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居住空间设计优秀案例(有哪些好的色彩设计在居住空间设计优秀案例)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现代前卫风格

依靠新材料、新技术加上光与影的无穷变化,追求无常规的空间结构,大胆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布置,以及刚柔并济的选材搭配。

现代简约风格

特点是简洁明快、实用大方。因为"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普遍存在于当今大众流行文化中。

雅致主义

文艺界、教育界的业主对雅致主义情有独钟。他们注重品位、强调舒适和温馨,但又要求相对简洁的设计风格。

新中式风格

在设计上继承了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同时改变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

新古典风格

此风格具备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欧式古典风格

此风格继承了巴洛克风格中豪华、动感、多变的视觉效果,也吸取了洛可可风格中唯美、律动的细节处理元素,受到上层人士的青睐。

美式乡村风格

美式乡村风格突出了生活的舒适和自由。特别是在墙面色彩选择上,自然、怀旧、散发浓郁泥土芬芳的色彩是美式乡村风格的典型特征。

地中海风格

特点是在组合上注意空间搭配,在色彩上选择自然柔和,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集装饰与应用于一体。

01.

-不知山·乡宿酒店-

不知山·乡宿酒店坐落于天津市蓟州区,场地三面环山,远离喧嚣的市区。不同于北方的寒冷干燥,这里雨水较多,小气候湿润宜人,俨然身处江南的感受。

业主希望回归山烟袅袅的乡村生活,营造自然纯朴居住环境,唤醒最初的简单与快乐。

酒店占地面积12660平米,包含49间客房及乡食餐厅、会议室、书吧、户外泳池、户外烧烤、儿童乐园、亲子农耕园等服务配套设施。

项目景观设计在“叶子型”建筑符号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以叶、竹、藤等植物符号作为景观素,以毛石、天然防腐木、茅草、荆条等天然材料为造园基础。

伴着月光如明镜般的镜面水景,倒映出周边的山林秀色,如梦如幻。

设计师在户外做了北方少有的叶子型室外泳池,与建筑风格相呼应,同时为休闲区平添一丝趣味。

“联排家庭房”仿佛藏匿于千亩林海之间的一方小天地。

推开藤编的院门,立刻带来一种亲切感和归宿感。客房背山,窗户成为天然取景框,每扇窗户都有不同的风景。

因场地内外均没有市政雨水管网,设计师在“叶子客房”与“独立小院家庭房”之间设计了一条旱溪。以景观的方式解决雨水收集排放问题,同时也丰富了酒店的生态系统。

02.

- GEEMU积木酒店-

GEEMU积木酒店是倡导亲子互动、在地文化体验和多业态融合的小型精品度假社区,位于广西阳朔,由一座毛坯民居改造而成。

基地西南方向视野相对开阔,但北侧紧贴山体,甚至有些逼仄,建筑的集中大体量相比周围低矮散落的土砖民居也有些格格不入。

现场条件不稳定,用地范围和权属关系一直变化,因此设计根据相对确定的要素从内向外做出回应,加上现状结构限制,建筑原有主体部分继续承载主要居住功能,新的功能需求则以小体量的方式在原有体量上外溢,对话周边民居的同时削减了原有体量。

建筑主体立面为水刷石,小体块则沿用当地老房子纸筋灰剥落后的土砖色加以区分强化。

项目首层延续了室内外的模糊与通透,将前台、餐厅等服务性功能集中在西侧,最大化呈现完整开放的公共空间。

首层以上现有的承重砖墙可改动的余地不大,为了房间类型的丰富度,设计团队把中间一户均分并划到两侧,为儿童留出了半独立的卧室和玩耍空间,形成主次空间渗透的亲子居住体验。

室内和环境丰富的相处关系,则通过墙体、玻璃、玻璃砖等材质组合来塑造。

垂直方向增加中庭进行联系,也改变了平面的平铺直叙。借助两组长滑梯,中庭被组织成另一个动态活动中心,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快速穿梭在2-4层间,“楼梯间-走廊”构成的固定关系被打破。

积木不止于儿童,它希望用空间激发好奇心和社群交互,传递明晰的态度和细节,描绘属于成人和孩童各自的玩乐和审美趣味。

总平面

03.

