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框架的内在结构方面,至少包含了框架的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指的是事件的抽象意义,或是主旨,通常难以辨认。中层次结构由主要事件,历史,先前事件,结果,影响,归因,以及评估几个环节组成,有些是包含了所有上述环节,有些则只容纳部分。低层次指的是框架的表现形式,是有语言或符号组成,包括字词语句,以及由这些基础语言所形成的修辞或比喻。总之,框架概念,可视为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考过程,或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操作化途径。
“新闻框架”(news frame),可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指客观现实如何被新闻媒介主观反应;二是指受众如何主观解读媒介现实。也就是说,新闻生产者通过选择,强调或者重组新闻事件,以及一系列的框架工具形成新闻的框架,这个框架赋予新闻文本特定的意义,从而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诠释。卡普勒和詹姆斯认为:“新闻框架就是新闻报道中赖以识别,能够改变主题的修辞和格式的选择,是新闻与环境一致的部分。”李希光教授指出新闻框架“在某种程度上是观念框架、意识框架和知识框架的翻版”。
影响新闻框架的因素包括:一、新闻媒体自主性的大小以及受政治控制的程度;二、消息来源对于事实真实的反映程度,新闻报道中对信源的引用可以直接形成新闻框架;三、新闻工作者主观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不同对于新闻框架有决定性影响;四、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报道的解读;五、新闻组织的工作流程;六、社会情境,影响到新闻框架的解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变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
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新闻框架是谁提出的(新闻框架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