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布置是没有“最高极”的,更多的新人只能从目前流行的款式来“跟风”,就拿“婚礼背景而言,比较典型的:最早比较流行心型的洋泡泡和大红双喜字,后来又有一段时间流行“大幅喷绘”作为背景,现在普遍流行“布艺背景”,除非新人本身或有朋友就是搞舞台布置的行家,并能获得这方面的技术资源,否则很难跨越这个“流行”。因此本篇也就在此范围下进行建议:
(1)不是每样东西都是你需要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好的“宴会厅”,本身已经非常漂亮了,不必过多的布置。
(2)不要最豪华的,要最匹配的布置,很多宴会厅,都有自己固有的风格,所以布置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定要和宴会厅原有的风格相匹配。
(3)婚礼的背景不要太繁复,不是每一样好看的东西都必须放在上面,过于繁复的背景反而使人眼花缭乱,而忽视你们;
(4)背景上的人物,从我笔者的审美角度而言,新人的形象(不管是大幅的,还是海报式的)都不适合放在司仪区的任何一个角落,这样会使之和新人真实的形象冲突,甚至会造成真实形象比不过照片形象的反差,或者反之,都是不妥的,
朋友结婚选的是北京峰之锦婚庆,会场布置得不错,整场下来那种快乐幸福的气氛,很开心,也许是他们公司有比较多的婚礼经验,和丰富的设施设备吧。
婚礼,与出生(满月)、成人礼、丧礼一起被称为人生仪礼(rites of passage),即一个人在世间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仪式。不同民族的婚礼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
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礼记》对贵族婚礼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後有夫妇,有夫妇然後有父子。”所谓神道设教,是指在时间、服饰、仪式上都要象天法地。儒教婚礼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巩固男女性别角色及其社会责任。
西方的婚礼则是庄重严肃,《圣经》中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证物就是指环。九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新娘礼服的色彩代表着传统,也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白色代表纯洁的童贞。
由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体,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与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白色的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西方在19世纪以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到1820年前后,白色才逐渐成为婚礼上广为人用的礼服颜色。这是因为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一身洁白雅致的婚纱。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婚礼是其一。这主要是来自与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在不同的思想和风俗的作用下,慢慢演化而成的。
随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发出耀眼的光辉,照亮世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因而,新人越来越喜欢举行传统的各种婚俗礼仪,用来纪念那幸福的一刻。一份纯中式的婚礼策划书,让新人有个独有特色的婚礼,传承中华古典文明礼仪。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婚礼背景(婚礼的产生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