-不远民宿·新余庆里-

这是继不远民宿·南濠街之后,第二个以年轻人为客户群体的设计型民宿。作为一个总面积411平方米的四层民宿,业主需要更多的客房数量来承载日益增多的客流量。

建筑四周围绕着老式居民楼,为了使其呼应周围居住环境的氛围,特意保留了原有立面具有历史质感的青砖。

此外,在外立面的门窗的位置和进深的设计上,设计团队结合整个建筑比例和室内布局以数十厘米为单位进行了微调,使得室内视野开敞且采光充足。

金属窗框的更换和进深的加深则为民宿增添了空间浸入感。

室内原有梁、柱等混凝土结构干净、简单。

设计师尝试将原有建筑物的混凝土结构裸露出来作为室内设计的一部分,挑选椴木胶合板作为客房室内的材料,在公共区域则使用了柳桉胶合板来突出混凝土结构。

北立面图

04.

-远野·莫干书舍-

该部分由gad·line+studio投稿

项目位于德清市莫干山东麓,生于五个原生溪谷之间,基地保留了现有农田肌理及通透幽长的山谷视廊,以稻田原乡为特色,在溪谷中营造阡陌纵横的田野韵味。

面对地块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团队营造出了乡野的居住体验。

项目由一个面积140的书舍和7间客房组成,书舍给乡村生活提供文化空间和公共社交场所。

书舍设计角部空间打开。让内外空间完全交融,同时也拥有朝向农田的最佳视野。厚板折板屋顶。结构采用整体厚板结构,实现了无梁大空间,以保证空间的自由与纯粹。

书舍的室内空间,强化建筑、结构所表达的概念“悬挑的屋顶”。

材料运用上,“背景”部分大量运用木纹饰面,增加亲和力和整体性。

客房依据地势,面向农田、山林以最大的景观面展开,选择低层的小尺度建筑体量来还原乡村风貌。

客房单体建筑屋顶选择传统双坡屋顶形制,但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做法进行诠释。

墙面材料以质朴的夯土、毛石、竹木墙板为主要基调,强调建筑的生长感和在地性。

保留建筑室外一部分材料与肌理的向内延伸,外墙夯土肌理漆经过处理,运用在立面装饰上,体现与城市酒店所不同的特殊韵味。

总平面图

05.

-山鬼精品酒店改造-

本案例由寻常设计供稿

该项目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后街影视产业园旧印制一厂,两幢主体建筑顺应地势,一前一后,高低有序地坐落于坡地之上,直面壮美长江,俯瞰两座大桥之间的绿洲,饱览城市天际线。

设计师结合影视文创以及既有婚纱摄影业态,打造为针对年轻化人群对于“爱情”这一主题的艺术美学空间,这一定位也呼应了山鬼Mont Mirage酒店的品牌调性。

新娘嫁衣舞动的裙摆是美妙的经典场景;如果把老楼喻成是待嫁的新娘,设计团队的任务是为之设计一件合宜的嫁衣,轻盈而柔软地连接起两幢老建筑,也使得老旧厂房空间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薄壳结构与金属幕墙构成的“裙摆”创造出一层集合酒店接待、休憩与多功能厅的开放服务空间,漂浮为顶,下落为幕,抬升为厅,下沉为梯,旅客可以在裙摆之上游走,形成一条多变的观景路径,还原了山城的空间体验。

老厂房的更新设计既有大刀阔斧式的创造性改变,也有小心翼翼的历史记忆保留,新旧并存。

新建的部分如同画布,白净轻盈;与粗粒的老墙面或裸露的水泥梁柱相互对比烘托着。

中庭水院的采光天井和礼堂的屋顶天窗不仅补充了照明,细长而有序的几何形态还勾勒出抽象的光影矩阵,引领心灵通往星辰。

06.

