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新婚铺床怎么说四句
一、铺床四言八句:1、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福贵双全,永远吉祥;男婚女嫁,花烛洞房! 2、铺床铺床,喜气洋洋;担头一响,都吃喜糖;担头一落,端茶来喝;担头一毕,拿烟来吃!3、先铺四角,后铺中央;夫妻恩爱,共枕同床;早生贵子,播种成双;一儿一女,龙凤呈祥!二、结婚铺床四句好话:1、金屋人间传二美,银河天上星成双,志同道合创大业,携手并肩奔小康。
2、上慈下孝全家福,夫唱妇和老少康,新婚新喜新气象,幸福美满万年长。3、绣花帐子高高挂,十彩被子铺满床,鸳鸯枕头床上放,绫罗绸缎装满箱。
4、春雨浓浓育新苗,鸳鸯戏水配成双;自由恋爱结硕果,创家立业是楷摸。5、洞房花烛红似火,夫妻恩爱万年长;新婚夫妇饱作田,一年胜似几十年。
6、今年我们来铺床,明年添过状元郎;大红枣子撒几把,早生贵子早得力。7、两岁入学堂,四岁能成章,能文又能武,步步高升出国镀金去留洋。
三、结婚铺床七言八句:四个床头按一按,养的儿子当县官;四个床头理一理,养的儿子当总理;铺床铺得满堂春,养的儿子当将军;铺床铺得满堂彩,养的儿子当总裁;铺床铺得满堂红,养的儿子当总统;铺床铺得整整齐,养的儿子当主席;太阳一出红似火,幸福人家喜事多;喝了喜酒喝闹酒,金银财宝天天有。铺床铺床,喜气洋洋,一铺鸳鸯戏水、二铺龙凤呈祥、三铺鱼水合欢、四铺恩爱情长、五铺早生贵子、六铺儿孙满堂、七铺百年好合、八铺地久天长、九铺家庭和美、十铺前途辉煌。
2.结婚铺床吉祥语有哪些
结婚铺床吉祥话 1、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福贵双全,永远吉祥!绣花帐子高高挂,十彩被子铺满床;鸳鸯枕头床上放,绫罗绸缎装满箱。
春雨浓浓育新苗,鸳鸯戏水配成双;自由恋爱结硕果,创家立业是楷摸。洞房花烛红似火,夫妻恩爱万年长;新婚夫妇饱作田,一年胜似几十年。
今年我们来铺床,明年添个状元郎;大红枣子撒几把,早生贵子早得力。结婚铺床吉祥话 2、铺床铺床,喜气洋洋,各位亲戚,听撒洞房。
一撒荣华并富贵,二撒金玉满池堂,三撒三元及第早,四撒龙凤配呈祥,五撒屋子拜宰相,六撒同春长,七撒夫妻同皆老,八撒八马转回乡,九撒九九多长寿,十撒十全大吉祥。新人房里好嫁妆,两面摆的柜和箱,中间架的百子床,棉质被窝铺满床,麒麟送子高堂上,一男一女世无双,新人丽貌赛天仙,月中嫦娥下九天,双双成对百年好,二人好似并头连,少年美貌对少年,好事合福二神仙,手挽手啊肩并肩,白头偕老万万年。
wed114结婚心得为你解答,希望答案对你有帮助。
3.结婚铺床的祝福语
明天的日子真是强,公公婆婆来铺床,填上芝麻桔,生个儿来当大官(什么官,省委书记吧!)
