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手机上找到微信,打开它2、进入微信后,用食指将手机屏幕向下滑,露出上面的小程序;3、点击选取春节拜年小程序,如果你手机上没有,搜索后安装即可;4、进入新年祝福的模板;5、可以定制专属祝福;6、定制完毕点发送给朋友;7、选择想发送祝福给她的朋友,然后点发送。自己想出新年祝福语,或者从网上摘抄一段,将它背下来。用手机将自己放在屏幕的中央拍摄一段视频,视频可长可短,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确定。也可以加入如下图类似的图片作为背景。然后利用具有剪辑功能的APP将视频中多余的片段切掉,并选择适合新年的音乐,加入到视频当中,更加的生动形象。也可以适当的加一些特效,被拍摄的人也可以用一些表情特效,如图所示,会更加可爱。让自己看起来更好。在视频两侧也可以放上对联,让视频看起来更加喜庆,更有新年的氛围,这样一个拜年视频就完成了。祝你新年快乐!
1、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2、扫尘,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3、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
4、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5、拜年,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6、压岁钱,每年除夕夜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将钱装入红包里给小孩压岁。
7、贴年红(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8、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9、拜岁,岁首祭祖拜神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悠久的传统风俗。在辞旧迎新之际,都要感德神灵,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所以人们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神灵保佑。
10、年例,是最古老的习俗之一,由上古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其主要礼俗内容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主旨是酬谢神恩,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
11、燃爆竹,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2、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成一派。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
扩展资料:民族特色:
1、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2、藏族,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3、蒙古族,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4、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5、布依族,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2月9日,其发布了一条仅146秒的趣味短视频,以情景剧的手法,将春节期间党员干部7件绝对不能做的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为让广大党员干部干净地过节,中纪委也是蛮拼的。不仅制作上述短视频,还整理出20种不能去的饭局、公开曝光违纪问题,进而释放出强烈信号——纠正“四风”,没有节假日。
生动一幕:干部收商人金狗后遭敲打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通知,为坚决杜绝“节日腐败”,明确规定有七件事绝对不能干。如何才能让大家记得住、入脑入心?中纪委网站采用的方式非常新颖——情景剧短视频,且语言非常活泼。
这条题为《过年了,党员干部这七件事千万别干》的趣味短视频,用7组场景,将:
严禁违规用公款吃喝、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
严禁用公款购买赠送贺年卡、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
严禁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消费卡等;
严禁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或借机敛财;
严禁公车私用或“公车私养”;
严禁违规出入私人会所;
严禁违规参加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
以上7个“绝对不能干”诙谐幽默地表现出来。
比如在第三弹《这只狗有点贵》,当班主任问大家春节都干啥了,有人回答吃饭、睡觉、相亲,男主角“王二二”却说自己领养了一只小狗狗,结果遭到敲打。原来,商人拜访时,送了他一个纯金的狗饰品,“王处,一点小意细,不成敬意,祝您狗年大吉啦!”
再比如在第六弹《“魔鬼”的诱惑》,一个女声招揽客人“快来吧,快来吧,这里有百年名酒、千年镁铝、豪华包厢、至尊SPA”。当“王二二”边喊着“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别拦着我”边往前冲时,有人拼命拉住他“快醒醒,快醒醒”,班主任则敲打其“回去抄党规去!”
其实这则短视频的幽默画风并非首次在中纪委官网亮相。2017年12月13日,其刊登了一则富有创意和趣味的漫画,《<给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画个像>之一》。搞笑夸张的人物形象将行动少落实差、说一套做一套等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原来,新华社曾发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称,经过五年整治,“四风”问题中,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基本刹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故而,中纪委网站决定将这些问题画个像,摆摆它们的10种表现。
2018年1月31日,该系列漫画推出第十期,聚焦对待问题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人呢,开心最重要”、“神马都是浮云”等流行语贴切地穿插其中,令人会心一笑后又引发思考。
春节期间违纪,点名道姓曝光
实际上,为了能让广大党员干部能度过一个干净、祥和的春节,中纪委最近也是蛮拼的。不但制作了上述趣味短视频,还整理出20种不能去的饭局,并且以曝光真实案例的形式将违纪后果严肃地展现出来。
8种去不得的饭局分别是公款宴请、企业吃请、到企业搞变相吃喝、管理服务对象吃请、可能影响公务执行的吃请、公款宴请私客、大操大办的婚丧喜庆宴席,以及带有敛财性质的宴席。
比如在公款宴请私客方面,广东清远市连山县福堂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覃坚,因先后18次在多家饭店用款招待其亲戚、朋友用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纪款项被追缴。
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也强调,春节将至,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反对歪风邪气,在清正廉洁过年过节上发挥“头雁效应”。纪检监察机关也要紧盯违规公款吃喝等节日期间易发的具体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春节喜庆短视频(如何制作拜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