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随着全媒体春晚收视、2014“两会”全媒体传播指数、“马航失联”卫视全媒体传播指数的推出,电视界全媒体收视传播的应用也越来越被业界所接受。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给出的“全媒体”定义是:“所谓全媒体,就是数和象在天、地、人之间变动和周流而建立的备包有无的媒体形式。[1]
中文名
全媒体
外文名
omnimedia
采用
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
技术
WAP、GSM、CDMA、GPRS、3G
相关
《中国经济时报》
来自于
传媒界的应用层面
“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全媒体的特点为:
1、“全媒体”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从传播载体工具上分可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等。
2、“全媒体”并不排斥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而且在整合运用各媒体表现形式的同时仍然很看重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并视单一形式为“全媒体”中“全”的重要组成。
3、“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讯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的自身的全面互溶,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
4、“全媒体”在传媒市场领域里的整体表现为大而全,而针对受众个体则表现为超细分服务。
扩展资料:
全媒体发展模式
1、全媒体新闻中心模式: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代表。该集团将旗下三张主要报纸的采访部门合并在一起,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
2、“报网合一”模式: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杭州日报》与杭州日报网共用同一个编辑部,同一批采编人员,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创造了“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模式
3、“台网互动”模式:台网互动已经成为目前广电部门发展新媒体的普遍做法。
4、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模式:国家广电总局成立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全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覆盖网络,统一开展业务运营,并在各省和地级市分别设立子公司、分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媒体
全媒体新闻是在创新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方式与形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使得新闻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功能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统称。
传统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实体平台来实现,在全媒体新型传播技术媒介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新闻传播效果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传统的纸媒、电视广播不同的是,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渗透性更强,传播面更广,也使得新闻传播更具时效性与可读性。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
1、新闻传播内容上的发展。人们可以从便捷的移动设备上获取海量的新闻内容,新闻传播内容也丰富多样。全媒体时代改变以往相对固定的新闻传播内容,人们不仅可以浏览各种新闻信息、发布信息,还能制造新闻热点。
2、新闻传播模式的发展。在全媒体新闻传播视角下,新闻报道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大众化,以平民化的视角对新闻进行报道与传播,以此来吸取更多人关注,更加符合大众口味。
3、新闻传播效果的发展。全媒体下的新闻传播依靠的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互联网用户数量巨大,使得新闻的传播范围尤为广泛。只要在网络上发布一条热点新闻,就能在短时间通过庞大的人群进行传播,并能引来大量的评论与转发与分享。把新闻资讯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这样就能普及广大读者,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大。
除此之外,全媒体下的新闻传播速度很快,这就使得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效果明显,人们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利用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相关新闻信息。这就是全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体现。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全媒体平台(什么是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