铺秫秸,铺豆秸,儿女上学中秀才,(什么秀才,大学生吧)。铺上豆秸暖和和,放上栗子、枣一棵,铺得香,人才旺,金银财宝堆一炕。
铺上褥和被,一胎生俩是一对,左一把、右一把,一胎生俩不受罚。
明天的日子顶着天,铺上褥子和被单,被单上面有凤凰,单凤凰、双凤凰,明年生上一对状元郎,明天的日子真是好,金银财宝化不了。你赶会,我赶集,结婚以后生大儿,新娘、新郎住新房,结婚不忘爷和娘。新婚是新郎娶新娘,公公婆婆来铺床。
一铺金,二铺银,麒麟送子送上门。(继续铺)三铺床是桃李园,恩爱夫妻一百年,四铺铺上四季财,金银财宝滚滚来,五铺、六铺是致富,七铺八铺堆金库,九铺铺上大元宝,十铺铺的真是全,也生女来,也生男。生个女的当娘娘,生个男的是状元。新毛毯、鸭绒被,小俩口子一头睡,明年一生生一对,一男一女齐鸣声,天生一对大学生。铺床铺的这么好,一对小子跑不了,铺床铺的这么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新婚忌让寡妇或未生育过的妇女做被褥、铺床、搀扶新娘,不准往新娘订上坐。
这当然是不吉利的啦
婚娶在封建社会中并不意味着独立家庭的出现,它的意义只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因此,求子乞嗣便成了婚俗的主要目的,如:在缝制新婚被褥时,要缝上大枣、花生、栗子,象征早生贵子。铺床(炕)时,也撒上大枣、花生、栗子,撒帐时,往新人身上撒的还是大枣、花生。栗子,都是为了早生多生。还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早生贵子,儿女满堂”等等。这种早生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民俗和生育观
铺床又叫“扫床”、“撒床”或“撒帐”等。在河南许多地方,饮交杯酒后新郎家还要请一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人铺床。也有让公爹或大伯子哥铺床者。铺床前,新娘要把婚床上故意反铺的席翻正过来,翻席时新郎要问“翻过来没有”,新娘须答“翻过来了”,否则闹房人不依。铺床时,铺床者将一双竹筷装入枕中,再把红枣、花生、栗子、籽棉、核桃等抛撒在床上。铺床人边撒边唱“铺床歌”,歌词诙谐而灵活,多为赞祝新人夫妻恩爱,早生贵子之意。
成都方言有“霸床”和“铺床”的说法,也是一种风俗,专指结婚时的一种仪式。结婚当天晚上,要请双福双寿、子孙满堂的老年妇女为新人铺床,认为这样就能将铺床者的红运带给新婚夫妇。铺床的人手里拿什么,便说什么,大都是说些祝贺新婚夫妇的吉利话,如“霸床,霸床,对倒中梁,先引(生)儿子,后引姑娘”等。铺床时,新婚夫妇必须在场,亲朋好友也在一旁观看,说笑,铺床人往床上丢一样东西(如枕头、被子之类),新郎便要给她一个红包。
黔江民族风情
为新郎新娘的新婚铺床也很有讲究,必须是夫妻双双健在,有儿有女的人才能为新婚夫妇铺床,直到如今,这个风俗还保留了下来。贫穷人家的姑娘出嫁时,由于娘家没钱,送的被盖少,没有多余棉絮做垫絮的,夫家则要下盖去平坝地区提前找好稻谷草,晾干理净,捆扎成12个草把,在结婚时均匀地铺在新床上,盖上床单,就成了新郎新娘的婚床。
嫁女是隔夜出闺房。即在婚期前一天,迎亲队伍就来到女方家中,把花轿放在院坝内,然后新娘的哥哥或弟弟把新娘背出闺房,下雨天坐在阶檐下,晴天就坐在院坝里,由亲友和同寨的姑娘相陪,一起唱哭嫁歌,哭嫁歌有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唱对乡土故旧的难舍之情,按“寅卯发亲,辰巳不动”的习俗,到寅卯之时歌歇,姑娘上轿,由迎亲队伍接到婆家。
4.风俗结婚铺床说词
我们都知道从领取结婚证男女双方就已经是法定的夫妻了,但由于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按风俗习惯人们常常还要举行一场婚礼,体现了结婚的神圣。婚礼不仅仅是向大家宣告一个新的家庭的诞生,大家祝贺男女双方甜甜蜜蜜、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孝敬父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为未来即将出生的孩子祈祷和祝愿,盼望早日出生,盼望儿女双全,盼望孩子将来有美好前程。
尽管各民族、各地的结婚风俗习惯不同,在婚礼上祝愿新人“早生贵子”已经成了共同的习惯。这是我们古老的传宗接代思想的继承。
婚礼当天晚上的“铺床”节目许多地方都有,具体做法又各具特色。有的地方风俗中是很形象化的做法,把一件婴儿的衣服盖在被子的下面,让新娘结婚当天就有一种责任感,知道自己已经有了传宗接代的重任在身。所以新婚夫妻的结合更多的融进了传宗接代的意义。