-柳杉间人文艺术酒店-

设计公司:重庆具相装饰设计

本项目位于重庆万盛区黑山谷风景区北门村,占地约4900平方米。项目原址是当地的一间乡村小学,正如中国当下的大多数,由于生源的流失,荒废后静静地隐立在半山间。

主教学楼与操场之间有一排整齐的柳杉树,几十年来与学校共生长,当阳光洒落其间,光线交织的自然之美让人印象深刻,因此给整个项目取名“柳杉间IN BETWEEN”。

总平面图

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结合场地动静分布的结构,左右两边增加两个功能,分别是酒店客厅及图书馆,而中间的主体建筑,设计则规划了25个房间的住宿功能。

在建筑设计手法上,利用场地的高差关系采用“恋地性”建筑形态,即是对自然结构的形象化,也表达了对大地的归属及空间中的“自由性”。

建筑的纯粹延伸至室内,内外一体。空间的规划上巧妙而含蓄,压制与释放相融。

由于主体建筑是砖混结构,房间的规划只能在教室格局上做小心翼翼的拆除和新建,原教室外的宽阔通道变成房间的阳台,配上浴缸与躺椅,面对着柳杉树,可以静静的发呆一整天。

07.

-西安四方俚民宿-

设计公司:垣建筑设计工作室

西安明城墙内的民乐园片区于2009年整体拆迁改造为商住混合的城市街区。业主提出将一间40平米的公寓改造成为一间民宿的诉求。

项目为传统一室一厅的常规格局,长方形布局,东西走向。设计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单一空间中创造的丰富有变化的尺度,从而给予民宿特别的生活体验。

设计师首先拆除卫生间的非承重隔墙,缩小其面积,为公共区域释放出更多空间。

其次,拆除厨房的非承重隔墙,砌筑操作台限定空间边界,并赋予这个边界双重的含义。

最后,设计团队在靠近入口的位置放置一个完整的经过“掏挖”的家具体量,以达到“行止相间”的空间目标。

靠近入口的大洞口与客厅结合成为沙发区,不同深度的座位让人们可选择坐、靠或躺在其中,观看投影在墙面上的视频画面;

剖透视图

08.

-弥宫民宿-

走入户外派对区,拱形的结构式造型墙为空间增添了观赏性,同时又能与人产生很好的互动。

步入室内,拱形的元素与几何块面相映成趣,让空间显得饱满富有层次,同时米黄色的涂料与木头装饰将空间变得柔和具有高级感,如家一般温馨,又如城堡一般庄严。

总平面图

09.

-大乐之野民宿-

项目位于黄河岸旁,设计团队希望能够将建筑隐匿于自然,用谦和与敬畏实现建筑和自然的平衡。

建筑基本遵循当地民居风貌,平屋、露台、院落、苇杆檐廊,将户内活动的更多可能性延伸至户外。

在外墙上设计师运用了水泥砂浆抹泥的特殊工艺还原当地夯土墙的建筑肌理。从而创造了似久经风雨日照后,接近却不会崩坏的“旧”。

景观面为大尺度落地窗,其他立面则像当地建筑一样尽量控制的开窗尺度。

室内空间的设计中充分地考虑了光的作用,光即阴影,当室内极简的装饰和色彩都匿于空间的厚重之中,只有光和阴影在墙壁和地面交响,构筑出光与场所的精神性,激发出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10.

