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婚庚帖是什么
旧时候,受封建思想的约束,男女婚配不会直接见面,而是由父母由媒人代为挑选,相亲后,如双方都同意,便会交换庚帖,旧时婚俗习惯就是这样,双方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的红色柬帖。
这份庚帖就相当于一个婚姻保鲜一样,证明男愿娶,女愿嫁。双方庚帖互换以表示向其求婚或定婚。
合婚庚帖在古代也被称为是八字庚帖,嫁娶必做之事就是合婚,而庚帖上将双方将子女出生的年、月、日、时采用干支的八个字,俗叫“生辰八字”,标明得一清二楚。而在当时交换庚帖还有一些风俗讲究,如男方要用钗、钏、果表明诚意。
而女方则要礼貌性的用笔墨纸砚作为答谢。而这种风俗习惯在古代盛行,现代社会已经少有人还在沿用这种方式了。
2.女方庚帖格式怎么写
庚帖用词非常讲究,抬头、结尾部分通常都有“百世芝兰”、“天作之合”等吉祥祝福用语。对促成男女双方婚姻的媒人,用语也很文雅,称之为“冰人”、“大月老”,显得很文明。其格式一般为:天作之合
男(女)命庚帖
谨将小儿(女)三代年庚开列于后:
曾祖***,祖父***,父亲***,儿(女)名***,行*,*属相,*年*月*日生。
今凭大老月翁***先生作线,与***阁下令爱(郎)结为婚姻,永偕伉俪之好。
姻眷弟***顿首
冰人***
同押
*年*月*日庚书大吉大利
有时为了制造喜庆气氛,男方除填写生辰八字外,还故意在庚帖上出上联,送到女方家让对下联。这种对联都是老对联,大家都很熟悉,马上就能对出,若是男方即兴编的上联,女方接到庚帖后,还得搜肠刮肚对下联,不免怨嗔未婚夫多此一举。
庚帖是互相送的,俗称“换龙凤帖”,洛阳民间也称为换书、换启。有的人迷信,收到庚帖后,会将其压在灶神龛香炉下放三天三夜,其间未见不祥之兆,方可认同此桩婚姻。
双方家长中意后,议日举行订婚仪式,俗叫换书,也叫换婚忆,民间还叫“传书”,是迎亲前婚礼的一种礼仪。换婚书要选在双月双日进行。是日,媒人一早从男家携带婚礼(2斤粉条和3升米)和婚帖给女家送去。女家收下礼物,将预先准备好的12至16个套搭勾形面食、两双鞋及回书等让媒人带回,送给男家,以表婚姻牢不可破。男家将女家回赠的面搭勾分送亲戚邻居,宣布儿子有了媳妇。换书不隔年,一定要在定婚的当年进行。1960年以来,传换婚书渐少,而由媒人转达双方意愿。换婚书格式:
注:1、以男家长名出现。
2、“老亲家”只写对方姓。
3、“天作之合”下的小字多省略不写。
4、女家回书式中间四字改为“敬答鸾笺”。
安阳城乡旧式婚姻,多沿封建社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合八字:两家子女年龄相当,具有婚配可能时,则邀媒人或亲友说合,征得两家同意,互换龙凤庚贴,请瞽者合命谓之“合八字”,男女属相无冲克时,方行择吉换书。
换书:经媒妁之手投启(发求婚书帖)、签启(复表女家意见),经此传启,互称姻家。男始赠簪珥,女送书墨(乡间多送衣物),此为行聘订婚,婚约即成。
通信:成婚年龄,男备食盒大礼(鸡鸭肉等),美酒喜绸,连同迎亲吉期先告女方。待女家同意,择日举行婚典。
请期:按既定吉日,向亲友告请期。届时,结红彩,贴喜字,佳肴相备,以待宾客。
迎亲:迎亲吉日民间统择双日。前一日,男家备酒菜一桌,送至女家,称“养酒礼”(现多改送现金)。女家将妆奁送到婿家。由婿家备喜封(用红纸包现金,按妆奁多少或商定数额一次付给喜封,款额多为双数),谓之送包袱钱。婚典当日,富户立红色牌坊,贴大红双喜字,布置华丽洞房。娶亲起程,新郎冠插花翎,肩披红绸,乘八抬六顶轿(新郎,男傧相二,女傧相二,押轿童子,傧相俗称“伴客”),或八抬四顶(男女傧相各一)陪郎前往。鼓乐笙器居前齐奏,彩旗缤纷,队马骑士居中,花轿于后,行游街巷。普通人家乘轿二顶或四顶,执事简朴。至女家,婿先祭堂祭祖(三拜九叩),再行奠雁礼。礼毕,女家设宴待婿。宴毕,境内有“蹲女婿”之风俗,即先将新郎送至门外,入轿内等待新娘起程。这期间,新妇冠带粉妆,开容梳髻,红帕盖面,妇拜尊堂,起轿由兄弟或亲属4人护送,民间俗称“送客”(女家送客一般为男家傧相的一半),并由拉纱女童陪伴上轿。送客郎舅与新妇嫂子(俗称“送女婆”)各乘一轿,其他男女傧相各一人及押轿童子,随女家男女傧相乘车于婚队之后,送至婿家。途经街巷村落,鸣锣开道,笙乐齐奏,鞭炮不断。婚队不能行原路。迎娶之风今虽仍然存在,但旧式婚仪多已不用,城区青年有的取旅行结婚式,也有不接不送的。女伴结队送新娘,宴亲友,送包袱等礼仪今仍普遍。