我们河北保定的“铺床”节目采用了说顺口溜、放干果的做法。今天我的一个同事结婚,我们单位的很多人都有了相应的职务。我和张姐、梅妹是扮演的铺床人的角色。选这个角色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公认的人性好,有孩子有丈夫,最好还是个“全可人”--“全可人”就是孩子、丈夫、父母、公婆都健康的媳妇儿。
晚上,新娘吃“岁数饺子”。饺子要包的小小的,一般新娘多少岁就包多少个,最好有几个大饺子里面还包着一个小饺子的,煮饺子时要煮几个半生不熟的,新娘吃到没煮熟的饺子,就会有人问她:“生不生?”她就回答:“生。”然后把生饺子放起来。哈!饺子的“生”谐音“生子”的“生”!接着,就是铺床了。我以前也在亲友结婚时给人家铺过床,但有别人说词,我就一边听一边铺,从没想过怎样说。这次我们三个人中,让我负责说词,对怎么说一时心里没底,只好先向邻居老人请教,又上网查询,还自己编了几句,怕记不住,打印成一个小纸条。新娘子也在卧室笑嘻嘻的看着我们。我们三个把床上的多余被褥放到壁柜中,就开始正式铺床。张姐说:“红官绿娘子”,我和梅妹整理着被褥,红、绿两床被子就铺上了。还把两床被子挨着的一边打开后叠在一起。铺的过程中放进一些花生、栗子、大枣、糖果、核桃,我念念有词:
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双双核桃双双枣,生儿聪明生女巧。被边压被边,生个孩子做大官。被角压被角,生个孩子心灵又手巧。被角塞一塞,最好生个龙凤胎。
还有几句没有想起来,我掏出小纸条大声地念了起来,逗得大家笑弯了腰:撒把花生花着生,撒把栗子早立子。再撒一把生花生,一男一女插花儿生。撒上一把糖果,日子越过越红火找到其他的台词我就没有说。我觉得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文化,都应当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不适合的就不使用。民俗的形成和变化也是在历史中不断的选择和演绎中进行的。因为我们北方一般只准备枣、栗子,不准备莲子、桂圆,所以南方水乡的“还有莲子和桂圆,连生贵子中状元”就不用说了。因为现在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所以古老的祈愿“东一摞儿,西一摞儿,老婆孩子一大群儿”也不能说,那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产物。因为现在计划生育的国策要求一孩化,所以尽量不把那些多子多福之类的话带进来。哈哈!不同的风俗习惯里体现着相同的对孩子的愿望。早在胎儿未在母体中形成之前,结婚典礼的当天就已经大张旗鼓地为孩子祝福和期盼了。总结这些顺口溜也很有意思吧?说不定那个朋友结婚时某个姐妹给他(她)铺床时会需要呢。如果你听说过当地的此类顺口溜,或者你编出了更好的台词,一定要告诉我啊。我把它们放到郝律师婚姻家庭网/家庭文化栏目,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借鉴。
呵呵……
5.结婚铺床说的吉祥话
【婚嫁百科(jlb.wiki)结婚上婚嫁百科,上一次就够了!更多婚嫁知识上婚嫁百科查看哦】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福贵双全,永远吉祥!绣花帐子高高挂,十彩被子铺满床,鸳鸯枕头床上放,绫罗绸缎装满箱。
春雨浓浓育新苗,鸳鸯戏水配成双;自由恋爱结硕果,创家立业是楷摸。洞房花烛红似火,夫妻恩爱万年长;新婚夫妇饱作田,一年胜似几十年。
今年我们来铺床,明年添过状元郎;大红枣子撒几把,早生贵子早得力。两岁入学堂,四岁能成章,能文又能武,步步高升出国镀金去留洋。
6.结婚铺床四句怎么说
结婚铺床四句:1、金屋人间传二美,银河天上星成双,志同道合创大业,携手并肩奔小康。
2、绣花帐子高高挂,十彩被子铺满床,鸳鸯枕头床上放,绫罗绸缎装满箱。3、洞房花烛红似火,夫妻恩爱万年长;新婚夫妇饱作田,一年胜似几十年。
4、今年我们来铺床,明年添过状元郎;大红枣子撒几把,早生贵子早得力。5、两岁入学堂,四岁能成章,能文又能武,步步高升出国镀金去留洋。
还有结婚铺床四言八句,七言八句等供你参考:。
送房时,边说喜话,边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等一把一把撒向床上的每个角落。不同地区的结婚送房喜话不尽相同,但所谓“囍”字当头,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是喜庆的言语基本都没忌讳。
