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下面对各种舞蹈的介绍会使您从中领略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广泛流传在中国各地的《狮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舞狮含有祝福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意愿。远在2,000多年前,汉朝通西域后,月氏(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安息(今伊朗)等国,曾派遣使者向汉王朝献狮子等兽,汉代开始出现了石刻狮子等雕塑,同时也逐渐有了人模拟狮形的表演。
公元3世纪初的曹魏时代,已确有《狮舞》表演了。及至南北朝时代的北魏王朝,佛教盛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要抬着佛像游行,就有「辟邪狮子导引于前」。这个在闹市前开路的「狮子」,当然是人装扮的。萧梁时代,《狮舞》已成为皇帝祝寿的庞大表演队伍中的一个节目。由「老胡」率领,有扮狮、凤凰的演员,还有擅长「胡舞」的舞者等等。至隋代,《狮舞》已登上了戏场。
到了唐代,随着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狮舞》不但在民间、军中流传,且正式列入宫廷燕乐乐部,《立部伎》中的《太平乐》,是由舞者扮成五只不同颜色的狮子,立中、东、南、西、北五方而舞。白居易《西凉伎》诗描写的狮子舞,与今日之《狮舞》的表演情况几乎完全一样。
今日广泛流传在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聚居区的《狮舞》,仍然是为祈福纳祥、祝愿生活幸福而舞。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天安门前《东方醒狮》方阵,以其磅礴的气势,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昂扬进取的民族精神,是古老狮舞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对具有豪迈气势和号召力的鼓舞,情有独钟。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击鼓撞钟「奏舞」的记载。后有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南北朝石窟艺术中的《花鼓伎乐》、唐代敦煌壁画中众多的《腰鼓舞》画面,以及宋、明各代关于鼓舞的记载等等。至今中国各地均有不同风格的鼓舞流传,主要是气势磅礴的鼓舞,也有小巧俏丽、边唱边舞的小型鼓舞。
鼓的形制也极丰富,既有安放在座架上的大鼓,舞者围着大鼓,边击边舞,鼓声隆隆,如雷贯耳;也有背在身上腰间、形如冬瓜的小鼓;雄壮豪迈者,如陕西《安塞腰鼓》,击舞起来,气吞山河;山西《花鼓》颇负盛名,花样繁多,有高鼓、低鼓、多鼓之分。
安徽《凤阳花鼓》流传极广,由男女二人表演,女背花鼓,形如冬瓜,男执小锣,边唱边舞。歌词多唱述流浪漂泊生活之苦。随着流浪各地的灾民以唱舞《凤阳花鼓》求生,《凤阳花鼓》渐流传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民间歌舞相结合,成为风格各异的《凤阳花鼓》。
《太平鼓舞》鼓形如扇,击时哗哗作响。其形制与两千年前汉魏流传的《扇舞》相似。由最初宗教祭祀性质发展为民众自娱舞蹈,以至表演项目。北京《太平鼓舞》在清代民间流行一时。兰州《太平鼓》别树一帜,桶形鼓身长1米,以牛皮制的鼓鞭抽打,鼓声隆隆,声震数里。击鼓动作幅度大,力度强,有跳、跃、腾、闪、骑等舞蹈技巧。磅礴气势,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的鼓舞除汉族众多的鼓舞外,少数民族的鼓舞有藏族《执巴鼓舞》、维吾尔族《手鼓舞》,及苗族、彝、壮、瑶等族的《铜钹舞》,瓦族的《木鼓舞》等,均历史悠久,传承至今。除文中提及的数种外,还有不少甚具特色的鼓舞。
山西洪洞等地的《威风锣鼓》相传源于尧舜时代,流传至今;表演者少则30人,多可达400人;庞大的锣鼓队伍摆出方阵、圆阵、梅花阵等阵势,锣鼓钹铙齐鸣,震天撼地。开封《大鼓舞》也是气势轩昂。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的《大鼓凉伞》,相传源于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得胜,民众欢庆起舞;男女合舞,舞姿轻盈活泼,还有一对老夫妇穿插打诨;富于战阵祝捷的热烈气氛。在中国第3届艺术节开幕式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行列中,有一队保山彝族青年,飞舞大钹,边击边舞。舞姿雄健豪放,钹声震天撼地。
