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内容)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拉斯韦尔模式,传播学术语,是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一谁( Who)

一说什么(Says what)

一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一对谁( To whom)

一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这五个要素又由此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1]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也即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

“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具体来说: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传播学界对拉斯韦尔模式的评价: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但它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

参阅资料:《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拉斯维尔传播模式内容如下: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指的是拉斯韦尔在其著作《传播的双重意义》中提出的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它们分别是源(source)、信息(message)、信道(channel)和受众(receiver)。

拉斯韦尔强调这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传播产生的基础。源指信息的发起者或发送者,可以是个人、机构或组织。信息是源想要传达的内容。信道是信息传达的途径,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

拉斯维尔传播模式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它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反馈因素的存在,认为只要传播者发出信息,就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就会取得传播效果。

传播行为

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简便方法是只需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的(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ich effects)。此后,这名话便被称做是“拉斯维尔传播模式”。

拉斯维尔传播模式只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它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反馈因素的存在,认为只要传播者发出信息,就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就会取得传播效果。

这个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传播学的发展曾起到过重大推动作用,而且至今在传播学中,这种传播模式仍占据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内容)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