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上网已经变成了普遍的事情。不论是大人和
小孩,只要提起电脑,都会想到上网。可是,上网是一把“两面”
剑,有利也有弊。
这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
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敖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
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
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祥细的、自
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
等。正由于网络的这些优点,才受到越来越多的表少年的青睐。
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我们班一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很好,还得了
奥林匹克的三等奖。据说,这位同学的丰富知识从网络上获取的比
书上的知识多几十倍。所以,网络的资料是多得不计其数,为我们
这些在学习上激烈竞争和受困扰的同学提供了全新的资源和完整的
答案。并且丰富了课外知识,而且巩固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网络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大海洋,为二十一世纪青少年
学生在未来的顺利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但又有许多人认为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确网络是一个复杂
的东西,它的内部充满各种信息,像反动、暴力、黄色,这类鱼龙
混杂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中学生自主能力有限,实在难以抵御网络
惊人的吸引力。
21世纪的人们必须要懂网络,能掌握运用电脑,否则那则是
现代科技文盲。任何事物有利但也有弊,这也是事物的必然关系,
这样一来种种问题尤然而升,比如说网络游戏等等一系列的网页,
不知危害了多少年华似锦的青少年!
有一个初中生即将高中毕业,但却两年深迷于网络游戏,茶饭
不思,经常通宵打游戏,旷课不断致使学业荒废,性格也越来越孤
辟。父母苦苦哀求仍毫无用处,现在成了互相怒目圆睁,甚至父母
都产生了“就算没生过这个儿子”的念头。
其实,网络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上网也有它的益处与弊端。
上网是一把“两面”剑,我们利用它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但一定
要掌握好分寸,别让锋利的一面割伤了我们的手。
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
利弊及其对策
[摘要]正视网络对未成年人的
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限制
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未
成年人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家庭、
学校应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国
家、社会应当创造一个健康、安全
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利弊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B
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使当
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
已逐步从大中城市走向小城镇,
从城市走向农村,逐步走入普通
家庭,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往、休
闲的主要手段。网络在实现信息
自由流通,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
时,其负面效应也初见端倪。2000
年6月,湖南省团委对湖南省青少
年接触和利用网络状况进行的调
查显示: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
变得越来越小,在各年龄段中,20
—30岁的青年上网率最高,其次
是12—19岁的青少年;在上网青
少年中,62.9%的青少年出现了个
性化情绪,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
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
人、朋友疏远,5.1%的青少年身
体健康状况下降;青少年“网恋”
现象也比较严重,一名18岁的高
中女生,在两个月里,竟悄悄约见
5个“网上情人”。1此外,青少年
“沉醉网吧,不知归路”的事时有
发生,因沉迷网络导致的自残、犯
罪现象屡见不鲜。正视网络对未
成年人的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
优势,限制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
效应,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积
极意义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与交
友的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双
面的,正面影响为主,负面影响不
容忽视。网络有助于提高未成年人
的素质,促进素质教育,这是其正
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
提供了机遇。传统教育强调学生
“学了多少”,素质教育则强调培
养学生“怎样学“。网络时代为素
质教育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素
质教育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网络的发展强烈地激发青少年的
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其真正领略
到知识和高科技的魅力,从而提
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逐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变被
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青少年的
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网络时
代向人才提出了两项要求:必须
具有创新;必须具有识别、选择、
吸收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这种
挑战无疑将激励青少年开拓创新,
追求科学精神,攀登科技高峰。另
外,网络扩展了教育空间,促进了
教育的社会化,使未成年人受益
匪浅,其倡导的自主学习的原则
对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也将产生
深远的影响。
2、网络拓宽了未成年人学习
的视野和领域。计算机网络和传
统媒体有着极大的区别,传统的
信息媒介是基于印刷品或胶片
物理意义的概念,信息要受到载
体的物理性质的限制,如一本书
贮存的信息总是有限的,而计算
机网络则把全球信息尽收网中
进入网络,你就犹如进入信息的
海洋,新闻、时事动态、高新科技
热点分析等拓宽了未成年人的
识面,开阔了未成年人的视野,极
大地满足了未成年人强烈的求
欲望。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传输大量新颖、真实的信息和发
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使网络成为
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冲突与整合
世界,青少年在互联网上可以感
受到各种文化熏陶,享受到人类
文明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优秀成果
3、网络有利于未成年人新观
念的形成。网络的显著特点是:运
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简便
性。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
支撑的网络将世界各国和地区
为一体,形成一种崭新的信息与
通讯网络系统,以更快的速度传
送和处理数量日增的数据、信息
和知识,这将有利用青少年效率
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网络的
迅猛发展进一步把地球变小,世
界的万事万物尽收网中,通过网
络,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全球的
动态和发展方向。此外,因特网的
非中心,网络化的特性还将促进
青少年平权意识的形成。2
