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区别在于教学方法。
1、模块化教学是指将课程内容按照某种逻辑关系分割成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灵活组合这些模块,构建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各个模块中逐步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2、项目化教学则强调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项目来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需要自主选择和设计项目,并分配任务和角色,展开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区别体现:
两种教学方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注重课程内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项目化教学则更加注重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
2、学习方式:模块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累和逐步提高,注重课程内部的知识点掌握;项目化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方式:模块化教学通常采用讲授、演示等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和知识传授;项目化教学则更多地采用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总之,两种教学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这些教学方法也有益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有多种属性,分别反映其内部特性。模块化本体是指具有模块结构的本体(知识库的一种表现形式)。模块化用来分割,组织和打包软件。模块化是一种处理复杂系统分解成为更好的可管理模块的方式。一种是基于非经典语义的逻辑语言扩展,如分布式描述逻辑,E-连接和基于包的描述逻辑;另外一种途径是基于经典描述逻辑语义,但限制对外部符号的使用以保证各模块可安全的合并。
模块化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有多种属性,分别反映其内部特性。模块化本体是指具有模块结构的本体(知识库的一种表现形式)。模块化用来分割,组织和打包软件。模块化是一种处理复杂系统分解成为更好的可管理模块的方式。一种是基于非经典语义的逻辑语言扩展,如分布式描述逻辑,E-连接和基于包的描述逻辑;另外一种途径是基于经典描述逻辑语义,但限制对外部符号的使用以保证各模块可安全的合并。
基本信息
运行模式
独立的工作运行模式
基本属性
接口、功能、逻辑、状态
作用
模块化用来分割,组织和打包软件。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
模块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属性:接口、功能、逻辑、状态,功能、状态与接口反映模块的外部特性,逻辑反映它的内部特性。
在系统的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模块化是一种处理复杂系统分解成为更好的可管理模块的方式。它可以通过在不同组件设定不同的功能,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小的独立、互相作用的组件,来处理复杂、大型的软件。
模块化本体
模块化本体是指具有模块结构的本体(知识库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应用领域需要模块化的本体,如
协作式本体开发
分布式数据管理
大规模本体的管理和推理
本体的部分重用
当前,实现模块化本体主要有两种主要的语言途径。一种是基于非经典语义的逻辑语言扩展,如分布式描述逻辑,E-连接和基于包的描述逻辑;另外一种途径是基于经典描述逻辑语义,但限制对外部符号的使用以保证各模块可安全的合并。
软件产品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组件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可以被分解成一系列功能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系统的所有功能。
所谓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每个模块的研发和改进都独立于其他模块的研发和改进,每个模块所特有的信息处理过程都被包含在模块的内部,如同一个“黑箱”,但是有一个或数个通用的标准界面与系统或其他模块相互连接。
在软件的模块化开发过程中,把一个源代码的结构分割成一个元系统和一系列的模块。
元系统指的是一个能够保持系统运转的最小的系统。
模块是一个较大系统的独特的部件,它能够由设计者独立设计出来,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系统中运转。
把一个大系统切割成互相独立的不同的小系统,可以使一些并不是经常见面的开发者减少必要的交流次数。
另外,一个旧版本的模块可以被新版的模块所替换,同时却又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转。
这样,在新模块中所增加的功能就可以及时在现存的系统中体现出来,同时也不需要更改系统中的其他模块。
高度模块化的源代码结构给软件开发者和使用者均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开发者可以对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模块进行独立开发而不需要花时间去协调与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
并且模块化开发不仅允许模块之间的水平开发,而且可以通过对类似模块之间的创新和竞争(开发新的模块或者对原有的模块进行改进)充分改善系统的功能。
另外,作为最终的用户来说,在安装系统的时候可以就个人的需求与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
模块化是复杂系统的一个共同特征,模块化的代码结构是由松散的组件构成的,是对一个系统完全意义上的分割,而不像完全集成的代码,各个组件之间存在很强的依赖关系,并不是完全通过界面来交换信息。
总结:
第一,把一个系统分解成各个不同的子模块,不同的开发者专注于对其中某一模块的开发,一方面实现了劳动的分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由软件开发的效率。基于模块化的性质,每个模块在开发出来以后都可以通过一个被称作是内核的原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发挥整个模块的功能,同时也并不会影响其他模块功能的发挥。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模块整合在一起后,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会使整个系统增加的功能要超过该模块本身的功能。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价值的分割与整合。
第二,对于开发者而言,基于模块化的自由软件开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其在参与开发过程中可以得到更高的期望收益。
第三,在非模块化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当一个开发者选择参与开发,其余的开发者就会选择“搭便车”,最终会导致软件的供给不足;在基于模块化的开发过程中,所有的开发者都更倾向于参与开发不同的模块,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
MIS软件开发中的组件模式开发比较复杂,主要的阻力不在代码的实现过程中,因为这个工作通常只应该占据软件开发工作量的30%,而对业务需求的深度剖析、业务子系统的划分和业务组件的规划会占据约40-50%的工作量。
这些工作体现在设计阶段主要是对业务的广度、深度分析,把业务领域的对象元素进行细化,将业务操作划分为原子性功能,以此为基础构成业务组件,进而形成模块和子系统,同时业务操作之间的约束则需要逻辑化(代码系统可识别的逻辑);在此过程中,原系统也就形成了,它便是在业务领域中必须的组件、模块和子系统的集合;外延的组件在原系统上通过组合或热差拔即能够满足不同规模、深度、特性的业务模式运转。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模块化形式(模块化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