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把杀猪刀,照出岁月刻在脸上的皱纹,弹指三十年,转眼已近不惑之年;
可回忆也是一面哈哈镜,看着记忆里的自己,那些曾经穿过的衣服,吃过的东西,住过的房子,骑车的车,以及玩过的玩意儿,满满都是笑点和泪点。
80后的童年,虽然没有父辈的艰辛,但也没有如今孩子的富余,仿佛一叠黑白照片,留下最纯粹的印象,每每回忆,总会陷入柔软的遐思里。
那些三十年前的衣食住行,留下了特别的岁月痕迹,你都还记得吗?
01【衣篇】
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拥有神奇的审美视觉。家家户户,几乎都在五斗橱壁上都贴着一张脸上画着两大团腮红,穿着马海毛蝙蝠衫的女明星。
拥有一件这样的马海毛蝙蝠衫,是每一个小女生的梦想。那时候的蝙蝠衫,袖幅宽大,出奇夸张,跟衣服的侧面连在一起,只要伸开双臂,犹如蝙蝠振翅飞翔。
那时候,配合蝙蝠衫的是健美裤,上宽下窄,上紧下松,以强悍的对比冲击着视觉。
可惜,小女生似乎不配穿蝙蝠衫,好似谁穿了,谁就是在向世人宣示臭美。可心里的羡慕,眼神里藏不住。我有一个爱美的表姐,看我如此痴迷,竟也把一件穿剩的旧蝙蝠衫赠与我,让我如获至宝。
那是一件黑白条纹的蝙蝠衫,中间还隐隐夹了金色的丝线,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成为我的大爱。可惜那时候还没有胆量穿到学校去,也只能一遍又一遍在家里试穿,看着镜中的那个自己,无比渴望一夜长大。
02【食篇】
80后的零食真的不多,如果谁能够吃上大白兔奶糖,阿咪奶糖,那真算是小伙伴里有钱的一族。但是,无论怎样,在六一儿童节或者生日那天,一般大人都会给个一元、两元当作奖励,让孩子自己做主,买一些自己想吃的零食。
记忆最深的是咪咪虾条,5毛钱一包,里面是一根根细细的虾条,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一包省着吃,竟能解一个下午的馋。
一根又一根,美美品味,满足童年对零食所有的欲望。
如今,超市里还有同包装的咪咪虾条,每次路过货架,总感觉亲切,饶有兴趣地挑上一包放入购物车,可等真撕开包装口再品尝的话,虽然味道还是童年的那个味道,只是少了童年那种期待的心情。
03【住篇】
“一排小平房,住着内文和你,一块儿做游戏,一起上学去……”
记忆中,童年没有高高在上的高楼大厦,大家都住一溜的小平房。特别是到了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会搬出小桌在院子里吃饭。大人们一边吃,一边会隔着院落聊天,孩子们则端着小饭碗,饭面上搁上菜,然后东家蹿西家,跑了一圈,一碗饭也就打发了。
有时候,一不留神,还会脚底一摔,“晃当”一声,碗碎了,大人的聊天戛然而止,随之是怒喝声:“小兔崽子!你没长眼睛吗?”
童年最怕摔碗,因为买一个碗又会花父母不少钱。如果还能凑合着用,父母一般也舍不得扔。记忆中,碗橱里都是豁着口子的破碗,一桩桩都是孩子不小心的罪证。哪有现在的孩子,碗破了就破了,人别碰着就成。
04【行】
小时候,还没有公交车,近一些的路程,坐老爸28寸的永久牌自行车;而远途,比如去外婆家,骑自行车比较费劲的地方,则花上一块两块钱坐中巴车。车上有卖票的阿姨,孩子半价,往往上车门的时候,忍不住屈膝,为的是尽量让自己看上去矮一点,小一点,好够上儿童票。
那时候,老爸有的是力气,只要他得空,准会骑上他那28寸的自行车,骑半天的路程,带我去外婆家。
可事实上,我并不乐意坐他的自行车。这是因为,坐在横梁上的我,不仅要弯腰半天,屈膝半天,半天一动不动,屁股就会麻掉一半,随之麻木的还有双脚。
一提起脚,甚至还有惨痛的记忆。有一次,坐着坐着,脚不由地伸开了,结果愣是卷进车轮里,钻心的疼痛让我“哇”一声就哭开了。
老爸赶忙下车查看,脱下袜子,那脚已经肿成了馒头。我记得那次,在夹脚之后,死也不肯再坐上自行车,记得老爸左哄右哄就是没招。
后来,一个挑着木箱卖冰棍的大爷路过,老爸愣是狠了狠心,给我买了一支“紫雪糕”,那种里面奶油,外面还包着一层巧克力的棒冰,我这才破涕而笑。终于答应着重新坐上了老爸的座驾。
当然,从外婆家回来的时候,老爸再也没敢骑车带我回家,而是买了一张中巴车票,将我托付给了卖票的阿姨,到点喊我下车。
也不知坐了多久,正瞌睡迷蒙,阿姨摇醒了我,原来到站了。
车站很小,熟悉的修自行车铺,还有熟悉的卖冰棍的木箱。按照和老爸之间的约定,我坐在修自行车的车铺里等他,也不知等了多久,也不知来来回回数了多少辆中巴车,才终于远远看见那个熟悉的骑自行车的身影,人一下子清醒又兴奋起来。
“原来是你家闺女!”修车的叔叔跟老爸打招呼,他们俩闲聊了两句,也就一个忙生意,一个带着我回家了。
想想真不可思议,那时候的老爸怎么会如此放心让我一个人坐车回家?不过还好,没有走丢!
