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渠道
内部渠道,即自身拥有的,也可以说是有版权的,别人无法轻易获得的。一般包括个人的经历、个人的作品、个人的思考。
1.个人的经历
个人的经历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经历就是从事新媒体快7年了,这其中我做过生鲜电商、做过活动运营、做过广告文案,基于此产生的各种过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当类似的选题热点出现时,我就能够第一时间写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济,至少能写一些复盘文。
无论你在哪一行,你接触的越多,从事的越丰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毕竟,我们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举个例子,有一年回农村过年,大家都懂的,过年一般会去附近的庙宇看看。
从免费领福袋到最后99元一顶的莲花灯,很多人都付钱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样心甘情愿的付钱了呢?9.9的淘宝灯付了99,为什么还满脸开心呢?针对这个经历,我就写了一篇《农村套路深,他们是如何深谙用户心理,形成产品连线的》。
这就是个人经历,别人偷不走,很多时候,是你独有的!
2.个人的作品
个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可以是你几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摄的一分钟抖音……
只要是你原创的,并不一定是拥有多少受众,获得多少荣誉,只要是你自身产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纸、一幅画,都可以成为素材。
我自己有个公众号,但是不对外开放,只有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关注,用来记录我所有的产出。
我写过“为什么插入微信的产品广告没有成交量”,“怎么让文章排得好看?关于微信编辑器的一点探讨”,“3小时涨粉近2万,我是怎么做微信公众号抢红包活动的”……
文章篇幅都不长,有时候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的思考,还会觉得有些幼稚,但这些都能成为现在的素材。
你仔细看,会发现每一行每一年,热点话题也好,行业焦虑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种思想的变化,或者写作角度的变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这称之为迭代更新。
至于你的其他个人产品,比如一幅画,简单的你可以写你绘制时的心情;复杂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选择,构图的框架,与行业产生关联。
像做新媒体的,就可以从一幅画引出新媒体文章排版时的色系构造。
当然,我们也不用活的这么累,只是当你有需要时,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种各样的作品。
为什么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为作品中总是会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给予你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3.个人思考
我这里的个人思考并不是指传统的思维,而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随意性,不故意为之。
比如我看电视,每当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开始胡思乱想,有时候是对剧情的改编,有时候会和剧中人物产生共情,真情实感很重要。
比如有时候我看妈妈那么辛苦,就会想为什么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时候觉得妈妈偏爱姐姐,乖的孩子总是受忽视,就会想,为什么人会有偏爱,我们对用户也会有偏爱吗?
这些想法并不是刻意产生的,大概是习惯成自然,我总会有乱七八糟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慢慢变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内部的素材总有一些狭隘性,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有限,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搜罗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为四类:
社交类(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
社群类(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信息类(本地论坛网站、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
线下类(书籍、头脑风暴)。
1.社交类
我们先来说说社交类,我们生活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
微博是培养热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么,热点是什么,几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们最好给微博分一下组,这样的好处是,搜寻素材的时候能够提高效率。
然后多关注一下微博的热门话题,若是好几天持续上热搜,那么或许就能成为下一个热点。
像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特别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无声息,不过微博里的消息却熙熙攘攘,我就写了一篇《从长安十二时辰》,看IP营销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个热点,保证自己的输出。
不过对于微博,我觉得做民生类的新媒体可能收货会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时候,几乎一半的素材都来源于微博,哪里有消费矛盾,哪里有投诉侵权,哪里有路怒冲突……微博的时效性还是很强的。
另外,我们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关键词,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来。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们常用的素材来源地。
微信作为一款亲朋好友间的聊天工具,你与朋友的对话中,就可以获得很多素材。
像前阵子闺蜜像我推荐《魔道祖师》的广播剧,我第一次知道了猫耳FM这个二次元的APP,从而去了解了Z时代,写出了《比《陈情令》更火的,是Z时代下的耳朵经济!》不管文章有没有得到发表,至少是对素材的一次运用和总结。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个大宝藏,同行间的消息、朋友间的感悟,要知道,对于新媒体来说,朋友圈就相当于你的用户群,是你能直接沟通到的用户,他们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来源地。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经做出了规模,有些微商泯然众人,这个时候,你就会想,拉开微商距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败了?为什么别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却一单都成交不了?
你看,这不就有很多可写的点了吗?