-大理十九山-

本案例由wutopia lab供稿

设计团队接受好友委托历经约三年在大理海东方完成了一个以水墨为基调的最佳民宿。(以下为设计师自述)

我们站在拆除一空的别墅里,很容易达成共识。那就是每个房间都不能局促,每个房间都必须面朝洱海。

面对闪耀光辉的苍山洱海,任何装饰都是做作。

那些地域性创作或者堆砌民族物件都是多余的。做减法吧,这是没有牵绊的自由生活的第一步。

窗一定要开到最大,阻碍视线的铝竖梃要减光,增加造价也在所不惜,因为要无阻碍地把风景变成室内的主角才是第一位的。

房间要空旷,功能和装饰要减少到刚刚好。

客房门厅,衣帽间和卫生间被小心隐藏在一道连续的屏风墙后面。屏风上抽象的水墨山水明显就是呼应着苍山。我希望客人就这样坐在或者躺在山水间。身无多余之心和物,这才是自由。

“白色排斥一切比自己卑微的颜色,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臣服于它”。但如果我全部用黑色,那压抑的黑色让欣赏风景的心情变成嫉妒和不满。

我用不同质感的黑色,其中涂料、金属油漆、地板、玄武岩把大门、前台、厨房、茶室、公共空间以及庭院和客房的地面连续成一幅层层晕染的黑色画面。

在斜坡上,我建议你略停留一下。然后推开沉默的黑色大门,黑色地面上闪耀着一地碎片的阳光,洱海啊,宁静地躺在那里。

打开后是一间被屏风挡住的黑色门厅,光线已经透了进来,空气中似乎有蝴蝶翅膀的煽动声。

你会迫不及待地拉开房门,是的,洱海就这么迫不及待跳了进来。

每个拱券应对一个柱跨而形成变化,和周边的建筑相比显得克制的活泼。立面隐藏了室内澎拜的冲动,平静微笑地矗立在山坡上,背后则是自由。

简介:对应与绿色建筑,“绿色景观”是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景观。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具体措施包括雨洪利用、乡土植物和材料的应用、自然风、水和光的利用,避免使用化学和农药,材料的可循环性等等。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生态化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化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

关键字:生态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生态城市可持续景观

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即“创世纪”本身,而Garrett Hardin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而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健康。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 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大生态设计,等等。本文将着重讨论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Walter,Arkin,et al,1992;Aberley,1994;Register,1994;Roseland,1997;王如松,1988;黄肇义,杨东援,2001;宋永昌等,1999;黄光宇,陈勇,1997;沈清基,2000;李团胜石铁矛,1998;王军待等,1999;欧阳志云王如松,1995;宗跃光,1999)。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人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1、关于生态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和Stuart Cown(1996,p18)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最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对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Newton,1971,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Lyle,1985)。是一种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p10),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89,1993).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也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号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俞孔坚,吉庆萍,2000;俞孔坚,2001)。所以,有必要对生态设计的原理加以认识,以指导正确的景观设计。

2、生态设计原理

下面将以Sim Van der Ryn和Stusrt Cowan(1996)提出的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结合John 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的原理,并进一步结合目前国际景观和城市设计的动态,系统阐述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原理之一:地方性

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的创造,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当地人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神灵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于天地-人神关系的设计。例如,在云南的哀牢山中,时代居住这里的哈尼族人选择在海拔1500-2000米左右的山坡居住,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适宜于居住;村寨之上是神圣的龙山,丛林覆盖,云雾缭绕,村寨之下是层层梯田。丛林中涵养的水源细水长流,供寨民日常生活所用,水流穿过村寨又携带大连牲畜粪便,自流灌溉梯田。山林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都有奇特的医药功能。所以山林是整个居落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因而被视为神圣。哈尼梯田文化之美,也正因为她是一种基于场所经验的生态设计之美。皖南的村落,如宏村,也可见同样的生态设计经验(俞孔坚,1992)。

其二,适应场所自然过程: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本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能。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同时也是设计物本身的健康。

其三,当地材料: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乡土物种的消失以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原理之二: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的解决之道有四条:

第一、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保护资源的优秀传统值得借鉴,它们往往以宗教戒律和图腾的形式来实现特殊资源的保护(俞孔坚1992)。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护。

