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公布《关于在政务公开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专门就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的舆情回应、新闻发布做出流程化规定。《通知》明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下,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明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流程
《通知》详细地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进行新闻发布、回应社会舆论的流程做出规定。
据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首先是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然后应当在24小时之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于其他政务舆情,则应是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对于监测发现的政务舆情,也要加强研判,区别情况、分类处理,并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回应。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通知》还提出要利用新媒体与公众平等交流、实现互动传播,提升回应信息到达率。
“在国务院规定的框架下,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都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操作规范。”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关鹏告诉南都记者,在明确了“规定动作”和“操作流程”后,将有助于减少一些地方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捂着不说”、“多干少说”的情况。
首提对新闻发言人失误要宽容
南都记者关注到,《通知》中还特别规定,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新闻发言人应当出席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回应社会关切,而对于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
有学者向南都记者指出,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文件中提出对新闻发布工作人员要“容错”。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多年来,也曾出现“冲在前面”、“努力发声”的政府工作人员因发言不恰当而被“冷处理”。
董关鹏也认为,只有“宽容失误”,抱着“一次没说准确还可以再说一次”的心态对待,才能鼓励更多的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疑问。
延伸去年公共事件有多少在24小时内开发布会
以上《通知》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根据《人民日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相关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受关注程度较高的公共事件包括“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河北肃宁发生特大枪击案、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浙江丽水山体滑坡事故等。
南都记者据公开资料统计发现,排在前20位的舆情事件中,有10件官方在24小时内举行了官方新闻发布会,另外10件则主要是通过微博通报等形式发布消息。
通知指出,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发布、解读、回应衔接配套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为何此前新闻发布会举办不够及时?一位在中央部委长期负责新闻发布工作的人士称,这主要是因为,此前是否召开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与其团队不能自己做决定,而要经业务部门商议后决定。上述人士指出,以上《通知》发布后这一问题今后会得到解决。
1、及早介入,让政府的主流意见成为舆论主导
由于报纸、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相对有一个制作周期,因此官方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一般遵循“黄金24小时”原则,即在突发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通过主流媒体向外发布权威消息。
2、及时发布消息,避免信息传播出现“真空期”
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公众的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微博、微信、微视等“三微”信息铺天盖地,逐渐形成强大的“民间舆论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主流媒体,都有义务对要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客观取舍。
这种客观有效的取舍,一方面要保障党、国家和人民的权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也要综合考虑,满足公众的基本知情权,避免产生次生舆论灾害。
3、加强政府、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协作
传统主流媒体以深度的新闻报道见长,是新闻事件的叙述者,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解读者,也是社会主流舆论的引导者,其信息传播一直被认为是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
对于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不仅要依靠政府网站的信息发布,而且要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合作,尤其是与主流新闻网站的合作更是不容忽视。
4、以平等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积极通报事件的过程与进展
由于面对突发事件时,很多公众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对措施,所以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公众情绪的波动。因此,政府加强对公众的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政府和主流媒体在发布和报道重大舆情事件时,除了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外,还要科学解读舆情事件产生的根源。通过政务新媒体的科学解读、主流媒体的现场报道,进而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对待事件本身。
做好舆情引导传递正能量
一、要全面加强检察宣传工作。坚持把检察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普法宣传,扩大检察宣传覆盖面,提高检察工作传播力,做好舆情引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传递检察工作正能量。
二、要加强检察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加强检察队伍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培训,深入推进各级检察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完善检察教育培训体系,尤其要以基层一线检察人员为重点,促进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要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群众工作能力。加强对检察干警群众工作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执法为民的思想意识;创新工作方式,增强检民互动,保持联系群众常态化,定期定点公布群众工作信息;
立足检察职能,坚持下访、巡访,深入企业、学校、乡村等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排查等各类服务活动,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检察工作,着力保障民生,提升检察工作服务群众的温度和热度。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人民网——做好舆情引导传递正能量
新闻通稿写作要点:
1、逻辑性(整篇稿件需要符合叙事逻辑,需要有一条主线将整篇稿件串联起来)。
2、营销细节(要宣传关键词一定要提前准备好)。
3、目标明确(要了解些稿件的目的,一定要围绕目标展开写作)。
4、写作方面主宾语的互换等用词技巧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文章权威性。
写通稿四大特点:
新闻通稿有四大特点:意义性、局域性、周全性和时效性。
意义性:写通稿肯定是需要有一定意义的。这就要求你写的稿件在满足你写作目的的前提下考虑读者/观众/听众究竟会对这一信息有多在乎?因为这也是那些媒体把关者在问的问题。
局域性: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有时会涉及到某个本地社区(局域性这一概念不仅局限于地理位置,也可以从是否吸引特定受众的角度来理解)。
周全性: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有时也需要以一种周全的方式来提供。出于服务于某家组织和客户并为其发声的职责,我们有义务考量他们的利益,我们也希望可以最大程度地曝光他们的优势。
时效性: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应该是有时效的。当事实与当前公众所关注的问题相关,就会变得更有效。对于提前公布的信息也需要倍加小心。希望通过提前公布新闻的方式来提升注册量的组织通常会受到时效性因素的制约。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舆情新闻发布会通稿(突发重大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