要搜集素材,抖音也是不可错过的,并不是说用抖音里的视频来直接作为素材,而是看抖音的内容。
不仅是新媒体,做活动的也可以经常从抖音上找到灵感。
像抖音的同款泡泡机、抖音的眼疾手快游戏,受到了各家活动运营的青睐,我们公司搞的了水嘉年华活动里,就都用到了这些。
如果想写的话,说不定还能写类似“我是怎么从抖音挖到策划的创意点子的”,“抖音里都藏着哪些行业的宝藏”为题的文章……
所以啊,刷抖音不可怕,毫无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抖音也能变成我们的素材库不是吗?
2.社群类
社群类主要是指个性较强,标签明显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豆瓣、知乎、贴吧其实类型都差不多,只是标签不同而已,知乎相对于较专业,话题也较多;豆瓣偏向于小清新;贴吧的各种声音较多。
你可以根据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热点帖子里找灵感。
比如你登陆知乎首页,可以看到类似“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怎样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的话题,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你写文章的选题.
作为新媒体行业,有什么职场道理,职场黑话?作为运营者,怎么与用户建立平等互利关系,改变讨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写出很多了呢?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其实我们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来说,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个,每天会定时关注一下群消息,毕竟这也是素材的来源地啊!
大家的观点也好,讨论的话题也好,只要你发现有亮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都将成为你的素材。
比如前阵子,在一个群里,大家谈论35岁会是什么样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新媒体人的35岁会是什么样”或者“35岁的新媒体人还活着吗”,你看,想要源源不断地写出文章来,是不是也不难呢?
3.信息类
信息类比较好理解,以主要获取信息为主,包括但不限于本地论坛网站、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等。
我个人经常看的除了微信公众号,就是今日头条,你会发现,如果现阶段流行什么,今日头条里的这类文章数量就会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热点的预测器吧。
微信公众号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内容,从标题到内容到底部的互动留言,都是你可以获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腾讯网、搜狐、网易、一点资讯……这些新媒体,也是不可错过的素来来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体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罗的核心便捷点。
这些渠道,或许在获取灵感上有所欠缺,因为当这些渠道发文的时候,代表你已经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我们要做的,是在平时的时候就注重记录和搜落,未雨绸缪总比临阵磨枪要好的多。
4.线下类
除了线上,线下类的渠道也不能错过,一般可见的就是书籍和头脑风暴。
像书籍,我经常会看一些专业上的书,你一旦看了一本书,至少你能写出一篇读书笔记,不是吗?像我前阵子看了《文案变现》,马上就写了一篇“如何让你的文案更值钱?读《文案变现》之感”。
我很赞同粥左罗老师说的,因为线上的渠道太公开太迅捷,所以书籍往往会成为我们彼此拉开距离的方式。像《影响力》、《引爆点》、《乌合之众》、《疯传》等书,里面的观点被各大作者引用,成为一篇文章的亮点。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不假。
线下还有一种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头脑风暴。
我还记得去年采访一个民宿的老板,聊天的时候说起如何引流的问题,讲到一个沉锚效应。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这次聊天,让我获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时候,顺便也开阔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可见头脑风暴并非要在会议室一板一眼地畅所欲言,多接触人,听听别人的储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总结
列宾先生说过: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从内部渠道与外部渠道找灵感,确定选题,搜罗素材,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内部渠道:个人经历、个人作品、个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线下渠道
总而言之呢,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每天写点行业相关的小心得,虽然很难坚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后外部一些刺激你头脑的信息要及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突然想到的选题题目,都可以写下来。
希望我的小经验,能够给“不知道写什么”的新媒体运营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