第二、减量(Reduce)。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即使基于已有的技术,有学者认为人类可以用比现在少一倍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而获得比现在高一倍的生活水平,既所谓的四倍数(Factor four,Von Weizsacker等,1997).相似的观点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只有将资源消耗量减少到50%,而发达国家较少到10%,地球的可持续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为此,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于1994在国际上成立了“十倍数俱乐部”(The Factor Ten Club,见Von Weizsacker等,1997)。城市绿化中即使是物种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乡土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能自身繁衍。不考虑维护问题的城市绿化,无论其有多么美丽动人,也可以是一项非生态的工程。

第三、再用(Reuse)。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早在1971年,景观设计师Richard Hagg就提出利用西亚图的煤气工厂遗址建成市民休闲公园,并于1975年开放(见Frankel and Johnson,1991)。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由德国景观设计师Peter Latz设计的Emscher Landscape Park景观公园(见Brown B. J.,2001),1991年开始设计,1994年开放,公园占地230公倾,位于德国钢铁重镇Ruhgebiet,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工厂设施,进行生态恢复,生锈的告炉,斑驳断墙,在绿色的包围中讲述一个辉煌工业帝国的过去.国内的广东省中山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个始建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粤东造船厂,不是被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地产开发,而是利用现有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在这里,古树讲述了这块场地的历史,厂房和机器深刻了城市的记忆。

第四、再生(Recycle)。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未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而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这一流是单向不闭合的。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因此有了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属性是可以循环再生的.从原野,田园,高密度城市,再到花园郊区,边缘城市和高科技园区,随着城市景观的演替,大地上的没一寸土地的属性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俞孔坚,2000,2001).昔日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大面积铺装或迟或早会重新变为森林或高产的农田,已经填去的水系会被重新恢复。

工业的生态设计要求工业生产流程的闭合性,一个闭合的生产流程线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生态目标,一是,它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二是,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

基于这一概念,Lyle等人(1994,p10)提出了再生设计理论(Regenerative Design).即用“源—消费中心—汇”循环系统取代目前的线性流,形成一个再生系统(Regenerative system),使前一流程中的汇变成下一流程中的源。根据Lyle的经验,实现再生系统,在设计上有以下十二大战略:

1.让自然做功;

2.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背景;

3.整合而非孤立;

4.需求多功能的满意或较优而非单一功能的或最小;

5.适当的已适用为目的的技术追求,而非过分追求高科技;

6.用信息取代物质和能力消耗;

7.提供多条解决途径;

8.寻求用共同途径解决多个不同问题,而非就事论事;

9.把管理储存(包括资源、能源和废弃物)作为关键因素来对;

10.创造环境之形来引导功能流;

11.创造环境之形来标识过程;

12.可持续性优先。

正如没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可实施的设计不考虑经济预算一样,没有一个可实施的生态设计可以不考虑生态代价,包括资源的消耗,污染的产生以及栖息地的丧失。

生态算帐方式有主要有:

其一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城市开放空间中的一件户外家俱可能是以东北长白山的红松为材,长途运到广东某地加工成品后,又运至北京置于场地之中,破旧后变成垃圾,进入处理场。这整个过程中都蕴含着物质、水、能量和土地的消耗,也就是说,这一家俱的生态费用都应该作为设计时的考虑因素。一张简单的园林座椅,实际上关联着河流的水质、森林的状态以及山体的水土流失程度。通过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考察,我们可以评价设计和使用的产品的生态性。我们需要对理解产品生产过程以决定它们对物质和能量是节约的,或是浪费的,是有毒的,或是无害的。生态设计要求我们对所有我们使用的东西进行探究,生产它们意味着牺牲什么?它们的创造会给人、动物及自然带来什么危害?

其二:能流和物流跟踪

通过对维护我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所必须的能流和物流,包括自然水、污水流、电流、食物流、垃圾处理及旧物如玻璃的再利用等流程,我们就会对维持我们生活的系统更加敏感和关注。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居住空间设计优秀案例(有哪些好的色彩设计在居住空间设计优秀案例)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