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70年代的农村童年回忆(70年代的童年)

励志故事 admin 浏览 评论

在70年代的农村,家里都不富裕,每家都会养一俩头猪和几只鸡,猪养到年底卖了换钱过年用,鸡蛋平时也舍不得吃,拿到集上买了补贴家用。

我家还有几只小白兔,每天放学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打猪草,据说有一种草小白兔吃了眼睛会变红,我会特意拔回来给小兔子吃,盼着小白兔的眼睛变得越来越红。

还有就是秋天拾柴火,掉落的树叶和树枝,我们都会捡回来做饭当柴烧。小伙伴们一边干活一边玩耍,捉小虫回家喂鸡,都说吃了小虫的鸡下蛋多些。

有时也有意外的收获。黑紫的野葡萄,野生的桑椹都很甜,吃的满嘴都是黑的,到小朋友堆里咧着嘴吓唬他们。

野地里的茅草也是我们喜爱的,新扒出来的茅草根白白胖胖的,嚼一下很甜,处于花苞时期的茅草花成针状,抓住根部慢慢拔,不情愿的茅草花发出“滋滋!滋滋!”的声音,好像是表达对我们的不满。拔出的茅草花下面也是白色的,放到嘴里一嚼甜甜的。雨后的茅草丛中会有一种菌类,我们叫它“小草帽”,摘回来做菜吃很香的。

除了拔草拾柴火,我们还有很多游戏可以玩儿。没钱买玩具,我们用布头自己缝沙包,用六块相同大小的布缝起来,留一个小口装上玉米粒,再把口缝上,就可以玩了。

一起玩儿的小伙伴分俩队,一队出一个代表,石头,剪子,布,输的队出两人一边一个丢沙包,另一队的小朋友站在中间。丢沙包小朋友一般会找活动慢的先下手,沙包丢出去速度要快,中间的小朋友们,惊叫着闪转腾挪,躲过一次进攻后,赶紧转身盯着另一侧丢沙包的小朋友手中的沙包,力争抓住沙包,抓住沙包就有一次免死机会,被沙包打中的人就只能下去等着了,场上的人接到一个沙包就可以救活一个人上场,如果都被打中下场,就只能换另一队人上场了,下场的一队小朋友抽两个人负责丢沙包,接着玩儿。

小朋友们蹦着,跳着,呼喊着,开心极了,一会功夫就满头大汗,一个个的小脸都红扑扑的,头顶冒着热气。

我们还有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经常玩儿的有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跳房子,抓石子,踢瓦片,人多了大家还可以一起跳大绳,人少了一人一根绳子也可以自己跳,踢毽子,毽子是用布条自己做的,顶上用古铜钱固定加重,用妈妈做衣服用的松紧带跳皮筋。

男孩子们还用废纸叠纸包子,用吃过的杏核钻个小孔把中间的仁掏出来,填上铅增加重量,再用沥青封上口砸着玩儿,用树杈做弹弓打鸟。

春天柳树发芽了,我们就用树枝做哨子吹,夏天用竹竿捕知了,秋天树叶掉落,我们就拣树叶拔老根,冬天打雪仗堆雪人,我们是大自然的宠儿,总能在大自然中找到乐趣。

妈妈叫回家吃饭,还得再玩一会儿,如果不是肚子饿的咕咕叫是舍不得回家的。

正值金秋时节,枯黄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偶尔落在头上再飘落地上,喜欢脚踩在落叶上发出的“沙沙”声,思绪不由得飞向小时候,上学路上拣树叶拔老根的情景。眼前似乎又出现了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的小伙伴们的身影……

童年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盒子里装着我们每个人童年所发生的事情。今天让我挑出一件有趣的事情讲给你听吧!

