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媒介雅称(传递的雅称)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问题一:昆曲雅称是什么中国戏曲之母

问题二:昆剧被称为什么昆剧也叫昆曲

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简介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1],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剧照

“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矗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溯源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昆曲《秋江》剧照

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

有很多知识请看百度百科

baike.baidu/view/70955

问题三: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是什么?昆剧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当时,江苏的昆山(辖今昆山、太仓两处)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当时,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音乐家魏良辅痛感昆山腔的不协音律,于是借张野塘、谢林泉等到民间艺术家的帮助,参照北曲的演唱成就,对昆腔加以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总结出了一整套昆腔曲唱的规范,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所谓水磨调,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新昆曲博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改革后的昆山腔,大大发展了南曲的演唱艺术,而且在曲调运用上,也吸收北曲结构谨严的长处,但它还只是清唱曲,尚未走上戏曲舞台。

完成昆山腔的又一重大革新,将昆山腔推上戏曲舞台,成为戏剧,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昆山梁辰鱼是一个著名的戏曲作家,精诗词,通音律。魏良辅改腔的成就使他颇受鼓舞,但他还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精通音理的郑思笠、陈梅泉、唐小虞等人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昆山腔在剧曲中的首次运用,引起了轰动,并很快压倒了其它一切声腔,一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戏曲,并流传南北各地,这就是昆剧。

昆山腔的影响迅速在文人士大夫中扩大,文人雅士争相为昆山腔写作传奇剧本,致使明清时代的传奇基本上都是为了昆剧而作的,大半部明清传奇史其实就是昆山腔演剧史。昆剧独占戏曲的鳌头长达两百余年,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与之抗衡。到了明后期的万历年间,昆剧的影响已经是从吴中一带扩展到整个江浙地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倒,一跃而为诸腔之首。昆腔传入北京,迅速取代北曲的地位,受到了士......>>

问题四:京剧与昆曲,评弹有何不同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共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问题五:昆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大家的艺曲形式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问题六:除了京剧以外还有什么剧都是我国古代戏剧的精华这就当属昆曲。

昆曲

1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2.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3.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称其为昆曲了。

摘自《百度百科》昆曲词条。

月亮升起的雅称明舒、素舒、圆舒。

婵娟代表月亮。因为月亮皎美、明净、柔和、恬静,被视为团圆、美好、光明、高洁的象征,文人墨客以极其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这个美好的称呼。婵娟最早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和妩媚的形态,后来用以比喻月亮如同美人一般美好,于是婵娟也可成了月亮的美称。

关于月亮的诗句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唐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宋苏轼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选》唐张九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唐李白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白

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月亮是美丽和永恒的象征,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寓意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的月亮无疑是最圆、最亮、最美、最牵动人心的月亮。

月亮是美的象征,如《诗经·陈风·月出》中“佼人”就是指美人;“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则以月喻人,形容容貌娇艳的女子。月亮是故园、团圆的象征,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月亮是永恒的象征,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人们常把月亮看作是人生永恒不变的主题。

月亮的寓意

月亮有很多寓意,是我们传达情感的一个优秀媒介,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其寓意如下:月亮蕴涵塞边人的悲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亮蕴涵情感的无奈,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亮代表时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代表对家乡的思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可以作为人的倾诉对象,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此外,围绕月亮人类发生了很多故事,如唐玄宗游月、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

形容传递的词语

【道路相告】:路上行人互相传递消息。形容消息或事件引人注目。

【蝶使蜂媒】:比喻传递信息者或男女双方情爱的媒介。

【飞眼传情】:借眼睛来传递感情。

【蜂媒蝶使】: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河鱼天雁】: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梅的雅称

1、暗香

梅的50种雅称大多都是来自古代名人的一些诗词句当中,暗香是王安石给梅取的一种雅称,诗中这样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百花魁

百花魁在古代有两种寓意,一种是梅花的代称,另一种是比喻美女,这个雅称出自宋代王十朋的《雪中寄梅花与清之大老》:“分赠鹿岩龙穴友,异时俱是百花魁。”

3、玉霄神

玉霄神主要是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赏,像天仙一般的魅力,也是梅花众多雅称中极具代表的一个称呼,有一句诗这样写到“朵中飞下玉霄神,仙韵娇姝一粉真”这是对梅花的一种极高称赞。

4、玉面

这是对梅花的一种喻称,主要是说梅花像美人一样冰清玉洁,这个喻称主要是出自《虞美人》中“冰肤玉面孤山裔,肯到人间世。天然不与百花同,却恨无情轻付、与东风”体现梅花的别具一格。

5、玉梅

玉梅是对梅花的一种美称,主要出自苏轼的《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中“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这样一句,这是对梅花极高的一种赞美。

6、玉玲珑

这是梅花常见的别名之一,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叫梅花为玉玲珑,毛滂在《玉楼春·定空寺赏梅》中是这样写的,“醉翁满眼玉玲珑,直到烟空云尽处”说梅花高洁如玉的品质。

7、玉奴

最开始这个称呼主要是指美女,到了后来才成为梅花的一种喻称,苏轼的《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中“月地雪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里的玉奴既指美女也喻称梅花。

8、玉妃

汪元量在《越州歌》中有这样一句“鳌山灯月照人嬉,宣德门前万玉妃”,意思是说灯光和月光照亮了在鳌山嬉戏的人,宣德门前有上万株梅花,这里面的玉妃指的就是梅花。

9、玉蝶

雨蝶是梅花的一个品种,十分珍贵,从古到今人们都对这种梅花甚是喜爱,秦朝_说“玉蝶横斜树,金泥小画屏”意思就是说玉蝶梅是梅花众多品种里的珍品。

10、驿使

这是梅的一个故称,意思是说梅可以报春天到来的信息,这个称谓用得太多,陆游曾说“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所以梅在古代就被当做了驿使。

11、一枝春

在《一萼红》中“算消息、江南较早,也不须,遥寄一枝春”这里面一枝春指的就是梅花,一枝春这个别称用得非常多,到现如今还有人使用这个雅称,后来就被当做了梅花的别名。

12、艳魄

“渔灯照艳魄,夜冷珠衣薄”这句话是出自明高启的《吴女愤》中,这里面艳魄就是指的梅花,后来被认为是对梅花的一个喻称,这个称谓不常被提及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13、状元花

徐清叟在《净明院和御制诗》中说“冲冻细寻梅信息,枝头喜见状元花”这里面的状元花就是对梅花的一种喻称,说梅花是花中魁,对梅花的赞誉非常高。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媒介雅称(传递的雅称)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