结婚送房喜话一:1、一撒栗子二撒枣,三撒娃娃满堂跑,四撒事事如意,(也有说是:四撒四世同堂)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六双全,七撒七子团圆,八撒发发发发,九撒九九归一,十撒实实在在。
送房喜话的最后两句也有是这么说的:九撒十撒我不会,今晚随你们怎么睡(或者:九撒十撒我不会,问问老爹怎么睡)。
2、一撒一元入洞房,一世如意百世昌!二撒二人上牙床,二人同心福寿长!三撒三朝下厨房,三阳开泰大吉祥!四撒四季配才郎,四季花开满树香!五撒五子登金榜!五凤楼前写文章!六撒六继情意长,六龙捧日放光芒!七撒七子团圆庆,七夕织女会牛郎!八撒八仙来庆寿,八十儿女伴君王!九撒九子同居住,九世儿孙列朝堂!十把不撒,一窝养俩!
结婚送房喜话二:
(一)大红门帘落地拖,一对凤凰来做窝。凤凰不落无宝地,千年媳妇万年婆。
(二)大红门帘七尺长。一对金钩挂两旁。中间游龙来戏水,来年生个状元郎。
(三)左手掀门帘,右手撇金钱。金钱撒在地板上,富贵荣华万万年。
(四)一支蜡烛一只台,我送新郎进房来。今日洞房花烛夜,明年生下状元来。
说这支喜话时往往有人将“五子”及米、麦、茶叶往新娘身上撤。若撒到床上,在睡觉时不能抖掉,只能往床里面抹抹。认为如果抖到地上,就生不出儿子了。
结婚送房喜话三:
(一)鸡蛋要成对,喜糕要成双,长生果不问多和少,我请主家满盘装。喜蛋染得红又红,喜糕做得甜又香,长生果子味道好,我请诸公尝一尝。剥开壳儿吃掉米,留下壳儿撒香帐。
(二)富贵花烛亮堂堂,新娘房里好嫁妆,新床新被新罗帐,鸳鸯枕头分两旁。四仙桌,在中央,茶烟水果还有糖。结婚三朝无大小,男女老少闹新房。这个喊,那个嚷:“令夜织女会牛郎。”新房里头闹哄哄。忽听有人大声讲:“我看新娘不是人!”惊得新郎多紧张。“九天仙女下凡尘!”新郎心里赛蜜糖。“养个儿子会做贼,”新娘一听着了慌。“偷得仙桃供母亲,”笑得大家眼泪淌。新人心里喜洋洋,敬烟敬酒又敬糖。
(三)手举红灯亮堂堂,我送新人进新房。一进房,喜洋洋,我说几句喜话闹新娘:摸摸新娘嘴,好吃馋猫嘴;摸摸新娘鼻,口水往下滴;摸摸新娘手,牵手送门口;摸摸新娘袖,她弟是我小舅舅;摸摸新娘脚,大红鞋子六角角。
结婚闹房喜话:
有一种闹法是撤花瓣,边撒边说:
洞房花烛喜腾腾,今宵才子配佳人,吃酒要吃交杯酒,撒帐要撒百花名。百花人人撒不尽,我来撒点你听听:春撒桃杏花,夏撒绿荷花,秋撒黄菊花,冬撒腊梅花。公婆撒的春萱花,兄弟撒的海棠花,妯娌们撤的和合花,姑娘撒的姐妹花,夫妻们撒的合欢花,新郎新娘心里开了花。花开盼的早结果,恭喜明年养个大头大脸的胖娃娃。
闹新房以子时(夜十一时)为限。子时快到时,伴娘就主动护驾,把闹房者赶出洞房。其余人都离开后,新娘给伴娘一个封子,伴娘也就离开了。
可是,被赶出洞房的闹客余兴未了,还可在房外叫门:早送新郎上凤台,早风流来早解怀,生子生孙都要早,快把喜门开下来。房内可答:隔门如隔一重山,要进洞房并不难,先说几句吉兆话,我就用手拨门闩。
房外可再叫:吉兆话儿句句高,百年夫妇在今朝。可知玉女河边等?早让牛郎过鹊桥。
房内再答:鹊桥犹如万重山,牛、女两宿过河难。再说几句吉兆话,我就用手拨门闩。
结婚戳窗户喜话:
手拿红竹筷,站在新人窗户外。
一戳窗户开,新人躲起来。
二戳喜成双,喜气亦盈门。
三戳两口福,来年成三人。
四戳四如意,处家共大计。
五戳福同寿,父母共长寿。
六戳六也顺,好日随心顺。
七戳七有九,天长共地久。
八戳仙人到,共祝良缘好。
九戳九归一,携手创佳绩。
十戳喜气福满堂,新房喜气溢中堂。
(或)十戳结束满身汗,来年大家同来吃喜蛋。
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旧时,乡俗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男女婚姻不能自主,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议婚讲究“身世田园,门当户对”,选择门户极为讲究。在沁县,过去门第观念十分严重,社会上分三等,“诗书宦门者为上等,业农工商者为中等,唱戏乐户抬轿者属下等,上等不与中下等为婚姻,而下等亦难与中上等作嫁娶,各称世家,对其门阀”。(《沁州志》)
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猴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相生者可成,相克者须忌避,故乡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长治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或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长治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象”是也。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有些地方,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