那是在我八岁的时候,我正处在换牙期。那一天,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在家看电视,那颗大门牙忽然开始“跳舞”了,开始我还没当回事,只是警告那颗跳舞的牙齿:“你要是再跳舞,我就让你立刻下岗。”后来它竟然跳的越来越厉害了。我便气儿不打一处来,于是,我找到妈妈用的眉钳,来到梳妆台前,拿钳子对准那颗跳舞的牙齿就是一顿“拳打脚踢”的,心里还想着:看你还打扰我看电视,活该!那颗跳舞的牙齿总算下岗了,我瞪着那颗牙齿,嘴里念叨着说:“看你还得意!”我想:该怎么惩罚它呢?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将它丢到马路上吧!于是,我打开窗户摆了一个很帅的造型将它扔了出去。我又接着看起了电视。

咦!嘴里的味道怎么怪怪的?我来到镜子前面一看,呀!我怎么一嘴的血!于是,我急忙跑到水龙头前,用水漱口。可是怎么漱也漱不干净。就在这时妈妈回来了,看见我这副模样,连忙带我去了医院,为此还连续打了几天点滴。

后来,每次换牙我都老老实实的,无论那颗调皮的牙齿在我嘴里怎样的“放肆”,我都不敢去“惹”它。妈妈说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现在每当我看到那颗丑陋的大门牙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像一个大染缸,里面是五彩缤纷的,正是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给了我无限的快乐。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我和几个小同伴去河里捕鱼,打野鸭子。我们一路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高高兴兴地追逐着,嬉戏着。很快就来到了目的地。我们拿出鱼网,在河里巡回包抄,把鱼赶到一起,然后就是鱼死网破了。所谓鱼死网破就是用一根棍子将网固定,几个人把鞋一脱,把裤腿挽起来,一人一根棍子跳进水中,从没鱼的一头打一个坝,然后岸上的人往有网的地方扔石头,让鱼爱到惊吓,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打鱼,几个人敲着竹竿向有网的地方赶鱼,鱼就全部向网内钻,我们再把网弄几个小洞。小鱼就会从洞里钻出去,大鱼便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有的鱼在钻网时就会死去,所以我们就叫它鱼死网破。

最有趣的是我们过河去打野鸭,几个人手持木棍,一旦发现野鸭,大家同时向野鸭打去,野鸭就难逃一死了。

那一次,我们正准备打野鸭,突然从树林里飞出几天鹅来,我大叫起来:“快看天鹅,大家快看!”这时候夏新说,要是能打到天鹅就好了。姐姐却一本正经地说:“打天鹅,我看你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赶快别想了吧。”夏新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有些沮丧,半天不和我们说话……

随便看看吧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了,我们个个怀着高兴的心情回到了家,面对大人们的责骂,大家还是在偷着乐。因为虽然我们出去已经大半天了,衣服也满是泥沙。但是我们自有我们的乐趣,不过这是大人们不知道的。

童年里的孩子们是否个个都这样呢?

夏天的夜晚,月亮明晃晃地照着,蟋蟀的叫声此起彼伏。天好热啊,没有一丝风。房间里是呆不住的,70年代的农村根本没有电风扇。那时侯,各种各样的手拿扇很吃香。院子里、家门口、村道边、打麦场到处都是乘凉的人。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摇着蒲扇,喝着茶,家长里短说着闲话。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群天真话泼的孩子在场院里玩耍。一个大孩子站在门前的门墩上举起右手在前面高过头的地方,手心向下,嘴里大声喊着:支鏊一支鏊一谁不支鏊……孩子们像发了疯似地跑到那个孩子跟前,都伸出各人的食指指在那个孩子的手心下,那个孩子又说“槐树底下干啥哩?”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歇凉哩"。“啥凉?”“槐凉"。那个大孩子又说“一把握住…"还没等大孩子说完,反应快的孩子赶快把手拿开。那个大孩子趁机握住了一个手指。然后,那个大孩子坐在石墩上,用两手蒙住刚才握住的那个孩子的眼晴,让其他孩子在前面排着队,从左往右默不作声,做着各样的动作,从面前经过。第一个孩子用手指着天从前面经过,那个大孩子发声了:“指星星的过去了”。又一个孩子手里不停地比画着走过去,“跳舞的过去了”。第三个孩子背着一个孩子走过去。“背孩子的过去了"。“唱歌的过去了”。一个接着一个,直到那些孩子轮完,这才松开那个蒙眼晴的孩子。这个孩子就问那个大孩子要什么?那个大孩子说:“我要那个唱歌的"。这个孩子就找呀找,如果找到那个唱歌的,就蒙住那个孩子的双眼继续玩下去…直玩到夜很深很深,听到家长的吆喝声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70年代的农村童年回忆(70年代的童年)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