05【玩篇】
80后的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玩,不是上山,就是下河,玩具不多,乐趣却不少。
记忆中,孩子都爱玩一种小玻璃球,一毛钱可以买好多个,揣在裤兜里沉甸甸,听着它“晃荡晃荡”的清脆撞击声,心里的那个美,简直没法说。
玩法比较简单,趴在地上,看谁先把玻璃弹珠打进洞,谁就可以攻击别人的玻璃球。只要被打中,那么这个胜利者,就可以拿走战胜品。农村的地,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小窝,所以到哪都可以玩。
很多男孩子玩得废寝忘食,总是踩着铃声进教室,听到下课铃一响,又一窝蜂跑出去玩。廉价的小玻璃球,简直带来无比乐趣。
怀念曾经物质匮乏,却乐趣盎然的80后童年。
一段段,一幕幕,打开回忆的闸门,有太多童年的故事值得自己回味。只是,一切都定格在了曾经: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留下这些文字,做一些念想罢。
张樟,80后集体怀旧发起人、第一人——张樟,天津人,文艺男青年,从事过歌手、机关干部、魔术师、主持人、创意总监、演员、导演等。
基本介绍中文名:张樟国籍:中国出生地:天津职业:歌手人物经历,作品,人物评价,人物经历 80后集体怀旧发起人、第一人 2007年底制作系列视频《80后终极回忆录》上部、中部,上传至56网 2008年初,在中国网路刮起了一股80后集体怀旧的风潮。早先起于四川华西都市报2008年4月7日的一篇半个版面的报导《80后上网晒童年集体怀旧被质疑惧怕走入社会》 4月8日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80后网上集体怀旧》同月该视频上传至新浪网,荣登新浪原创视频原创视频风云榜十八期冠军、《DV@时代》杂志、各大视频网站疯狂转载,中国网路彻底掀起80后集体怀旧风潮,多家媒体报导!关于《80后终极回忆录》该系列片目前共有三部:《80后终极回忆录》上部、中部及姊妹篇《梦回80》(情系祖国六十年DV大赛优秀奖) 2012年《中国新闻周刊》特刊,提及张樟对于80后怀旧产业的贡献!在2008年,感动了无数80后的《80后终极回忆录》上部、中部,不仅仅让80后们觉得温暖熟悉、黯然落泪,也造成了一股社会现象,专家学者也参与到了讨论、批判,分析80后的年轻人为什么对刚刚过去的一二十年如此怀念?引自作者张樟在《DV@时代》杂志的专访:既然80年代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就可以回忆,回忆那段纯真的历史,回忆那些熟悉的画面……上部、中部其实就是简单的图片FLASH视频,但该片的感染力不亚于任何的电影,因为80们只要一打开这段视频,就会被那些熟悉的画面所牵引,直至看到结尾。据统计:看过该片的80后已经达到几百万人次,点击量已达千万,40%的网友会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20%的网友会傻笑,30%的网友会马上找自己家中那些童年时代所用所玩的物品。一所师范大学的80后老师,在大礼堂的萤幕播放该片给几百名新生看,直到出现赖宁的照片,问寻台下的学生有多少人认识,竟然不过5%,该老师感觉很失望,他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除了网路还会知道些什么。其实像这位老师的例子还有很多,张樟共有12个80后Q群,直至现在仍处于爆满状态,张樟本人曾说,好多好多的故事都是加群的网友告诉他的,因为不知道这个片子出现在多少个场合当中,但他知道更多的是网友们下载,让其它朋友集体观看。有一位网友告诉张樟,她看哭了,是抱着自己刚生下不久的BABY哭的,她并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她现在很幸福,有好家庭、好老公、好工作,但当她看到这部片子,她却感到的自己的空虚,看到了自己早已丧失了的纯真,看到那个时代,人们并不富有,但很快乐、纯朴,想到自己目前工作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感觉不是本来的自己。更多的网友告诉张樟,看到该片想到了疼爱自己的家人、已经失去联系的儿时玩伴、尊敬的老师,他们也行动起来,去淘儿时的玩具、去寻找自己的朋友,旧货市场从08年开始,老玩具、老物品的价格扶摇直上。 08年年底,自筹资金,拍摄姊妹篇《梦回80》,再度引爆网路怀旧热潮。作品不仅靠《80后终极回忆录》系列走红网路,成为新浪、搜狐、腾讯、第一视频、56网、中国网路电视台等网站的网路红人、实力导演,更在08年大量出品翻唱视频,被众多卫视转播,而且张樟的作品从不以低俗博得点击率,盘点新闻则是张樟的特长,在歌词改编能力上,属于目前网路红人中的翘楚,每一个作品的上传,必能上各大视频网站首页。近年,张樟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原创MV的导演,先后执导了十多部MV作品,其作品也在各类视频大赛当中获奖,作品《小宇宙》,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非常短片MV类全球前20强。代表作品:《80后终极回忆录》《天使的翅膀09版》《叉腰肌之谜》《戴香精灵》《小额头》《不冷心》《最近比较烦》《我的爱只为你》《小宇宙》《想要爱》《80后之歌》《光棍之歌》等……人物评价十多年的社会磨练,让张樟有着多重性格,时而沉稳、时而幽默,当问到《80后终极回忆录》的时候,他坦然说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会火起来,因为初衷就是为了做出给自己看的一个片子,因为本身自己就很怀旧,好多小时候的东西都不舍得扔,把这些做成片子,到老了看一看,回忆一下。目的很简单的传到了网上,谁料这么多的80后都和自己有同感,对于媒体的报导或是采访,他也很低调,而且推了好多采访,他就觉得这么一个片子没必要哗众取宠,本身就仅仅是他自己一人的回忆,因为是一代人的回忆。三部片子投入的精力、财力,是完全得不到任何金钱回报的,也从没想过要收回成本。但他很欣慰,毕竟做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认识了好多80后的朋友们。对于数不胜数的冬粉,张樟一概视为兄弟姐妹。怀念属于我们的“80后”童年