钹是声音响亮的乐器,也是金光闪烁的舞具。击钹起舞,从古代传承至今,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击边舞、飞钹出手是其特技,既是民间节日的表演技艺,也是佛教、道教及巫祭等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品类。中国古代久有手执各种乐器起舞的传统。甲骨文中已有「奏舞」的踪迹。古文物中保存了完好的《钹舞》形象:霍熙亮先生在安西榆林4窟,摹绘了一组元代乐舞壁画,其中一幅可称为古代《钹舞》图。一半裸供养伎乐,头戴宝冠,长长飘带轻绕肩臂,开胯而立,张臂,斜倾身。左上方两个附飘带圆钹,似正从手中抛出,悬在空中,舞者动态在欲接未接之间。这分明是个抛钹出手、边击边舞的姿势。
另一幅清代《耍钹图》题记:「此中国耍钹之图也,其人多戏班中扮一道姑,殿中焚香已毕,演习手耍钹,能在手指飞转并能双手耍四个也。」画面绘一小脚妇女,双手各执带,带两头均系二钹,钹飞空中,跳跃起舞。从题记看,耍舞铜钹与宗教活动有关。耍舞铜钹者多为戏班的专业艺人。至今天津流传含《钹舞》表演的《法鼓舞》,仍与宗教活动有关。那气势磅礴的击钹舞蹈,昂扬挺拔,气势雄浑。广东佛山一带流行的《飞钹舞》,钹小精巧,系钹带较长。钹飞出,复收回。上下左右翻飞旋转,令人眼花缭乱,它是舞蹈与杂技的巧妙结合。西汉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汉高祖刘邦为了安定国家,恢复生产,于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天下建立灵星祠,祭祀农神后稷。据《后汉书·祭祀志·下》载:「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雀)及获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这个舞蹈将锄地、耕田、播种、除杂草、松土以及晒场、驱赶麻雀、收割、舂米、簸扬等农业劳作动作,都编入舞蹈中,含有歌颂农耕劳动、祈祝丰收的意愿。
明代乐律学家、艺术理论家朱载堉根据史料,编制了许多拟古舞谱,载《乐律全书》中,其中就有《灵星小舞谱》,并作有《灵星舞赋》,对此舞的主题思想、意义及队阵、乐器、舞容及表演过程记述颇详。同时还绘有《灵星祠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图》,以十六人摆字,设计精确,队形变化路线明晰,可称古代舞谱中的「场记图」。
朱载堉创造性地在十六个男童作农业劳作舞外,加上这祭祠灵星祠的雅乐舞蹈──「天下太平」字舞。古今同理,要想天下太平,只有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人民丰衣足食,天下才得太平呵。每年举行一次的长洲太平清醮较为香港人所熟悉,当中的重头戏「会景巡游」,即由小孩表演飘色,扮演古代人物巡游。所谓飘色,是一种以支架巧妙地撑着演员,其上站着装扮成各种角色的童男童女的巡游演出形式,这种带有酬神意味的巡游均盛行于全国各地。
飘色、抬阁(又名背棍、铁棍)的源头──乘肩小女舞队,是南宋临安街头很有特色的一种舞队。特征是少女乘在成人肩头作舞。据《武林旧事·元夕》记载:「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自此以后,每夕皆然。」《梦粱录·伎乐》说:「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由于舞者是乘在别人肩头,被举在空中作舞,舞姿主要依靠嫋娜腰肢和柔软手臂来表现。宋人吴文英的《玉楼春》词,对这种舞队的表演情貌和舞者的服饰、心态,有十分生动的描述:
「茸茸狸帽遮眉额,金蝉罗翦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闻鼓笛。
问称家住城东陌,欲买千金应不惜,归来困顿滞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
从服饰特点和伴奏乐器看来,此舞似由西北传入中原,故带有某些「胡」风。舞者在笛和鼓伴奏下,以婆娑的优美舞姿,在高居于人群之上的更大空中表演,十分诱人。至今在安徽《花鼓灯》的「大场」(集体舞)中还有「兰花」女站在小伙子肩上作舞的场景;「抬阁」、「飘色」也保留了类似的表演形式,与乘肩舞队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古人称以足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为「踏歌」。《踏歌》多在民间节日,如元宵、中秋之夜起舞。人们成群结队,手袖相联,即兴编词,传唱踏舞。