首先学会使用一些专业软件,特别是图片、音频、视频等要求特别高的新媒体,那么做好内容对应的使用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要有综合思考运营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要求的技能要尽可能的多,当然能力还不能太弱,因为考虑到内容的形式越来越多。
接着掌握最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个技能恐怕是新媒体行业中人人都要会的一种能力,因为写作意味着输出内容,输出内容的能力可以看出一个人平常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着不断创新运营思维,互联网大发展背景下,作为一个互联网运营工作者,必然要具备超前的互联网思维,当然这对于日后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不过归根结底仍然是要抓住新媒体发展的机遇,以便于在遇到时能够有能力去抓住,并且让自己的运营变得更为成功。
最后要系统地去学习新媒体专业知识,因为每个行业都是具备其特有的性质,如果只是停留在外边缘,而不抓住本质地去学习,那么自然是无法让获得成功的,特别是专业性的东西掌握之后,对于日后的学习也是有用的。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
1、负责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微信、微博、手机终端为主)的日常运营及推广工作;
2、负责能够独立运营微信公众号,为粉丝策划与提供优质、有高度传播性的内容;
3、负责策划并执行微信营销线日常活动及跟踪维护,根据项目发送各种微信内容;
4、负责增加粉丝数,提高关注度和粉丝的活跃度,并及时与粉丝互动;
5、挖掘和分析网友使用习惯、情感及体验感受,及时掌握新闻热点,有效完成专题策划活动;
6、紧跟微信发展趋势,广泛关注标杆性公众号,积极探索微信运营模式;
7、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收集用户反馈,分析用户行为及需求。
新媒体写作中,好的选题固然重要,但真正要把选题打造好,写出来,还需要相当的素材积累。
1、素材是文章的血肉
以作家王路曾经写过一篇《师傅,我到望京,不好意思》为例:
文章写的是一个特别小的事情,就是作者家住望京,每次北京嚥暗回家,出租车司机知道他去望京,心情一般都很不好。因为望京是离北京机场非常哦溢&方,司机可能在机场排队等了2-3个小时,最后只赚个50块钱。从这个事,王路提至令臧的典故「飘茵堕溷」
用这个观点之后,他再次用佛教的观点反驳了「飘茵堕溷」的观点。“没办法主宰,是无我。没办法决定,是无常。但无常之中,若有愿力,依然可以改换命运。一片叶子如果死活不想落茅坑,也不至于一点辙儿都没有。”
最后引用了一个司机,知道他去望京,反而态度如常的故事。结果这个司机开车的时候一直尽量快,努力做到赶回机场继续接人的时候不用花太多时间排队。
文章既用「飘茵堕溷」的典故表现了命运的无常,又仍然用佛教的思想突出了人生的愿力和希望。以王路的文章为例,本来是一个特别小的事情,但是因为有负飘茵堕溷」这个佛教的典故,文章变得丰富和隽永起来,余韵悠长。
所以这就是素材的重要性一一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没有血肉的文章,只剩一幅空空如也的骨架,索然无味。
如果删去其中的佛学相关的的典故和概念,文章的价值感就会差很多。比如这样:
「飘茵堕溷,就是这样。同一颗树上的叶子,有些落下来,飘到地毯上,有些落下来,掉在茅坑里。这就是命。」
没办法主宰,是无我。没办法决定,是无常。但无常之中,若有愿力,依然可以改变命运。」
「因为有这种愿力,自己对结果的掌控就多一点,虽然也有失望,但遗憾毕竟少些。」
2、素材真实打动人
很多时候我们想写作不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好选题,而是遇到了一个素材。
比如说看到了一个什么故事,觉得很感动,或者有了观点,想写点东西。举例,比如我看了一部美剧,叫《你》,里面讲述了一个男人根据女主角社交软件,掌握她信息,窥探她生活的故事。由此我联想到"我为什么把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这样一个选题,通过剧中展示的行为,来谈论目前社会上关于个人信息隐私的一些现象。那此时,我就可以把这部剧放在素材库中,在遇到一些相关热点新闻,打算动笔写这个选题的时候,直接拿出来用,省去了再重新找素材的步骤。
正是因为素材往往是生动具体、有故事性的,所以我们更容易被触动,然后这种触动能帮助我们找到选题。
1、自己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深挖自己。不仅限于生活经历,还是工作经验等等。
2、身边人
从自己身上能挖掘的内容终究有限,所以也可以从朋友的经历,或者去采访别人获得素材。
3、用户
用户调研旱一个很讨巧的做法,不仅能作为素材来源,而且正因为素材来源是用户本身的痛点,选题成为爆款的可能性很高。
大家平时肯定也在其他文章的评论区见过,有的用户评论特别长,而且还有非常感人的故事,或者精辟的句子,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素材。还可以通过某个话题引导用户分享,直接整理成文。当然还可以专门做用户调研。
4、流量平台
知乎:热点话题相关素材、关键词搜索
微博:热点话题相关素材、热门微博评论区
豆瓣:知名小组、热点话题相关素材
天涯:热门帖
虎扑:热门帖
网易云音乐:热门歌曲评论区
5、引起广泛讨论的节目,影视剧等
比如《奇葩说》,《乐队的夏天》《都挺好》等。之所以能引起广告讨论,是因为内容中有很多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非常好的素材。
6、专家/权威人物
关于某些大众并不熟知的特定领域,了解最多的还是专家。
所以询问专家和业内人士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尤其自媒体经常被诟病没有专业知识和编造内容等,所以写到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询问专家、律师等。
7、书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素材来源别忘了,那就是书。
虽然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也能找到很多资料,但是书还是最严谨的信息来源之一。
via:三节课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新媒体写作素材库(新媒体写作的素材类型及来源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