定亲这一天,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
上党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壶关、平顺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上党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上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柬制成,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有的则叠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后,武乡还有“请期”的规矩,即男方择吉日备礼纳彩,由媒人率领,用食盒两架抬送女家,并告迎娶月日。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称为“会择”或“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当地各种属相的迎娶月份分别是:“鸡兔正、七月,虎猴二、八月;猪蛇三、九月,龙狗四、十月;牛羊五、十一月,鼠马六、腊月”。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屯留一带称为“送天气”,平顺等地则称为“下书”、“下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男女双方准备婚嫁前,要举行送彩礼仪式。男方要根据女方的要求给女方送衣服用品和聘金。彩礼基本有六种:聘金、喜饼、喜面、插戴、成衣、喜红等。喜红是红棉布,用来制新妇女裤。彩礼其他五种不一定强求,但喜红必须有。
上党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夕,男女双方互赠“牲料”,婿家牲料有少许米面、一刀猪肉(约一斤)、一块生铜、一块熟铁。女家牲料缺猪肉,有少许咸盐。每种物品都象征一定的意义:米面,表示米面夫妻,祝愿夫妇勤俭持家;猪肉,表示死肉换活肉;生铜、熟铁,表示铜铁姻缘,祝愿夫妇终身相依,白头偕老;咸盐,表示有缘分,祝愿夫妇和睦相处。男家牲料由新婿亲自送到女家;女家回赠,由新婿带回。“回面”后,岳家要用红布包生铁小块,一双筷子和一把米面,含义是米面夫妻快生子。至于新娘穿红,各地皆然。结婚为大喜,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得吉祥如意,类如八音会、拜天地、枕头内装筷子(快生子)、点婚灯等,皆属此例。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武乡、黎城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沁县、襄垣、长子的一些乡村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平顺则叫“皓脸”。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婚礼前一晚上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日程,男方需要找一个能说会道者。一般是议定第二天的时间、车辆的安排。注意:男方需携带面一袋、肉五斤。(不是玩笑)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娶前夕,新房内要由几名男青年同睡,俗称“暖房”。
