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口号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澎湃新闻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同时,澎湃新闻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致力于新闻追问功能与新闻跟踪功能的实践。澎湃新闻有网页、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已经做出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微信公共账号,如中国政库、中南海、打虎记、人事风向、一号专案、舆论场、知识分子等。
“澎湃”项目从筹备之时起,就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它所依靠的是上海报业集团,这个带有浓郁党报性质的国有媒体大鳄;另一方面,《东方早报》凭借揭露乳业中的三聚氰胺等重磅报道,已同财新、南方报业等一起,成为新闻业的标杆。
可见,上海报业希望借“澎湃”等项目,实现多个维度的突破。首先是模式上,按照裘新的思路,“澎湃”要成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此次发布的澎湃App,就设计了“提问”和“跟踪”两大功能,前者帮助读者发问,后者则便于读者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相关阅读并长期跟踪阅读。不过这些模式和功能上的创新是否成功,最终衡量的标准还在于能否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否会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而读者的“提问”能否顺利内化成新闻生产的一部分,不仅依赖于用户的活跃度,更在于采编人员是否拥有主动性,以及管理团队是否针对这个环节设置了恰当的考核机制。
上海报业在资本结构上的突破也值得关注。据了解,“澎湃”项目的初期投资达3至4亿元。其中一部分来自政府,一部分来自财团,联想旗下的弘毅资本此前就传出参股的消息。此外,“澎湃”的核心成员还实现了对项目的持股,这在其他媒体项目中并不多见。据了解,上海报业下属的另一个新媒体项目《界面》还找到上海本地两家券商入股。不得不说,多元的股权方式是上海报业新媒体项目的最大突破。这种股权模式上的突破并非一时兴起,在裘新年初的发言中就曾提到,报业集团在未来资本构成上,会考虑吸纳文化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等共同进入;在制度安排上,也会考虑采取核心团队出资持股,设计股债结合的结构安排等等。
当然,多数人关注的,还是上海报业在盈利模式上的探索。探讨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的是上海报业的自身定位。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徐麟曾表示,上海报业集团以统筹经营为主要职责,负责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有资产经营、运作。上海报业旗下拥有地产、上市公司等资产,未来这些资产显然将承担更多的盈利任务。
对于媒体业务的经营,裘新曾有过明确规划,即报纸经营将面临“第三次销售”,前两次销售分别是“卖报纸”和“卖广告”,第三次销售则是“卖服务”。针对这种转变,上海报业旗下媒体转型的任务就是,如何发挥传统媒体社会资源丰富、信息流汇聚、公信力强等核心优势,在纸下线下布局垂直产业,把服务卖给读者,把读者变成客户,最终形成一座挖之不竭的金矿。这样来看,在上海报业集团的布局中,“澎湃”这类新媒体平台未来起到的作用就是汇聚用户资源,承担集团盈利的“中端”而非“末端”环节。
或许,对于媒体行业来说,上海报业集团无论能否成为一个转型范本,本身都是伪命题。因为它拥有的特殊背景,为它提供了商业媒体为之艳羡的资源优势,否则我们很难想象,在平面媒体日渐式微的当下,“澎湃”项目还能顺利地获得三四亿元的投资。那么,“澎湃”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美国知名的媒体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真相》中曾写道,未来新闻消费者对新闻的需求将集中于八个主要功能:鉴定者、释义者、调查者、见证者、赋权者、聪明的聚合者、论坛组织者以及新闻榜样。这些功能恰好与裘新对“澎湃”的定位相吻合。在这样一个传媒业“最坏的时代”里,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依旧能够成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执行者的核心目标之一,确实难能可贵。[4]
界面新闻是可信的。界面新闻是中国的原创财经新媒体,由上海报业集团出品,2014年9月创立。界面新闻以财经、商业新闻为核心,布局近40个内容频道。在科技、地产、汽车、消费、工业、创业等领域持续关注商业前沿信息,报道国内外知名公司及品牌,树立对知名公司的影响力。
界面新闻1是“澎湃新闻”的兄弟媒体,来自中国第一大报业集团上海报业,联手小米科技、360、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联想弘毅、卓尔传媒推出的新一代财经商业新闻网站。“界面”有一支实力强劲的原创报道团队,他们曾参与创办《经济观察报》和《第一财经周刊》,团队骨干还来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财富》中文版、《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财新传媒等。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界面新闻是什么性质媒体(界面新闻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