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新媒体运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2022年中国互联网影视新媒体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总体发展趋势良好【组图】

行业主要公司:字节跳动;南方新媒体;芒果超媒;快手科技等

本文核心数据: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综合视频市场规模;电影票房收入

——中国互联网影视新媒体行业主体

互联网影视是一个新技术带来的新领域,新媒体将传播载体从广播电视扩大到电脑、手机,将传播渠道从无线、有线网扩大到卫星、互联网,并呈现与广播电视有很大不同的传播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我们面对的影视媒体将是包括电视、手机、网络的综合媒体。近两年,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让原本发展蓬勃的院线电影业大受冲击,为了寻求突破点,不少院线电影开始通过线上放映的方式实现回报。同时在互联网影视行业发展逐渐扩大背景下,通过新媒体方式放映、宣传、传播、讨论等模式逐渐发展成熟。当前,互联网影视新媒体主体类型主要有影视平台、短视频平台、内容社区平台。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逐年上升

中国综合视频用户规模呈现上涨趋势,2021年综合视频用户规模约达7.34亿人,使用率约达74%。

——中国综合视频市场规模保持增长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公布的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1年中国综合视频市场规模整体呈现上涨趋势,2020年中国综合视频市场规模为1190.30亿元,初步统计2021年约为1280亿元。

——中国网络电影分账破千万数整体呈现增长状态

2019-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分账破千万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状态,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分账破千万数量为61部。

——VR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影视新媒体行业新发展方向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视听新媒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新媒体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网络视听新媒体增势突出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依托,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为主要载体,按照工业化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的产业类型,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外延而言,新媒体产业涵盖的范畴极其宽广。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媒体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增至7558.1亿元。

网络视听新媒体成为展示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最近10年来,中国网络视听新媒体在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中迅猛发展,惠及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为世界网络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国,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呈现四个特征。

一是传统媒体通过拥抱新兴媒体实现转型升级,成为网络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移动音视频服务成为网络新媒体产业新的增长点,中国网民通过手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比例高达76.7%,手机视频用户规模超过3.54亿;三是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创新越来越强劲,最近一年新上线原创网络视听节目334万条,占在线视听节目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四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目前音视频内容成为互联网流量贡献率最大的应用领域,占70%以上。

新媒体行业发展将呈七大趋势

——发布主体多元化,媒体、政务发布、自媒体三分天下

信息传播正在从专业媒体主导的精英传播向社会广泛参与的大众传播转变,新媒体内容供给主体已形成媒体、政务发布、自媒体“三分天下”的格局。传统媒体基本完成以“两微一端”为主体的移动传播布局,政务发布基本形成覆盖中央部委、省、区、县四级发布体系;媒体要在竞合中以更专业的发布、更权威的信息和思想观点的输出,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同时与政务发布多协同,对自媒体则要以开放心态团结引领。

——与受众的关系正在发生重构,媒体的影响力取决于对用户的聚拢吸附能力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新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媒体与用户之间,随时都在进行信息、观点、情感的交流、交锋、交融。从简单交互,到深度参与,直至出现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这样几乎完全由用户提供内容的产品,媒体与用户日益成为信息传播共同体、价值判断共同体、情感传递共同体。用户的数量、停留时长、参与程度,代表媒体对受众的聚拢吸附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行为塑造能力,构成媒体视为生命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从可读到可视,短视频将成为主要传播形态

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这是新媒体内容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视频或将成为未来信息的主要传播形态。随着5G时代到来,拍摄、制作、上传的门槛大大降低,短视频将迎来爆发增长。由用户上传,将移动化和社交化相结合的社交小视频,将有可能创造增长神话。着眼这种趋势,国内主流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正在准备上线视频聚合平台。

——新闻内容被重新定义,泛资讯产业快速拓展

不同的介质决定不同的传播内容,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传播介质变了,新闻资讯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手机天然是一种伴随性、生活化的媒介形态,承载的内容注定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特别是近年来算法推荐的流行,助推了一些碎片化、浅阅读、消费属性的泛资讯内容快速拓展。目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资讯外,生活服务、健康知识、历史钩沉、娱乐视频等泛资讯大规模进入新媒体内容生态。这些内容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但也带来过度娱乐化和伪科学等问题。

——优质内容价值回归,付费阅读成为值得探索的模式

几乎与泛资讯内容扩张同步,付费阅读初现端倪。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和消费信息的感官刺激中,人们开始寻找有价值的内容。一些媒体开始尝试付费阅读,问答平台也应运而生。据统计,去年中国付费阅读的市场规模达到49.1亿元。短期看,内容付费市场还不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互联网免费模式由来已久,二是真正值得付费的优质内容仍十分稀缺。

——移动端出现“马太效应”,平台化赢得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传统媒体的内容越做越好,商业平台却越做越大。在资本、技术的推动下,用户、流量都在“中心化”,少数几个产品瓜分了移动资讯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事实证明,能做出优质内容的不一定能做出平台级的产品,而缺少自主可控的平台,就很难掌握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人工智能由概念进入实操阶段

媒体和AI技术的结合,已经由早期概念进入产品形态。机器人写稿、智能推荐、语音识别、视频感应器等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各个环节。例如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作大脑”,具备智能推荐、智能写作、智能分发、智能语音等四大功能,致力于帮助内容创作者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某种意义上,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下半场”,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蓄势待发。未来已来,行业有必要做好准备。

以上数据和分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人均移动互联网花费时间增多

互联网经济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2019年,中国人均互联网经济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2.0%。中国拥有一大批不断增长的智能手机用户。在智能手机的热潮推动下,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从2014年的55680万人增长至2019年的83070万人,复合年增长率为8.3%。

自2014-2019年,中国人均移动互联花费的时间每年均有所上升。这为行业客户、媒体平台及自媒体发布者提供了商机,在争取用户关注方面竞争激烈。

自媒体指用户在自媒体平台上注册的线上账户,用于以文本、图片、音频或视频内容等各种形式向公众发布内容。在2013年自媒体出现之前,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透过门户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获取内容。自2013年以来,自媒体快速发展,按2018年中国在移动设备上花费的时间计,其已成为主流媒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抖音等领先自媒体平台日渐受移动互联网用户关注而普及的推动下,行业客户对自媒体投放的资源和营销预算多于传统门户网站。以2019年收益计,自媒体营销市场规模约占移动广告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一。以收益计的自媒体营销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人民币162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币159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7.9%.

2019年在中国自媒体营销市场中,效果自媒体营销市场规模为318亿元,市场份额为19.97%;非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市场规模为1274亿元,市场份额为80.03%。

效果类营销增长迅速

效果类营销指互联网受众进行特定的行动(如点击、下载或销售)时向行业客户收取费用的一种线上营销类型,这有别于费用不取决于成功营销活动的其他营销形式。出于此原因,效果类营销模式下的营销活动对各行业客户而言极为精准。与自媒体营销的发展一致,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分部亦快速增长,原因是行业客户更加关注其营销活动的表现和结果。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市场的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人民币13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币31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0.0%。

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分为应用营销、线上推广活动、Html5营销及电子商务营销。

应用营销旨在鼓励用户安装所推广的移动应用程序;线上推广活动旨在宣传营销活动、明确品牌定位或推广营业活动;Html5相关内容营销是较新的营销方式,旨在引流转向Html5内容或小程序以供进一步潜在消费;电子商务营销旨在影响实物产品的线上购买决定。

2019年在效果类自媒体营销市场中,应用营销市场规模为153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为48.11%;线上推广活动营销市场规模为111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为34.91%。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媒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新媒体运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