回忆像流感,让无数人唏嘘感叹;回忆像细雨,润湿着被压榨干瘪了的年轻神经。看到网络上搜集起来的童年记忆,一名网友感叹说:“不过二十几年时间,这些东西就如同古董一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的确,“80后”生于改革开放伊始,长在社会变革的上世纪90年代,就业于新世纪。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伴随着他们成长,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他们以往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只有一种信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什么圈到什么坛,“80后”起先只是专家眼里的某种社会现象,如今却已经发展到一股影响整个世界的力量,并且这股潮流越来越汹涌。就事论事,“80后”网上集体怀旧晒童年,在于他们经历的变化太多太快,所以才会觉得自己才十几、二十几岁就“老”了,才会热衷于“集体怀旧”。
每当回首往事,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总是记得那些喜怒哀乐,沉浸一个人的简单世界中,仿佛再次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有很多经典的回忆,这些回忆在现在被无限复制和雷同的世界看来,已经绝无仅有。童年的我,曾为自己养的乌龟淹死在小瓮里而懊恼不已,也为自己放在河岸浅水处的河蚌不长珍珠而疑惑不解,为自己堵了王大爷家的烟囱而偷偷地坏笑,为自己做错事给妈妈用竹棒教训一顿而嗷嗷直哭,为自己冬天玩冰掉入河里而瑟瑟发抖,为自己可以在野外生火烤肉吃而自鸣得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总有讲也讲不完的趣闻轶事。而今,步入成人的“80后”,作为时代的标签,回顾那些正在开放的社会中留下的蠢蠢欲动、蓄势待发的轨迹,没有理由不感概万千。所以,“80后”集体怀旧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闸门。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与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80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关键的念头,集体回忆曾经有过的青春岁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80年代,是一个苦闷的年代。面对外在世界眼花缭乱的变化,从荒漠状态中惊醒过来的人们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文革不仅造成了文化的荒漠,也造成了心灵的荒漠。那一年刘心武发表了《爱情的位置》,一位当时还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说,当他在田野里干活时,忽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开始广播《爱情的位置》,听见“爱情”两个字他吓了一大跳,“觉得发生了政变”。那个时代,社会的困惑首先落到了青年人的身上,他们还未形成稳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刚接受了一个个被强加的价值理念,随即就眼看着这一个个理念不断地被否定;偶像崇拜曾是他们的生活基础,如今却造成了他们无法填补的内心空虚。至今,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怀念集中在几个词汇:文革,信仰,纯朴。他们的感情仍然停留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时代,至今不能理解“80后”这些“空洞、没有内容、没有信念”的年轻人。按照他们自嘲的说法,他们就是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人。
一群“80后”网友在网上晒童年记忆,无疑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见证的缩影。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将迎来30周年。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并不算长,但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改革开放30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回首197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从经济生活到社会结构,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果放在中国上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放在当今世界的大变局中加以审视的话,那么,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30年对于现代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
人生就是一道风景,总是站在原地,风景只能一成不变,我们永远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一路走来,我们才能在行路途中发现最美的风景。尽管也许会苦会累,但是我们的生活会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怀念吧,我们逝去的青春。(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80后的回忆让人落泪图片(80后集体怀旧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