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中划分模块的一个准则是高内聚低耦合。
一般较优秀的软件设计,应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即减弱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和提高模块内的内聚性,有利于提高模块的独立性。
高内聚低耦合,是软件工程中的概念,是判断软件设计好坏的标准,主要用于程序的面向对象的设计,主要看类的内聚性是否高,耦合度是否低。
目的是使程序模块的可重用性、移植性大大增强。通常程序结构中各模块的内聚程度越高,模块间的耦合程度就越低。
内聚是从功能角度来度量模块内的联系,一个好的内聚模块应当恰好做一件事,它描述的是模块内的功能联系;耦合是软件结构中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的一种度量,耦合强弱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进入或访问一个模块的点以及通过接口的数据。
从模块粒度来看,高内聚:尽可能类的每个成员方法只完成一件事(最大限度的聚合);低耦合:减少类内部,一个成员方法调用另一个成员方法。
从类角度来看,高内聚低耦合:减少类内部,对其他类的调用;从功能块来看高内聚低耦合:减少模块之间的交互复杂度(接口数量,参数数据)即横向:类与类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纵向:层次之间;尽可能,内容内聚,数据耦合。
降低耦合度的方法
1、少使用类的继承,多用接口隐藏实现的细节。 Java面向对象编程引入接口除了支持多态外,隐藏实现细节也是其中一个目的。
2、模块的功能化分尽可能的单一,道理也很简单,功能单一的模块供其它模块调用的机会就少。(其实这是高内聚的一种说法,高内聚低耦合一般同时出现)。
3、遵循一个定义只在一个地方出现。
4、少使用全局变量。
5、类属性和方法的声明少用public,多用private关键字。
6、多用设计模式,比如采用MVC的设计模式就可以降低界面与业务逻辑的耦合度。
7、尽量不用“硬编码”的方式写程序,同时也尽量避免直接用SQL语句操作数据库。
8、最后当然就是避免直接操作或调用其它模块或类(内容耦合);如果模块间必须存在耦合,原则上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避免使用内容耦合。
软件设计中模块划分应遵循的准则是:高内聚低耦合。
内聚是从功能角度来度量模块内的联系,一个好的内聚模块应当恰好做一件事。它描述的是模块内的功能联系;耦合是软件结构中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的一种度量,耦合强弱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进入或访问一个模块的点以及通过接口的数据。
模块的划分应遵循一定的要求,以保证模块划分合理,并进一步保证以此为依据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可靠性强,易于理解和维护。模块之间的耦合应尽可能的低,模块的内聚度应尽可能的高。
扩展资料
降低耦合度的方法
1、少使用类的继承,多用接口隐藏实现的细节。 Java面向对象编程引入接口除了支持多态外,隐藏实现细节也是其中一个目的。
2、模块的功能化分尽可能的单一,道理也很简单,功能单一的模块供其它模块调用的机会就少。(其实这是高内聚的一种说法,高内聚低耦合一般同时出现)。
3、遵循一个定义只在一个地方出现。
4、少使用全局变量。
5、类属性和方法的声明少用public,多用private关键字。
6、多用设计模式,比如采用MVC的设计模式就可以降低界面与业务逻辑的耦合度。
7、尽量不用“硬编码”的方式写程序,同时也尽量避免直接用SQL语句操作数据库。
8、最后当然就是避免直接操作或调用其它模块或类(内容耦合);如果模块间必须存在耦合,原则上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避免使用内容耦合。
高内聚性、低耦合性、可重用性等。
1、高内聚性:模块内部的元素紧密相关,模块内的功能和任务应该高度相关,并且模块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以实现特定的功能。高内聚性意味着模块的功能单一,且模块内的代码尽可能减少对外部其他模块的依赖。
2、低耦合性:不同模块之间尽量减少相互依赖和关联。模块之间的接口简洁明了,以降低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低耦合性能够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扩展性,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和易于修改。
3、可重用性:模块化的设计追求将系统划分为可以独立使用和重复利用的模块。模块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中被重复使用,减少了开发时间和工作量。通过提高模块的可重用性,可以降低系统开发成本,并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软件设计中模块间的耦合性尽可能(软件设计中划分模块的一个准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