因为集中战略使得企业过于专业,抗风险能力因此而受到削弱。
扩展资料:
一般战略
波特认为,“当影响产业竞争的作用力以及它们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确定之后,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辨明自己相对于产业环境所具备的强项和弱项”。据此,他提出了可应用于任何性质及规模的企业,其涵盖面甚广的一般竞争战略。
1、较低成本
面对庞大的市场、消费者众多,企业可考虑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去建立竞争优势。此种战略的要诀是通过规模经济以减低平均支出,同时借大量生产取得专业化的工作效率,使整体成本下降,产品价格得以定位于较同业低,竞争优势由此产生。
2、差异化战略
利用匠心独具的构思,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程序,新奇奥妙的原料配方,别具一格的服务形式,企业可以设计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产品,即使产品本身并无稀奇之处,通过广告及包装也能树立产品的独特品牌形象,达到差异化的效果。
差异化战略可实施于广阔范围市场或狭窄范围市场。在狭窄范围市场的情形下,差异化战略付诸实行的对象是一小群有特别需要或嗜好的消费者,所以有称为聚焦式的差异化战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竞争策略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设计策略有哪些类型(设计模式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