随着电脑网络的迅速扩张和强力渗透,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上网将象看电视一样成为普通人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工具,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电脑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宣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提高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某些由电脑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情感冲突和安全焦虑等方面。
一、电脑网络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一个缺少朋友,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一定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人。不同学派的学者,无论是在心理疾病的原因探讨还是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沙力文认为精神病包括人际关系中不适宜的整个领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被破坏,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导致精神的分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那里,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问题更是被看作心理健康和治疗研究的中心问题。他们认为,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认知心理学倾向的学者们则主要从人际问题解决方面对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人际关系冷漠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日趋严重的一种社会病。人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孤独地出没,急切需要快捷便利而又自由的交际方式。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在传统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网络社会的人们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真正实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在数秒之间找到多年挚友般的倾心感受,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同时,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特点,学生网民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分、外貌美丑等传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建立更为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电脑网络不仅使一般的社交便利性提高,社会圈子扩大,而且解决了某些具有特殊困难和阻碍人们的社交问题。例如,今年北京的SARS横行,中小学生在家中利用网络学习、交往、聊天谈心。又如一个严重的面部烧伤病人,可能因为变形的面部使得很多人不愿或不敢接近;一位行动不便者可能囿于一隅无法让自己走入他人的生活圈子;边防哨卡的士兵可能因为交通不便和职责原因,无法与外界沟通……,电脑网络为这些特殊的人们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全新天地。
此外,电脑网络也可以作为某些社交恐怖症患者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的初级训练工具。让他们首先通过电脑网络与他人进行无须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和沟通,建立起人际交往的信心,随后再进行现实的人际交往训练。
(二)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
现代心理治疗理论非常重视宣泄在心理健康维护和治疗中的作用。心理咨询和治疗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到压抑的心理症结提供宣泄和释放的渠道。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很多国人在遇到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往往没有勇气或不习惯找心理医生,也不愿意向身边熟悉的人倾诉。这种忌“心病”现象和“家丑不外扬”的普遍心态显然不利于个体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电脑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为学生网民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民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目前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站点主要包括高校心理学系主办的站点或主页、网络心理医院站点或主页、个人创办的专业心理网站或主页、心理学杂志社的站点或主页以及其它网站的心理专栏等。其中,由国内高校心理学系主办的站点或主页,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华东师大心理学系()等。国内网络心理医院站点或主页,如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中德心理医院()等。国内以心理学为主题的个人主页如( shanghai window.com/shanghai/health/ psyche/,舒伟洁医师的个人主页)心理健康特快、阿尧心理咨询网\知心姐姐()等。
这些心理学的专题网站或主页尽管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自觉担负起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的责任。其主要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状况自测、网络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及求医预约、心理健康研究动态等。虽然由于经验、人手和资金等诸多因素所限,这些网站或主页的内容还不十分充足,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由于它们既方便快捷而又具有较好的保密性,因而受到网民的广泛青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网民的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网民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低层次的心理健康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或“自我实现”。因此,即使是正常人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意味着个体各种心理素质和谐发展。网络生活有助于提高网民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不断提升网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网上各电子网站的个人主页为学生网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天地。如我校外贸专业的学生利用电脑网络设计的《班级特色专刊》受到专家的好评。很多学生网民都深深体会到网上创作带来的乐趣。这种网上创作激发了学生网民的兴趣和创造性,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也出现了某些好的艺术作品和思想成果。
二、电脑网络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网民个人心理素质因素的差异,因而网络也难免会给网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心理学界的足够重视。
(一)电脑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
