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网络接线图(地面网络插座接线方法图或照片)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家装工程的网络布线其实和电线布线的施工方式法有些相同,都是在地板、墙壁里暗装,经过PVC管和终结在86底盒。但网络线是一个信息点一根网线,中间不允许续接,一线走到底。这些对于一般施工队来说不难,难的是如何安装网线始点和终点的接口模块。

在始点是位于家庭信息接入箱中的“网络模块条”的安装,在终点是RJ45信息模块的安装。下面分别讲述:

信息模块的安装

这里指的是RJ45信息模块,满足T-568A超五类传输标准,符合T568A和T568B线序,适用于设备间与工作区的通讯插座连接。信息模块的端接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下述的T568A模块和T568B模块的内部固定联线方式。两种端接方式所对应的接线顺序如下表所示: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T586A模式

白绿

绿

白橙

白蓝

白棕

T586B模式

白橙

白绿

白蓝

绿

白棕

   

1.需打线型RJ45信息模块安装

RJ45信息模块前面插孔内有8芯线针触点分别对应着双绞线的八根线;后部两边分列各四个打线柱,外壳为聚碳酸酯材料,打线柱内嵌有连接各线针的金属夹子;有通用线序色标清晰注于模块两侧面上,分两排。A排表示T586A线序模式,B排表示T586B线序模式。这是最普通的需打线工具打线的RJ45信息模块。

                  

具体的制作步骤如下:

第1步:将双绞线从暗盒里抽,预留40厘米的线头,剪去多余的线。用剥线工具或压线钳的刀具在离线头10厘米长左右将双绞线的外包皮剥去。如图所示。

                  

第2步:把剥开双绞线线芯按线对分开,但先不要拆开各线对,只有在将相应线对预先压入打线柱时才拆开。按照信息模块上所指示的色标选择我们偏好的线序模式(注:在一个布线系统中最好只统一采用一种线序模式,否则接乱了,网络不通则很难查),将剥皮处与模块后端面平行,两手稍旋开绞线对,稍用力将导线压入相应的线槽内,如图所示。

                  

第3步:全部线对都压入各槽位后,就可用110打线工具(下图)将一根根线芯进一步压入线槽中。

                  

110打线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切割余线的刀口永远是朝向模块的处侧,打线工具与模块垂直插入槽位,垂直用力冲击,听到“卡嗒”一声,说明工具的凹槽已经将线芯压到位,已经嵌入金属夹子里,金属夹子并已经切入结缘皮咬合铜线芯形成通路。这里千万注意以下两点:刀口向外——若忘记变成向内,压入的同时也切断了本来应该连接的铜线;垂直插入——打斜了的话,将使金属夹子的口撑开,再也没有咬合的能力,并且打线柱也会歪掉,难以修复,这个模块可就报废了。若新买的好刀具在冲击的同时,应能切掉多条的线芯,若不行,我冲击几次,并可以用手拧掉,如图所示。

                  

第4步:将信息模块的塑料防尘片扣在打线柱上,并将打好线的模块扣入信息面板上。

2.免打线型RJ45信息模块安装

免打线型RJ45信息模块的设计便于无需打线工具而准确快速地完成端接,没有打线柱,而是在模块的里面有两排各四个的金属夹子,而锁扣机构集成在扣锁帽里,色标也标柱在扣锁帽后端,端接时,用剪刀裁出约4CM的线,按色标将线芯放进相应的槽位,扣上,再用钳子压一下扣锁帽即可(有些可以用手压下,并锁定)。扣锁帽确保铜线全部端接并防止滑动,扣锁帽多为透明,以方便观察线与金属夹子的咬合情况,如图所示。

                  

网络模块条的安装

家庭信息接入箱里的网络模块条有两种:第一种是网络模块条的背面和正面一样是RJ45插孔;第二种是较正规的信息模块式,也就是说模块条上的插孔其实就是若干个RJ45信息模块。前者是为了简化端接模块条,免打模块,只需打上水晶头插上就可以,后者则需要如上述打信息模块那样用110打线工具打线端接双绞线。

这里只讲一下第一种网络模块条的背面是RJ45插孔的端接方法,第二种就不再累述。

拧松连接网络模块区的两个螺丝,露出模块背面接线部分,将引入箱体的 5类线修剪预留40厘米长度,压接上 Rj45水晶头后,插入话音/数据连接模块背面的对应插孔,并做好标记,这样,就完成了房间信息插座到家居通话音/数据连接模块的连接。

                  

下面介绍 RJ45水晶头的压接方法:上面信息模块我们按T568A标准打线,所以这里的水晶头也是按T568A标准压接。

将 5类双绞线外皮剥掉2厘米,绞开线对拉直,按T568A标准线序将各色线紧密平行在手上排列,再留约1厘米,裁平线头。左手抓住水晶头,右手小心地将排好 T568A标准线序的网络插入水晶头,注意水晶头里有槽位的,只容一条线芯通过,一线一槽才插得进去。右手要尽力插入,并同时左右摇一摇,以求让线芯插到尽头,并在尽头也平整。