迎娶之日,婿家于大门两旁各置一捆谷草,叫作喜草。喜草上张贴“喜”字斗方,内藏两响炮,俟迎娶临门点燃。解放前,还要备一捆谷草放在天地神位前,同时备一把铡刀,夫妇俩铡草,只准七刀铡完,因此叫七刀草。铡好的草一部分填充新枕头,一部分装入斗里,备阴阳使用。启程后,在大门和新房张贴喜联。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迎娶之时,男方需选伴女婿1人、引新娘女2人,连同鞭炮手1人前往女家。返回时,女方需1名跟新婆和1名夹礼单者(一般是新娘的弟弟),相送至男家。有时女方的姑舅至亲也同往男家送闺女。上党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武乡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有的地方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有的地方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一般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上党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新婿出门时,随带一块猪肉,叫作打虎肉,到了女家,将其扔到新妇居宅的屋顶上。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新郎进入女家,也要先到祖先牌位前行礼,女家必须给新郎赠送拜礼。女家设宴款待新郎及娶客。饭后,女家一般要向新郎索要“离母盘”(钱财)。有的家庭还索要梳头礼等。女婿离开女家时需“偷”女方家一件东西带回,意为吉利。偷的一般为酒盅、茶杯之类的小物件,由女方家人准备好并暗示给女婿。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襄垣一带还有“抓富贵”之俗:男女双方各在自家父母怀中抓几把预备好的钱钞,意在今后的日子里有钱花,但不能抓完,须给父母留下一些财源。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
女儿出嫁离家时,上党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两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4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祟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平顺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个别地方,还能见到新娘着装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袍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当天男方派尽量多的车辆到女方迎娶,头一辆必须是红车。最后最好有容积较大的车辆(如面包车),以便饭后送女方众多的亲戚。
男方最好在11点左右到女方家,以应付女方亲朋好友的刁难。(一般是善意的,上头商量不充分容易搞成真的。)较重要的是女方会有人讨要梳头钱等小款项,男方要给女方穿鞋。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新娘到了男家后,男方要给“下轿礼”,新娘才下车(马)。女方嫁妆随新娘送男家后,男方查收嫁妆毕,要给持礼单者、跟新婆及运送嫁妆的帮手开付赏钱。然后举行结婚典礼仪式: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交换礼品(多为结婚戒指)、进入洞房。
有男方总管主持,大致有以下内容:介绍婚恋经过、拜天地、拜父母高堂(女方这时要正式地喊爸妈)、夫妻对拜(这时会有小的暴力行为,女方须警惕,不过一般都是善意的,不会搞成刑事犯罪。)
然后男方需要身背新娘上楼,男方最好于婚礼前一个月开始体力训练,否则尴尬。到家门口时,门上一般悬挂一件难以触及之物,需要男方肩抗新娘尽全力努力。
在郊区一带,娶媳妇的花轿到门庭,新娘头蒙花布,红毡铺地,有人搀扶,音乐齐奏,鞭炮齐鸣接到彩棚下,新郎立左,新娘站右,父母长辈坐在正中,此时宾朋高唱:
“男女才貌配一双,相亲相爱拜花堂。
五年生下三贵子,状元榜眼探花郎。
恩爱夫妻花花转,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同入洞房”。
尔后夫妇互拜,喝交杯酒,并且有对酒歌。
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上党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
