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独生子女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多数幼儿在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长大,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缺少同情心等问题,致使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又容易把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往往以枯燥的口头说教为主,缺乏有效性。其实儿童期是发展亲社会的观念与行为的最佳时期。为了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最佳的环境,我们应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为使幼儿养成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也能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社会心态与行为,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分享性的教育活动,这可以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引导幼儿从关心身边的事开始,逐步学会合作、分享和协助,从而提高其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幼儿在情绪良好的时候也更乐于做出友好举动。因此,不管家庭、幼儿园或社会都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使幼儿感到舒适、愉悦,从而增强其亲社会性。我们不但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还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精神环境。
1.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在外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立开放、自主的活动空间。丰富的物质环境能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也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深刻和持久。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其次,家长与幼儿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后,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感受邻里间的和睦、社区的精神文明、家乡的文化等,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意义是能赋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儿积极、自信,有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生活教育,即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是生活对教育的影响。同认知教育相比,社会性教育更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它不像认知教育那样脱离生活进行。亲社会教育需要教师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将与某种生活内容或生活方式相应的社会性目标结合进去。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细心的教师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贴近幼儿生活的社会教育,能使幼儿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意识到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同时,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高度关注,能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在班级里形成积极的、良性的循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三、利用移情,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幼儿自发做出亲社会行为。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移情线索和情感信息,使他们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亲社会行为。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所以,榜样是很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熏陶幼儿。我们可以在幼儿面前经常表示对长辈的关爱,对有困难的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等。成人行为的榜样对幼儿的激励作用远大于言语指导的刺激,在榜样的作用下,幼儿很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当幼儿执行了利他行为,成人就应及时强化,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巩固。
五、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幼儿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游戏为幼儿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指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和谐的社会,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对其社会性的发展有关键性的作用。为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让幼儿学会爱、懂得爱、付出爱。让我们为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吧!
多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方便、快捷、高效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在校园网或者是教育网,甚至整个互联网上,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交流。 2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应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重点、难点,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而形象。尤其是用图片,动画和视频就更直观更形象! 3信息量大,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带给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新丰富的前沿资料。 4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上单调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可是多媒体教学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1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及一哄而上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导致许多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文字总结,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优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由于表现形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授课内容是否适合或者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是播音员和解说员,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甚至出现一些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后无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 3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难度增加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难免重点不突出,信息过多过滥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4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电子媒介充斥在现代人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人类已经无法想象在没有电的世界里该怎样生存。电脑、手机让成人着迷的同时,也让儿童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看看周围,在餐厅的某个角落,成人吃饭聊天,儿童就沉浸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世界里。在家中,孩子哭闹无计可施时,家长会掏出手机,播放有趣的视频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个人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个人很难避免儿童不接触任何电子媒介。电子媒介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们“随风潜入夜”,逐渐渗透到儿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儿童的成长造成利弊交加的影响。
一、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认识上的适应,也像生物学上的对应物一样,是由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所组成。”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掌握外界信息,从而适应环境,学会生存。
电子媒介出现之前,人类通过纸质媒介来获取信息。儿童通过学习才能寻觅到打开成人世界大门的钥匙,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伴随着儿童的成长。电子媒介的出现,大量信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使得现在儿童可以获得从前儿童难以接触的秘密。这一方面可以扩大儿童的视野,知道人的身体组成是什么,世界的另一端有什么,科技的前沿创造出了什么……另一方面却可能意外地让儿童了解到暴力、性等从前对儿童封锁的信息。是否因为电子媒介会造成恶的后果就阻止其进入儿童世界?当然不可能,同样对儿童也不公平。如今,儿童如果从未看过某个动画片,玩过电子游戏,那么在同伴中间他会被排斥,因为他和他们没有共同话题。从幼儿园小朋友集体被平板电脑诱拐的实验,可以看到科技产品对小朋友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儿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看见成人时不时看看手机或电脑,他们会好奇其中的奥秘,他们会探索如何使用成人的“玩具”。黑格尔认为文明的进程会使曾在历史上显得神秘的知识都成为儿童的玩具,“在知识领域里,我们就看见许多在从前曾为精神成熟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知识现在已经降低为儿童的知识,儿童的练习,甚至儿童的游戏。”曾经的计算机只有国家实验室才拥有,如今儿童都会使用计算机听音乐、看视频。长时间沉迷在电子媒介营造的世界里会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电子媒介绝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途径。儿童处于大自然中,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去触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他们感受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生动灵活的。儿童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他们充满好奇地观察这个世界,世界呈现给他们的每一天也是充满变化的。昨天天晴,今天下雨;昨夜漫天星星,今夜月朗星稀;昨天有雁飞过,今天小蝌蚪在找妈妈……儿童在大自然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充满生命力的。何必浪费大自然的恩赐?在大自然的庇护下,每一个儿童都能快快乐乐地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现在电子媒介无处不在。成人对电子媒介的态度是否应该如临大敌,还是应该听之任之?或者应该淡然处之,既不放任也不完全拒绝,就像周作人在其《儿童的文学》中所阐述的,成人可以“放胆供给”儿童所需要的、能够满足儿童的本能和兴趣的一切精神食粮。成人“不必愁他有什么坏的影响,但因此我们又更须细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滞,脱了正当的轨道……”电子媒介寓教于乐,合理的使用可以对于儿童的认知起到积极的作用。电子媒介的魔力让很多成人都不可自拔的沉溺其中,但是成为父母后,成人必须承担控制儿童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与质量的责任,就像守护一朵带着露水的玫瑰一样,成人该有怎样的小心翼翼,才能保护世间最纯真最脆弱同时也是代表未来和希望的花朵。
二、对儿童道德的影响
电子媒介虽然会向儿童宣传道德规范,但同时暴力、争斗、尔虞我诈也会出现在电子媒介上,造成儿童道德认知的迷茫。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不无忧虑地指出:“很显然,媒介已经削弱了家庭在塑造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发展上的作用。”电子媒介给儿童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儿童会认同虚拟世界的规则。例如家长说打其他小朋友会痛,欺负别人的小朋友将没有人和他玩。但是儿童看见猫和老鼠成天打架,看见喜羊羊和灰太狼总在争斗。儿童会发现这个过程充满乐趣,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时也会产生同样的逻辑。怎样知道欺负别的小朋友是不对的呢?当儿童看到别的小朋友受伤哭泣,当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感到痛苦时,儿童这才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和理解问题,才会对别人产生同情心。休谟认为“广泛的同情是我们的道德感所依靠的根据。”在虚拟空间中,儿童身体的存在被抽离,于是应该形成的常识和同情心也被抽离。正常儿童会了解人被火烤的后果,并同情被烤者的痛苦。而连云港9岁男童竟然模仿灰太狼用火烤羊的情节,将两名同伴绑在树上点火,造成了严重的烧伤。这样极端的事例说明该男童沉溺虚拟世界中,在动画片中,小羊并不会受到真正实质性的伤害;现实中,他认为他的行为只是游戏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儿童的道德观正在形成中,电子媒介的矛盾让儿童困惑。一方面,儿童会得益于电子媒介宣传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儿童会受困于电子媒介透露的假丑恶。家长所要做的是控制和解释电子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让儿童在与人交往中形成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观。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媒体对幼儿的利与弊(媒体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