汉代已有正月十五「相与联臂,踏地为节」的歌舞活动。唐代《踏歌》广泛盛行于民间、宫廷。唐诗中有许多《踏歌词》,描绘《踏歌》盛况,人们盛装打扮,群聚踏歌,三天三夜歌舞不停。宋以后,文人常将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称作《踏歌》,因其舞蹈与《踏歌》一样都具有群众性、自娱性、手牵着手、以足踏地、载歌载舞等特点。
实际上,以足踏地为节,人们围着圈、手牵着手、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古已有之。距今5,000年前的舞蹈纹陶盆,十分生动、准确地描绘了这类民间舞形式。传说中尧时的「击壤」,应是这种舞蹈形式的最早记载。
由于这种舞蹈便于人们面对面交流感情,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世界各地许多民族均保存了与此相类似的舞蹈形式。特让勒阿其热
流传于甘肃临夏附近的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的保安族民间舞蹈。一般在婚礼上由众人跳,以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
保安族婚礼别具一格,一般选择在主麻日(回历的礼拜日)举行。婚礼时村上的歌把式高唱“宴席曲”以示祝贺,接着新郎新娘对唱,随后大家都唱起来,并围着火堆跳起“特让勒阿其热”。这种舞蹈节奏鲜明、豪放,动作简单、明快,舞者上身松弛,双臂自然摆动,双膝曲伸自如,富有弹性,显示出轻盈优美的风格。此舞常以对舞或群舞的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哈利
东乡族民间舞蹈。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临夏的东乡而得名。这里每逢结婚娶亲热闹非凡,新媳妇接进夫家,亲友们都要前去唱“哈利”(恭贺新禧之意),以示祝贺。
“哈利”是东乡族特有的一种歌舞形式。婚礼宴席中一人领唱哈利,众人合之,边唱边舞,即按着音乐节拍整齐地击掌或拍手臂,双腿弯曲下蹲,左右移动舞步,有时也随着呼声做前进后退或旋转动作。舞蹈动作简练、欢乐而风趣。“哈利”往往把婚礼推向高潮,是东乡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
宴席曲舞
回族民间舞蹈。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回族人民经常在婚礼宴席上或喜庆日子里表演一种歌舞结合、动作别致、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故名宴席曲舞。
宴席曲反映的内容颇为广泛,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题材;有揭露黑暗的,也有歌颂光明的;有谆谆教诲的警句,也有恭喜祝福的良言……宴席曲舞也相应地反映了这些内容。此舞多为男子双人对舞,即使有男女对舞,也是男扮女装(尤其是青海省内)。各地区宴席曲舞风格各异:甘肃省的多是载歌载舞的男子对舞,武术味道比较浓,舞蹈动作粗犷、剽悍;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舞蹈动作细腻、秀美;青海省民和县的舞蹈动作潇洒大方,多用手腕划成蝴蝶状起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则以女子碰击手镯独具特色。
此舞由二胡、竹笛、打击乐伴奏。常用的宴席曲有“青溜溜儿青”、“哭五更宴席曲”、“拉圈圈跳宴席曲”,“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拉骆驼
撒拉族民间舞蹈。撒拉族的民间舞蹈动作灵敏,富于表现力,具有中亚细亚地区舞蹈特有的风格,如“拉骆驼”、“打猎舞”、“阿里玛”、“乙秀日麻秀日”、“连加舞”、“扬麦舞”、“打墙舞”等。
传统舞蹈“拉骆驼”是一种叙事性舞蹈。传说撒拉族先民迁居此地是拉着骆驼跋山涉水而来的,为让后代记住本族迁徙史而产生了此舞,流传至今。舞蹈由四人表演,两人反披皮袄以饰骆驼,一人头缠“多斯达尔”(头巾),身着长袍,手牵骆驼,扮撒拉人祖先——尕勒莽,另一人扮本地人(蒙古人)。舞蹈开始,蒙古人问:“你从哪里来?”尕勒莽答:“我从撒马尔罕来!”以歌舞形式边问边唱边舞,生动地表现出祖先迁徙的艰苦历程和途中见闻。舞蹈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舞蹈常在喜庆日子里表演,为节日助兴,深受本族群众欢迎。
巴郎鼓舞
