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5W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受众(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
传播者(Who)指的是信息的发送者或来源。这个传播者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或者任何一个社会实体。他们的意图、目的、背景、信誉等都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例如,一位知名的科学家发布的新研究成果,可能会因为他的专业信誉和地位,使这个信息更有影响力。
传播内容(Say What)是指被传播的具体信息。这可以是观点、知识、新闻、谣言等任何形式的信息。内容的质量、真实性、产生方式等都会影响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例如,一条真实的、重要的新闻,可能比一条虚假的、不重要的新闻更快速地传播。
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是信息传播的路径或媒介,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媒介等。选择哪种传播渠道会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范围和深度。例如,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可能比通过传统报纸传播的信息更快、更广。
受众(To Whom)是信息的接收者或目标人群。受众的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例如,针对青少年的广告,可能会选择在青少年中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指的是信息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传播效果如何,是评估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例如,一次有效的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可能会使受众的健康行为得到改善。
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这五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理解并合理运用传播的5W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实施和评估传播活动,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他的实质是社会互动行为,是指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从而建立关系意义,最终建立整个社会网络。
【二】人类传播的特点
1、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2、信息共享活动 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三】传播学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一、五种传播系统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
二、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三、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隔断。原因:参与者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心循环机制,由此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五、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 1、马克思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①从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到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②马克思认为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相关。③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等相关。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①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②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③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四】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后来大众传播学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属于单向直线模式,虽然有考虑到受传者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传播学传播的三种模式为: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5W模式)、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传播的互动模式。
传播的三种形态:
一、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5W模式)
在这个图里面,我们可以发现,传播所需要发生的这几个元素必不可少。
而在这几个元素里面,传播者位于中心地位。而且大家注意到这个箭头的方向。是一个单项的,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模式,或者说更像是一种单向的宣传的模式。
也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思维的框架。比如:当要去做一个传播战略、给一个企业做一个形象宣传、或者是我们要去做一个产品说明。这种商业营销,那实际上都可以借助这个模型来进行探讨,当你把这五个部分都一一列举完的时候,这个战略就是比较全面的。
首先需要结局的是谁在说、说什么的问题、第二,要解决通过什么渠道、第三,要去解决你的目标说出的问题,向谁说,针对那部分人去去说。最后我们如何考核最终的传播效果。
因此,这五个环节,实际上是整个传播战略的辅助思考模型,是非常有用的框架。
自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后广为引用。西方认为“5W”模式概括性强,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忽略“反馈”传播因素,有局限性。
二、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传播控制的模式,强调的是“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控制”。
我们如何对一过程进行监控,我们往往要通过传播,因为传播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实施的结果如何,这个叫做反馈。如果没有反馈,永远我们不知道我们前一个动作他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就无从调整,所以有可能会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远。
维纳在讲到控制论(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的时候。
他讲:传统的牛顿式的世界是理想的世界,这个理想的世界是一种精密的仪器,只要我知道了初始条件,只要我知道了受益状况,我就能够预测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这个物体他在哪里,他的状况是怎么样的,他的速度是怎么样?
但是现实生活非常的是有种各样的干扰,比如说各种阻力、摩擦。这中间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牛顿的那个世界,他说只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而现实的世界是,我们要现实的世界是,我们要不断的去对这个事物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获取他的信息,然后对他实施一定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效果和我们预计的一样。
如同,空调如何实现自动运行的?不用人为的去调整,就在空调内安装一个温度计,这个温度计就是一个信息反馈装置。他不断的在获取室温的信息,然后反馈给这个空调的控制器,来决定到底现在要不要继续工作,还是停止制冷。这就是通过信息的反馈装置,来达到预期效果的。
那么,我们社会也是如此。大家看到西方很多调查的案例,比如总统颁布某个政策,或者是言论。然后马上就会去看,大家会因为这个政策或者言论,对于总统的看法是否会产生变化。通过这个反馈决定这个政策是否会持续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施对于社会控制。所以信息的反馈,构成了控制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么信息的传播本身也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且编码和解码会的规则的不对称。(可能是因为你听错了、口音的问题、或者是经历的不同)。都可能造成传播信号(符号),在信道中间传递的产生噪音。进而造成一种‘词不达意’的现象。
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非准确的把意思说清楚,而且传播中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噪音。因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反馈。当然有反馈本身也会产生噪音。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完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循环,不断的缩小双方之间的这种差距。这个模式非常的适合现在的这个社会的。
三、传播的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更强调传授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
他们的语义空间是否一致?我们知道两个人要能够传播,一定他们要有一些共同之处。而他们的共同之处越大,他们的传播就越顺畅。
比如说,大家同样的年龄和背景的人,你们就会知道很多术语。网络的术语,然后你们之间传播的时候,可能找以前那个术语,大家就知道什么意思。
但是如果,你跟一个年纪比较大,的或者是完全不同背景的人去交流。你会发现很费劲,因为你讲的话,你发现他就把他会产生其他的解释。因此:背景越相似的人,他沟通效率就越高。
比如,两个学者,如果他们都是研究同领域的。那么他们两个交流起来非常简单,旁边的人可能听都听不懂,他们的专业术语,但是他们自己却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而旁观者则会觉得一头雾水。
相反的,如果两个人非常的交流,尽管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语音空间很小,但是只要你愿意沟通啊,愿意去聆听,愿意去交流,那么你们的这个沟通空间相似的内容就会越多,这时候你们你们的交流就会顺畅。
所以,传播会产生共同的文化,而共同的文化反过来,它会使我们传播更加的顺畅、更加的容易。这是传播的互动模式。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传播学五大传播模式(传播学五大领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