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舆论引导工作是指新闻工作者通过选择事实发挥倾向性的报道功能对社会舆论进行导向和梳理是其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新闻媒介一大重要的职责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大利器。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1.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涵化受众主流价值观。
新媒体的发展极大的拓展了公民的“媒介接近权”,受众不在是子弹论下的被动的接受者,“选择性”接受理解成为一大特点,传统媒体应该改变过去教导式说教式的方式应该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引导话语体系和变革呈现方式,利用网络元素配以数据,算法,图表直播等新型手段涵化受众主流价值观,为受众问题讨论提供统一的价值框架。
2.新旧媒体联动引导,打通官民舆论场。
互联网语境下舆论的混杂性和广泛性需要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共建舆论沟通平台。传统媒体发挥其公信力和深度报道能力,及时发声,做好“首因效果”占领舆论高地,新媒体发挥自身海量广泛及时互动等优势利用累积共鸣遍在等手段扩散主流声音,沟通官民舆论场,形成舆论的良性互动。
3.包容舆论自身发展,发挥其对冲和自净机制。
舆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过分的压制会导致其恶性发展,删帖水军等不当做法均会恶化舆论,如百度竞价医疗事件的水军给了舆论新的爆发口。微博等公关领域平台的搭建会给舆论足够的对冲自净功能,大妈玩具车碰瓷等反转事件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4.官民共建话语平台,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效度。
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发声和互动反馈功能,利用政务微博、智慧城市等手段官民共建话语平台直接对话减少中间信息损耗进行直接议程设置。同时对于重大舆论事件第一时间公开已经不够,必须把握时机掌握分寸,增强透明度,设置指导性框架,把握主动权,如在今年南方大水事件中的官兵吃馒头事件以及女领导做皮艇事件积极回应极好的控制了舆论不良扩散。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1.提高公信力与权威性,重新占领舆论高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观点的平台,话语权下方迅速结构传统媒体的'一元话语体系,信息提供主体多元化,却也同时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真实权威有用的信息在网络世界中依旧是人类必需品,主流媒体要想扩大影响力与传播力就要加强自身公信力建设,主动出击,提供快速,透明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高地。同时提供客观全面的解读,设置议程。避免网民被错误非理性的声音引导,使舆论走向偏激。
2.扶植或利用已有意见领袖
网络赋予每个人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但并非每个人表达的观点都具有同样的影响力,意见领袖往往依据巨大粉丝量以及长期经营得到的公信力能形成强大影响力,不仅能够引发舆论,也能引导舆论走向。主流媒体不仅可以通过扶植意见领袖,也可以利用已有的意见领袖传递自身观点引导舆论。
3.打通两个舆论场,建立广泛的社会认同
伴随新媒体成长起来的非官方话语传播体系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与传统官方话语体系存在交流障碍与失衡,以往地掌控地位使传统主流媒体地内容制作与运作机制固话,缺乏改革动力,要想与民间话语体系进行交流沟通,就要适应新环境,做出新变化。积极与网民互动,以“对话”而非“说教”的方式进行沟通,深入网民中间,感受他们的话语体系与文化结构,才能更好地消除“代沟”,这样才能让网民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舆论引导方式。
4.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自由平台,激活了个人机制,也打破了以往单一线性的传播渠道,主流媒体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特点,在不同的传播平台上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全方位引导舆论,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设立公众号,建立网络问政机制,同时采用新媒体技术,比如短视频,交互式直播等方式加深用户黏度,更进一步提高自身传播力。
一、新闻媒介反映并代表舆论。
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二、新闻媒介引发舆论
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三、新闻媒介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
扩展资料:舆论的社会功能和主要目的:
1、社会功能: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共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显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2、目的: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3、主要功能:对涉及公共实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即定的公共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形式之一。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思想武器。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党性原则。新闻是有阶级性的,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最核心的内涵就是新闻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超党派”、“超阶级”的新闻是根本不存在的。就我国来讲,新闻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到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
二是新闻产品绝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商品。新闻不是商品,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必须认识到,新闻产品,其价值的本质不在于使用和交换,而在于认知和教育。决不能把新闻和所有作品都作为一般的商品来经营,否则,新闻就会“变味”,甚至干扰和破坏大局。
三是要坚决反对绝对的“新闻自由”。有人认为,新闻媒体是信息传达的工具,应该是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客观公正是新闻的特征,新闻要反映客观事实,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反映什么、如何反映,报道的角度、篇幅的取舍却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有很强的倾向性――这就在引导舆论。
二、围绕大局形成强势主流舆论格局
大局就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主要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宣传永恒的主题,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实践已经证明,积极向上的新闻舆论能够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产生巨大能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新闻工作只有始终树立大局观念,才能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形成强势舆论。
切实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是传达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意愿的重要渠道,对社会主流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只有牢牢掌握主流媒体,才能切实掌握话语权。要保证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让主流媒体在重大宣传战役、重大新闻报道中“唱主角”,成为“主流舆论场”的关键角色;着力提高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最大限度地压缩噪音、杂音的传播空间。
三、在引导中注意讲究艺术
新闻要具有可读性。无论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来教育、引导人们,都有一个关键前提:报纸、刊物要有人阅读,电视、网络要有人看,广播要有人听,否则,舆论引导就是一句空话。必须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在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当前要特别注意转变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时政、科技文化类节目的报道方式,避免政策宣传文件化、工作报道概念化、会议报道模式化、典型报道脸谱化,既要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又不庸俗、低俗、媚俗。
四、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作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 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主体日益多元、传播渠道逐步多样, QQ、MSN、博客、播客、维客、3G、数字电视、楼宇电视、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杂志……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首先要加强主流网站建设,抢占网络“阵地”,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能力;其次要实行网络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再次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党委外宣部门、政府网管部门以及公安网监、文化稽查等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做到网络监管全覆盖;此外要强化各级各类媒体、媒介的协同,调动所有媒体、媒介的积极性,构建立体舆论引导机制。
五、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新闻功底。做好新闻工作,没有扎实的新闻功底不行。要想具有扎实的新闻功底,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要把学习当作第一需要,把学习当成终身大事,既要从书本中学,又要在实践中学,还要向同行专家学。既要努力钻研业务,又要了解和掌握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努力成为学习型、知识型、专家型的“复合型”记者、编辑。
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要遵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的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和低俗报道,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用手中的笔,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为党的新闻事业增光添彩。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新闻媒体如何引导舆论(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