【拜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
婚宴时一般需要新娘新郎给来宾敬酒,新郎需要有一酒量大者替自己完成。宴后最好有男方车队送女方来宾回家。
【洞房】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入洞房时,由大伯子铺床,小叔子或婿家外甥提便盆。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灭,俗称“长命灯”。夜半,男女新人要举行“敲升子”仪式,二人倒坐门槛喝疙瘩汤,俗称“儿女汤”。汤中放枣、花生、草节等,边拌碗里的疙瘩汤,边念诵一段民谣:“左手拌疙瘩,儿女一扑摊。”同时还敲梆子念:“邦邦邦敲升子,明年就生乖孙子,男的会念书,女的会扎花,坐下一板凳,起来一海楞。”体现了沁人对子女未来生活的憧憬。过去,从举行婚礼时就期待生子,在潞城一带,洞房门上常用的对联是:“喜今日银河初渡,贺来年玉树生枝”。新娘一进洞房,就有人把红枣、花生撒在床上,意味着早生贵子。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在壶关一带流行洞房酒歌:
女:这盅酒,我敬你,当家主事全凭你。
男:这盅酒,我敬你,管米管面待亲戚。
女:这盅酒,我敬你,出门遮风又挡雨。
男:这盅酒,我敬你,叫你生儿又育女。
女:这盅酒,我敬你,出门不要忘了妻。
男:这盅酒,我敬你,尊老爱幼守家底。
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新娘回门;第九天,新娘还要再次回娘家并小住几日,叫作“住九”。大凡男女新婚,房事必然频繁,若不找点借口让他(她)们分开几日,岂不对身体有害。看来,“住九”还真有些科学道理。壶关将住九叫“接九”,有“新婚不接九,死后不如猪和狗”的俗语。
上党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回门】
新婚次日上午,新人向户族及亲戚长辈行跪拜礼,受礼者向新妇赠送拜礼。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大小’或“见大小”,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这天,女家家长随带糕点和面食礼品,前来婿家向翁婆致贺,俗称“道喜”。
婚后第3天,上党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招嫁”,又叫“圆饭”的古老习俗。这一天,女家及其姻亲前来女婿家送饭,并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圆饭意味着确定与婿家的来往关系,如果不愿与婿家来往,便不来圆饭。沁县等地则叫作“看3日”或“打听三天”。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也流行于上党各地,基本上是在婚后第五天的,也有在婚后第3天的,或在婚后第6、7、9、10以至12天的,因地而异。新妇回娘家,当日返回,叫回门,又叫走5日。若娘家专门派人来接,叫接5日。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深受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欢迎的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
上党一带回门时流行请女婿,即女家宴请新婿,此后,新婿方可择便到女家。过去,请新婿必须具请贴通知婿家,新婿还要在女家住九天,叫作住九。此间新婿“会亲”,不仅两亲家加深了了解,联络了感情,就是双方亲友也初步结识,为今后的往来打下了基础。
“回门”在上党大多数地方即算婚姻礼仪中的最后一项内容。然而这一带还有“住满月”一种习俗,婚后满一个月,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至此,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了帷幕。
新婚第一年,逢一定节日女家到婿家探望女儿,叫追节。追节一般两次。第一次是临近八月十五,随带礼品有成套的月饼和时鲜水果。第二次在临近春节,传统的礼品是花样面食,有灯糕、豆枕、面兔、剪箍等。现在普遍改用糕点。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栗子在结婚时意义(结婚送房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