婚典:新人花轿到门,乐炮齐鸣,差人持火红犁洒上醋,围花轿正转倒转各三圈,边转边颂:“前撒撒,后撒撒,新娘明年生个胖娃娃”等吉祥歌诀,新娘下轿,由女傧相迎,女家送客搀扶护卫,有“撒盖头”之风,并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再撒新娘生贵人”。新娘沿铺地红毡跨马鞍,抱宝瓶,步入喜堂。花烛礼场设于内堂,天地案上焚香燃烛,斗内粮满,插秤及大葱一束,意表金玉满斗,称心如意,四季长青。婚典开始,由月老(年长者)主持,用“多福多寿多男子,越福越寿越康宁”等词祝贺。而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步入洞房,婚典告成。
闹房:境内婚礼趣事多表现在闹房中,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宾友长幼都可参加,趣事越多越显喜庆气氛。旧时多以耍笑新娘为趣,现时闹房多各种游戏,如让新婚夫妇对吃吊苹果,新娘点烟,新婚夫妇谈恋爱经过,或请新娘歌舞等,耍闹直至深夜。此刻,婆家备酒菜4样,烧饼8个,饮交杯酒,喝子孙汤,夫嫂(或姐)扫床铺被唱喜歌,如唱“左一轮,右一轮,闺女小子一大群……”。扫铺毕,再由夫家小妹二人送尿盆(抬着尿盆不能离地),意示姑嫂和睦,新娘送给小妹喜封,表示感谢。洞房花烛夜设星宿灯,彻夜通明。新房双枕装竹筷一双,被褥内装人参果(花生)、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此俗今乡间仍有。
回门:新妇翌日回门,新郎备礼相伴,妇家耍戏新郎。民间有互相“偷富”习俗,即婚娶当日,男傧相偷女家、送客偷男家一两样东西(如酒杯、壶盖、汤勺等)。在新妇回门时,再互相交换,此举民意称“偷富”,取意双方缔姻,共同致富。女家可在回门的当日扣留男方的物品,男方用“喜封”交换,当晚新婚夫妇仍回婆家。
拜亲:俗称“认亲”。婚后数日,新妇拜祖坟,而后依次拜见伯叔姑舅姨。长辈则分别赠送现金若干,称“拜面礼”,并以糖果款待新妇。再数日,男家邀女近亲属(伯叔姑姨舅)行认亲礼,双方亲家相见,欢宴聚餐,密切姻缘亲情。
新婚夫妇蜜月禁守空房,新娘回娘家“住三”、“住九”,即新婚三日和九日回娘家探望双亲,以慰父母,于当日仍返婆家。也有夫妻同住娘家的。蜜月期满回娘家住对月(一个月)。
追闺女:女成婚后的第一个农历五月初二(或初四),娘家“追闺女”。此举由娘家备夏令实物如凉席、竹帘、蒲扇等用品,近年也有备电扇等高档电器,给女婿备新衣一套,带以上物品看闺女。婆家备丰盛餐肴接待,双方家长共叙家常。城乡至今沿袭。
以上婚礼仪俗,多属富家之举。贫家虽力沿此俗,但多简朴从事。
旧时婚俗中还有招赘、结娃娃亲、童养媳、娶孀妇、续弦、娶鬼妻等。招赘一般从简,仅备宴招待中人和自家族亲。结娃娃亲多系近亲结婚,如姑表亲、姨表亲、婚礼如常,民间称辈辈亲。因近亲结婚有损优生,今已摒弃。童养媳,解放前,因家贫将幼女送至有幼男的人家,成人后再行婚典。续弦,俗称填房,即妻亡后男性再娶,其婚礼一般沿旧俗,称“再婚之喜”。旧时还有纳妾、休妾,多不举办仪式,今已废。娶鬼妻,即年少夭亡,双方家长商定,男女牌位合并,以成姻亲。今个别僻乡尚有。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媒妁之言和父母包办,男女自由恋爱,选择配偶,经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后,结为合法夫妻。50年代初,废除订婚,但仍为新婚旧仪,纳采坐轿,讲究陪送嫁妆。60年代至70年代,男女相爱自择对象后,与家长议定,吉日成婚,宴请宾客,且宴席水平日高。进入80年代,部分男女青年有的采取集体婚礼仪式。集体婚礼有公办的,也有单位联办的。城市婚礼多新事新办,由双亲或机关领导主婚,新婚夫妇戴红花,主婚人祝词,双方简述恋爱经过,品尝糖果,戏耍新婚夫妇,而后欢散。也有旅行结婚,简备宴席的。今农村结亲,索要彩礼较普遍,男到女家也日渐增加。
订婚宴邀请函范本一:
送呈台启我俩将于___年公历___月___日(星期)农历____日进行订婚,在这温馨浪漫的日子里,竭诚邀请您共享这份喜悦,相信您的光临,将使我们的订婚宴更添光彩!
准新郎:
准新娘:
席设:
大酒店时间:
订婚宴邀请函范本二:
亲爱的____只是觉得应该告诉你这么一个好消息,我和爱人将于___年公历___月___日(星期)农历____日举行订婚仪式,在这个星球上我想你会是我们订婚宴的最好的见证者,也想让你感受来自我们的幸福甜蜜。
准新郎:
准新娘:
浪漫圣地:
良辰吉日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定婚帖的写法与内容(定婚帖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