土族民间舞蹈。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康多乡,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夜幕降临时,当地的土族群众喜欢手提盏盏纸糊的红灯笼,由各村寨汇集到广场上,围绕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种短把鼓)舞,以庆人寿年丰。
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灯,在戛尔巴(领舞者)带领下,摇鼓摆灯,边歌边舞。众人先围篝火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绕三圈,舞蹈动作或平缓优美,或幅度很大,有持鼓跳跃、旋转等技巧。舞罢,随口哨声的指挥,节奏渐缓,舞步渐慢,队形变为男女二排,舞者原地扭动,鼓与灯则轻响轻摆。接着男女对唱,其歌词是问答太阳星辰一类之词。歌罢,舞者又摇鼓摆灯围篝火旋转起舞。歌舞如此反复,直至深夜。巴郎鼓舞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参加。黑夜里盏盏红灯犹如闪闪红星,围绕着明亮的篝火,忽聚忽散,变幻莫测,十分美妙,深受群众喜爱。
安昭
土族民间舞蹈。土族是一个擅长歌舞、有悠久文学艺术传统的民族。土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靠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民歌、民间舞蹈等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寓意隽永,脍炙人口,至今仍是土族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
安昭是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欢乐、喜庆、吉祥的舞蹈。安昭的唱词内容基本上分春节和婚庆两种,春节时跳的安昭,唱辞旧迎新、盼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祝愿全村老少平安等内容;婚庆时跳的安昭,则表达祝愿新婚夫妇永远幸福、互敬互爱、白头到老等意思。
安昭的舞姿优美细腻,风格独特。女性动作较优雅、秀气、温柔,男性动作则粗犷、开朗、大方。整体而言,安昭的舞蹈动作表现了土族人民高昂的热情、奔放的民族个性及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
护法
裕固族民间舞蹈。裕固族信奉喇嘛教,其宗教舞蹈比较盛行。流行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地区的护法,即是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护法与藏族的“跳神”、蒙古族的“跳鬼”一样,都属于寺庙中祭祀神鬼的舞蹈仪式。在旧历的正月十五、六月初六,寺院里都要跳护法。出场人数大约20多人,头戴面具(牛、马、鹿、乌鸦、鹰、喜鹊、骷髅等12种神面),手持法器,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特点,如牛、马的动作稳健、庄严,鹿、鹰的动作激烈。这种舞中有很难的技巧动作,如表演骷髅,动作灵巧,跳跃较多。
卓(锅庄)
藏族民间舞蹈。卓即锅庄,因源于古代先民在篝火旁围锅起舞,故称锅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歌舞形式之一,带自娱性,常在民间节日或农闲休息时跳,在藏区广为流行。
四川马尔康地区的锅庄最为典型,共有300余种,大、小两类。
大锅庄多为歌颂性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有少部分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和美好愿望以及反抗精神;小锅庄的内容大多生动活泼,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真实感情,如描写真挚的爱情,赞颂家乡的自然景物,歌唱劳动,欢庆丰收等。
在表演程式上,锅庄舞都由舞手领头。舞手手持马铃,率领群众,顺圈而舞。
大锅庄的前部分是男女全部手拉手一起做动作,当队形走成大圆圈时,所有的人都放开手单独舞,并加手的动作。大锅庄的动作刚健有力、粗犷豪放。由于动作和音调较繁杂,在表演时变化多、难度大,不易为青年人所接受。所以,老年人会跳这类锅庄的居多。
小锅庄从头到尾都是男女分成两队各做动作,呈对称队形,集体绕圈。由于相互手拉着手,手上是没有动作的,脚上的动作小而且变化也不多。通常是一个主体动作的不断反复,当感到这个动作不新鲜时才另换一种基本动作来跳。因为小锅庄生活气息浓郁,动作活泼跳跃,异常别致,旋律优美动听,特别为青年人所喜爱。