这一点可以从水晶头的端面看得出来的,若能见到全数八根铜线的亮截面,说明已经插到尽头,否则抽出重来,并可能要再次修剪线头。当见到全数八根铜线的亮截面以后,就可以用 Rj45压线工具压接即成,压接时,也要有意识的向钳了顶线,压接完后,还要再看一下八根铜线的亮截面是否还见到,见不到可能就是不成功。见下图:

                  

总结:

家装布线中网络接口模块的安装是一个技术活,还要用到专用的打线工具,压线钳等,没有工具是办不到的。有了工具后,还要遵循A标或B标的线序标准端接模块,并掌握一些操作技巧才能使网络布线连接成功。

网线接线顺序:

T568B的接线顺序为: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T568A的接线顺序为: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橙棕。

网线:

网线是连接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其它网络设备的连接线。常用的网线有双绞线和同轴细缆。

使用同轴细缆进行网络连接比较简单,只要将每台计算机或网络设备串联起来就可以了,但是维护起来比较麻烦,如果某处出了故障,整个网络就有可能瘫痪。从网络中添加或者去掉一台计算机,就必须停止网络的工作,等到添加或去掉计算机后,才能继续使用。同时,这种方式必须采用总线型拓扑结构,这种结构现在很少使用。

双绞线是由四对外覆绝缘材料的互相绞叠的铜质导线组成,并包裹在一个绝缘外皮内。它可以减少杂波造成的干扰,并抑制电缆内信号的衰减。如果使用双绞线,我们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中添加或去掉一台计算机而不必中断网络的工作,网络的维护也比较简单,如果某处网线出现故障,只会影响到该条双绞线连接的计算机或设备,并不会造成网络的瘫痪。但是使用双绞线就必须在网络中添加集线器或交换机,增加了网络的成本。

一、我们工作中所使用的网线模块,分墙面模块和地面模块等,但接线方法都是相同的。想了解网线模块的接线方法,就需要首先了解网线模块的两种接线标准。在综合网络布线中,网线模块根据打线方法分为A接法和B接法,即T568A(见图1)和T568B(见图2)两种接线标准。

1、T568A:线色依次为: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

2、T568B:线色依次为: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二、网线模块制作方法:

1、将网络双绞线(目前常用的网络双绞线一般为三类双绞线、五类双绞线或超五类双绞线)的外皮剥离一部分,大约2cm左右(见图3),并按照所使用的接线标准排列清楚。

2、压线。目前的网络工程中一般遵循T568B接线标准开始压线(见图4),使用专用压线工具将其卡在模块线槽即可

3、整理测试。压线完毕后,使用剪刀清理到多余的线头,使其工整(见图6),并使用网线测试仪对网线的接通状态进行测试,测试无误后将模块恢复到外壳中。至此,接线工作全部完成。

扩展资料:

先来认识一下网线模块,这个就是装在家里网线插座后面的模块,左右两面,上面A、B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打线方式,任选一种即可。

1-3、2-6交叉接法。虽然双绞线有4对8条芯线,但实际上在网络中只用到了其中的4条,即水晶头的第1、第2和第3、第6脚,它们分别起着收、发信号的作用。这种交叉网线的芯线排列规则是:

网线一端的第1脚连另一端的第3脚,网线一端的第2脚连另一头的第6脚,其他脚一一对应即可。这种排列做出来的通常称之为“交叉线.例如,当线的一端从左到右的芯线顺序依次为: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另一端从左到右的芯线顺序则应当依次为: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100M接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网线制作规则。所谓100M接法,是指它能满足100M带宽的通讯速率。它的接法虽然也是一一对应,但每一脚的颜色是固定的。具体是:

第1脚——橙白、第2脚——橙色、第3脚——绿白、第4脚——蓝色、第5脚——蓝白、第6脚——绿色、第7脚——棕白、第8脚——棕色,从中可以看出,网线的4对芯线并不全都是相邻排列,第1脚、第3脚、第5脚和第7脚包括2对芯线,但是顺序已错乱。

这种接线方法也是应用于集线器(交换机)与工作站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也就是“直连线”所应用的范围。

下面开始打线了,首先还是先把网线的外皮剥掉,这次可以剥得长点儿,便于后面打线。露出了四组双绞线:

将线分成左右两组,按照A或者B的方式把相应颜色的线卡在模块相应的位置:在打线之前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个打线的工具:这是打线工具的头,金属的一边(下图右边)是一个类似剪刀的头,可以剪掉多余的线头。

下面开始打线,用工具压住模块和线,用力压下去,将线卡在模块里面,并把多余的线头剪掉。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网络接线图(地面网络插座接线方法图或照片)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