1、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的相似: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其典型症状是: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不吃不喝不睡,通宵达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走火入魔”,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对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现逃避现实的心理迹象,越来越愿意呆在网上,和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我校曾有一名学生,2000年开始上网时,仅仅是为了打发周末闲暇的时光。随着在网上呆的时间越来越长,“黑客攻击技术”、“色情图片”、“网上聊天”等逐渐让其痴迷不己,于是便不分昼夜和网友聊天,下载各种攻击软件和“有趣图片”。无法自拔的他,成绩下降了,身体也不行了。上网咨询心理专家得知这就是“网络综合症患者”。类似的现象在其它地区也有过报道。心理卫生专家呼吁网民一定要注意上网心理卫生,同时也提醒家人和老师注意控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2、人际关系障碍
由电脑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网络孤独症与网络成瘾症非常类似,只是前者更多表现出生理和认识方面的障碍,后者侧重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网络成瘾症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网络孤独症患者则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障碍。网络孤独症多发生在性格内向者身上,其典型症状是: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由于个体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专注于网络,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心理,而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毕业。
网络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出现人际关系障碍。聊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甚至也公开承认或默许交往者的虚假言论。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可以起一个甜蜜动人的女性化昵称,扮演爱情天使。正如一个老师所言:“网上交往只能把它看作游戏。在网上与你谈情说爱的‘纯情少女’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光头老者。”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他人言行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这种网上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他的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3、人格障碍
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特点。由于学生网民以为对自己的言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往往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学生在网络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攻击性言行特点,可能强化其人格特质中的攻击性因子,形成攻击性人格。
双重或多重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两种或多重人格,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由于虚拟社区和聊天室普遍采用化名式的“网名”,学生网民往往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绝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一位 l7岁的男学生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曾公开承认自己曾经用18岁女孩的身份在虚拟社区生活了近3年时间,结识了很多网友。最后他还不无遗憾地说,可惜以后不能再用这个网名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经常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或时而张三时而李四的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二)引发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
学生网恋、失恋、多角恋爱等都是网络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情感问题。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网恋,生活中的网恋故事也多如牛毛。电脑网络在时刻忙于上演那成千上万的爱情喜剧的同时,也在痛苦地吟诵不计其数的失恋故事和叹息感伤。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当一方的爱情之火被撩发得愈燃愈炽时,点火者却突然从网络上消失得无影无踪。除此之外,“见光死”也是众多网恋故事老套的结局。网络让爱情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大提高,也让失恋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大地提高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动状态,失恋对他们来讲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正如网恋可以让人品尝到如现实恋爱同样的甜蜜一样,“网恋”后的失恋也同真实的失恋一样让人寝食难安。
(三)安全焦虑
网络人际交往往往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学生以为呆在门户紧闭的自家卧室里,坐在心爱的电脑前是最安全不过的了。这里既不可能被人发现,也不可能被人偷窥,更不可能受到侵犯。这种自以为是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放弃了起码的戒备心,给网络犯罪以可乘之机。事实上,这个貌似安全的地方却隐匿了太多的不安全因素。不仅电子邮件随时可能被人轻而易举地偷看到,连电脑上的全部信息都可能被浏览或破坏。最近美国发生的一个网络偷窥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二十岁的美国女孩艾密在网上被偷窥达数年之久,犯罪者甚至以她的名字建立了网站,还在网站上发表了关于艾密之死的故事。但这一切都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直至最后罪犯朝艾密的轿车撞去,并且朝艾密的头部连开数枪。一些心怀叵测之人还利用善良人们的信任,利用网络交际去物色和接近目标,继而实施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犯罪。另外,这种虚假的安全感也使得网络犯罪更加猖獗。一些网络罪犯或违规者出于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疯狂实施其犯罪阴谋。
随着网络犯罪案例的增多,安全焦虑又成为笼罩在网民头上挥之不去的一片阴影。人们时刻担心自己的电脑被网络黑客所光顾,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被偷窥,担心电子邮件背后的病毒,担心从网上走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的陌生人”。层出不穷而又形形色色的网络病毒、黑客和其它犯罪-CIH病毒、HAPPY病毒、梅梨沙病毒、宏病毒、千年虫、爱虫、黑手党小子和最近的冲击波等等搞得人们应接不暇、身心疲惫,给社会、组织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更有很多家长为子女的安全和心理健康成长感到担忧。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说,武汉市41中初一女生袁某,瞒着父母出去约见网友,一直下落不明。武汉市一位叫梅子的女中学生被网友骗到住处奸污。梅子遭强暴后自杀未遂,罪犯被抓获归案。本市某职高学生高某被网友约到广州见面后,被逼使用假币从事犯罪活动,当他拒绝后被打得遍体鳞伤弃置荒野,幸亏警察发现才救了他一命。另据中新网北京消息:最新调查显示,有近3成新加坡中学生表示曾到访色情网站,其中3%还是“常客”,他们浏览这类网页的时间甚至比成人更多,但许多家长对此却懵然不知。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电脑网络这个人们广为依赖的“宠儿”仿佛一夜之间又变得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样让人惶恐与无所适从。
电脑网络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学会区分网络(真实和虚拟并存)和现实生活的界限,建立和完善网络规范,加强网络立法工作,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网民进行有关于网络方面等心理卫生的宣传教育。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网络的利与弊论文3000字(网络的利与弊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