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的媒介相比,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营销渠道,承担着企业推广和服务的重要责任。新媒体营销也备受企业重视。
新媒体营销的定义
新媒体营销简单理解为企业在新媒体上做的营销活动。从字面上理解可分为“新媒体”和“营销”两个概念。“新媒体”是企业宣传的重要渠道,也是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很多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新媒体仍然适用。
企业为什么要注重新媒体营销?
用蚌埠正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燕巢优品创始人王军的话来说:“这好比打仗,人家都用上了导弹、原子弹等先进的武器,你还用大刀长矛,你连对手的影子都没找到就已经玩完了。”其他的就不用多解释了吧。
新媒体营销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顺着传统营销策略的演变过程,来探索新媒体营销的突围方向。
我们先来看看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的4P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到20世纪90年代,各种媒介飞速发展、传播越来越快,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4P理论受到挑战。4P营销理论开始向4C营销转变,即产品(Prouduct)向顾客(Counsumer)转变、价格(Price)向成本(Cost)转变,分销渠道(Place)向便利(Convenience)转变,促销(Promotion)向沟通(Communication)转变。
再后来又有人提出4R营销理论,它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顾客忠诚,即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和回报(Retribution)。该营销理论注重企业于顾客之间建立有别于传统的新型主动性关系。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学者综合性的提出了4V营销理论,也就是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值(Value)、共鸣(Vibration)相组合的理论。
2010年前后,国内营销专家提出了4I营销理论,其中包含趣味性原则(Interesting)、利益原则(Interests)、互动原则(Interaction)、个性原则(Individuality),成为电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实施理论基础和新媒体营销的突围方向。
以上这些营销策略在新媒体时代并未过时,只是传播媒介发生变化而已。也就是由传统的报纸、电视、户外广告等转变到现在的手机、电脑、VR、AR等。导致人与人之间从单向的传播演化成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传播。新媒体时代各种新硬件、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在做新媒体营销时需要根据媒介的不同适当优化改进,在技术和策划之间寻找平衡点。
新媒体营销的营销理论
传统的AIDMA法则:此法则自1898年提出一直沿用至今,其含义为: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培养欲望(Desire)、形成记忆(Memory)、促成行动(Action)。我们可以理解为先让消费者注意(Attention)到你的广告、进而产生兴趣(Interest)愿意深入了解、再到产生购买欲望(Desire)、记住(Memory)广告内容、最后采取购买行动(ACtion)。这种通过“引起注意(Attention)”的方式需要在媒体上投放的内容刺激性强、多次重复,尽可能多范围覆盖来达到让消费者愿意买单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网上的集市,搜索引擎也被广泛使用。传统的AIDMA法则已经满足不了新媒体营销的需求。在2005年又出现了AISAS法则。其含义为:引起注意(Attl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主动搜索(Search)、付诸行动(Action)、口碑分享(Share)。尤其是消费者分享之后可以引起其他消费者的注意,进而产生兴趣,形成一个销售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做营销时,可以把传统的AIDMA法则和新媒体营销AISAS法则配合使用,已达到最佳的营销目标。
1、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不过个人认为,还可以加上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理论)
2、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在学术思想上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一脉相承的。李普曼认为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实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我们的行动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真实环境的反应。而新闻媒介是“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之间的桥梁。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多通过媒介来进行。同时,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有很多,新闻媒介没有能力去采集新闻信息,也没有能力将所有的新闻都告知公众,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只能根据职业规范,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报道。所以,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某些特定的新闻事件,以及通过新闻的顺序以及长短等影响我们对于新闻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说法。
但是,对于公众关心的议题而言,新闻媒介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或是认识渠道。议题也可以分为显性议题(obstrusive issue,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议题)以及隐性议题(unobstrusive issue,人们只能通过媒介了解的议题)。而大量的案例表明,对于隐性议题,新闻报道会产生很强的议程设置作用,而对于显性议题,新闻报道则没有这种作用。
议程设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包括议题(object)和属性(attribute)议程设置两个层次。多数的议程设置的研究单位通常是一个公众议题,并且进行分析的基础议题对象(object)——这个词与社会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态度对象(attitude object)一词同义——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的确在影响着人们想什么的问题。另外,因为同一议程中的不同议题都具有多重属性(attributes),并且这些属性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诸如媒介可以影响新闻事件重要性排序的现象表明,媒介不仅能够告诉人们想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而且还能告诉人们怎样想(how to think about)某些议题。
如在大选举过程中,为某一职务而竞争的候选人名单是对象议程,新闻媒介对各候选人的描述和候选人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则是属性议程。
而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framing)常常联系在一上进心,他们关注的都是传播者和受众在描述新闻议题时所采取的视角。此外,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相应地引发公众人物和其他事物的看法,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还发挥了预示作用(priming)。大众传媒着重对某些对象及其属性的报道与受众持某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媒介的着重报道对公众意见的形成与表达起到了预示作用。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扩展资料: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但是,这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不可以混同。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把劝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参考资料:传播学百度百科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媒体理论有哪些(新媒体理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