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汉语言文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非常普遍的运用,而且汉语言文学在文学范畴内占据重要地位。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我们必须重视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阻碍的因素,积极探索加快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对策。文章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提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
1、新媒体环境下,古汉语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所研究的内容大多是文言文,而且在现代文出现之前,文言文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形式。此外,文言文也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但是现阶段文言文基本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新媒体环境下,快餐文化的出现,加之文言文极其难以理解,更是对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就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接触和使用越来越少,甚至是面临着被遗忘的威胁,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将会出现断层的现象,从而导致我国的文化史发展出现极大的损失。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途径,具有交互性、即时性、信息海量性:信息共享性的特征,同时它是信息时代个性化和社群化的重要表征。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信息资源广泛,交流便捷,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但新媒体的出现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浮躁心理蔓延,若对新媒体传播的某些社会现象缺乏正确的理性的思考,年轻的大学生在虚实相间的信息中难以做到正确的鉴别和本质的把握。
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特别是网络语言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产生的特殊文化载体,传统媒体中语言大都经由编辑编审或相关部门审核,对语言和相关内容有一定标准要求。而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在极大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青年学生追求时尚,乐于创造,希望通过网上的交流显示自己标新立异的个性,在语言的运用中求新、求异、求变,甚至以创造出一些怪异的词语和符号获得群体认同为荣。有些缩略语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很快成为风靡网上的程式化表达。网络语言的前卫和叛逆标示了当代网络族群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相疏离的趋势。而新媒体环境下滋生的一些问题更是不可小觑。作为开放性、互动性、自由性极强的网络传媒,同样也成了语言道德失范的前沿阵地。由于传播者具有隐匿性和众多传播者缺乏素养的原因,各种不道德言语行为也漫步于网络空间中。一些色情网站语言肮脏下流。诱惑网民误入歧途;一些网站炮制各种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BBS中网友之间的互骂互损成风,虚假恶俗的广告泛滥;某些个人博客里宣扬主观、偏激、甚至是反动的言论;许多视频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大肆侮辱别人的人格尊严,或者大肆暴露他人隐私,各种哗众取宠的恶搞使得媒体应有的严肃性荡然无存。
新媒体环境下丛生了许多崇洋、西化的表达和阐释,它们强化了青少年对西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崇拜,加剧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价值观利用新媒体的形象性、直观陛与生动性对大学生群体造成重大影响。思想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对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往往缺乏甄别能力,而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传媒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故意歪曲、夸大事实、混淆视听,如果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盲目地相信其中所鼓吹的某些虚幻自由,就会丧失对“自我”、“自由”与“偶像”真正含义的正确理解,从而导致生活道德和习俗的失范,先是盲听盲信,继而盲目崇拜外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一味排斥抵制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造成信念与信仰上的混乱和迷失。总体说来,大学生群体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缺乏辨识真伪的能力。容易受到误导而误入歧途。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语言道德建设就成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笔者认为,针对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复杂的语言形势和双刃剑般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会,学校,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大学生的语言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甚至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道德问题。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如果使用硬性约束或者强制规定的手段去管理,显然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提出有实际价值的,能多方位、多角度加强大学生语言道德建设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策略。
第一,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个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网络环境必然需要一个和谐稳定和健康进步的现实社会作为其发展基础。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第六部分中明确写道:“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我们应该大力加强语言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对公众进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语言道德素质。
第二,学校:加强学校德育,强化语言道德建设。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信息革命的新形势,在各领域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伦理和道德的研究,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和提高素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积极维护网络安全,不得恶意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网络世界漫无目的的聊天、交友等。要使大学生明确,新媒体环境中的行为,如网络交流中的语言行为也是自身行为的一部分,自己要为自己在媒体环境中的语言负责,网络语言不文明就是自身不文明等观念。学校应该重视新形势下新媒体素养教育,通过组织讲座或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氛围。
第三,家庭:净化家庭语言道德环境,家长应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角色。某些大学生可能在制度化管理的学校生活中,行为举止规范有形,但是寒暑假回到家中,因缺乏自律,缺乏家长监管,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网络世界里甚至成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里好学生形象的不文明角色。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上网内容,要严肃告之网络语言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引导孩子利用健康有益的数字资源学习和提高,坚决制止孩子的不文明语言行为,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
第四,法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语言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文件。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国务院、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了多部公约和规范等。这些文件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使用规范,笔者认为应该制定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性文件或法律,要求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按照语言道德准则和规范进行媒体语言交际,从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五。行业:倡导媒体加强行业自律。新媒体应该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应倡导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舆论氛围,抵制与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背离的不良信息,营造媒体的文明新风。我们认为倡导新媒体行业加强自我约束,实现行业自律,对于营造良好的新环境来说至关重要。新媒体行业还应该引进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对于不健康的、黄色的、非法的、低级趣味等不良语言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应带头规范地使用规范语言,提高从业人员网络语言素养,加强道德建设。信息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手机等的信息监管,履行社会责任。从源头上净化媒体环境,为社会提供积极健康的数字信息和服务。
第六。个人:大学生语言道德素质的自我提高和行为的自我约束。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所谓的“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这些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应该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明辨是非。知行合一,言语规范,慎独律己,文明上网,在新媒体环境中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和个人风范。
新媒体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语言正因它的独特优势创造胜地展现着它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社会交流,推动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失范,特别是语言道德失范也客观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造成冲击。语言道德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新的教育情况,应该不断创新和拓展,利用新的教育载体探索多样化有效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开创新局面。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坚持社会正确引导,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家庭关注指导、法律法规保障、新媒体行业自律,结合大学生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语言道德建设,形成立体的教育模式和理论体系,探究新方法与新途径,努力全面提高大学生语言道德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
新媒体的崛起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下是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的看法:
1.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在线教育资源、移动学习应用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2.丰富的教学资源:新媒体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包括电子书籍、学术论文、影视作品等。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3.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新媒体为汉语言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可以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言文学爱好者,分享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促进汉语言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4.新的研究领域:新媒体环境为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例如,网络文学、数字人文等新兴领域为汉语言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
5.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网络语言的流行和滥用对传统汉语的规范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信息的爆炸和泛滥可能使学习者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难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等。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新的研究领域等优势,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点,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同时也要注意其带来的挑战,加强对其的监管和管理。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新媒体的语言读书笔记2000(新媒体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