跳锅庄舞时,男性动作富于弹性,灵活多变,极富冲击力,而女性的动作比较秀丽、温柔、端庄、稳重。
喜庆的黄梅戏
喜庆的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黄梅戏因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听黄梅戏,下面分享喜庆的黄梅戏
喜庆的黄梅戏1一、婚庆
1、天女散花(舞蹈)
2、鹊桥四赞(舞蹈)
3、到底人间欢乐多(舞蹈)
4、夫妻双双同到傅家湾(又名“卖身纸”)
5、果然喜从天降(表演唱)
6、小花伞(男女对唱)
7、贵人进门财要发(表演唱)
8、树上鸟儿成双对(表演唱)
9、爱歌(选自《春香传》)(男女对唱)
10、多谢娘子手艺精(对唱)
11、龙归大海鸟入林(独唱)
12、对花(表演唱)
13、夫妻观灯(表演唱)
14、十五月亮为谁圆(男女对唱)
15、十八里相送(舞蹈)
二、生日寿辰
1、天女散花(舞蹈)
2、仙女传说(女声独唱)
3、鹊桥四赞(舞蹈)
4、贵人进门财要发(表演唱)
5、喜临门(独唱)
6、五女拜寿(表演唱)
7、树上鸟儿成双对(表演唱)
8、爱歌(选自《春香传》)(男女对唱)
9、龙归大海鸟入林(独唱)
10、多谢娘子手艺精(对唱)
11、路遇(折子戏表演)
12、到底人间欢乐多(舞蹈)
三、入伍升学状元宴
1、天女散花(舞蹈)
2、鹊桥四赞(舞蹈)
3、月明星稀夜深沉《春香闹学》(男生独唱)
4、贵人进门财要发(表演唱)
5、谁料皇榜中状元(独唱)
6、臣问书生李兆廷(独唱)
7、左牵男右牵女(女声独唱)
8、树上鸟儿成双对(表演唱)
9、龙归大海鸟入林(独唱)
10、多谢娘子手艺精(对唱)
11、徽风徽韵黄梅花(舞蹈)
12、到底人间欢乐多(舞蹈)
四、商务推广会
1、天女散花(舞蹈)
2、鹊桥四赞(舞蹈)
3、多谢娘子手艺精(对唱)
4、贵人进门财要发(表演唱)
5、杉木水桶--《蓝桥会》(独唱)
6、你我半山看天堂(对唱)
7、江畔别《徽商情缘》
8、今将金印交给你《徽商情缘》
9、徽风徽韵黄梅花(舞蹈)
10、到底人间欢乐多(舞蹈)
11、对花(表演唱)
12、夫妻观灯(表演唱)
喜庆的黄梅戏2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孟丽君》《夫妻观灯》等。
1、《天仙配》
是中国古代神话爱情故事。原作是民间流传的老本子。1951年由安庆市文化馆的班友书第一次改编。班友书的改编把民间冗长的本子改为七场,改七仙女受命下凡为主动下凡,改董永书生为劳动人民,改傅员外傅善人为恶霸地主,总之删繁就简,形成了《天仙配》本子的基本框架。
2、《女驸马》
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贞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3、《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对西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长的批判,以及对金牛正直善良品格的赞赏。该片将这些用黄梅戏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具有感染力,尤其是片中人物扮相俊美,唱腔华丽,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影片内容更加丰富。
4、《孟丽君》
孟丽君是清代杭州才女陈端生长篇弹词《再生缘》笔下的女主人的名字。陈端生的原著《再生缘》是行文潇洒、语言风趣、风采卓绝的一部传奇弹词,也是祖国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中的光辉典籍,与古典名著《红楼梦》并称“南缘北梦”,遗憾的却是一部未完之作。
5、《夫妻观灯》
说的是元宵佳节,青年农民王小六带着他的妻子进城看灯。城里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各色各样的灯——龙灯、狮子灯、螃蟹灯——来来往往。一批一批的走过去。夫妻二人看完花灯之后。兴高采烈的回家去了。整个戏欢歌载舞,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生活情趣。
喜庆的黄梅戏3黄梅戏名段
1、钟声催归(《天仙配》七女唱)
2、含悲忍泪(《天仙配》董永唱)
3、互表身世(《天仙配》董永、七女唱)
4、满工对唱(《天仙配》七女、董永唱)
5、槐荫别(《天仙配》七女、董永唱)
6、董郎昏迷在荒郊(《天仙配》七女唱)
7、春风送暖到襄阳(《女驸马》冯素珍唱)
8、断肠人送断肠人(《女驸马》李兆庭、冯素珍唱)
9、紫燕紫燕你慢飞翔(《女驸马》冯素珍、春红唱)
10、谁料皇榜中状元(《女驸马》冯素珍、春红唱)
11、我本闺中一钗裙(《女驸马》冯素珍、春红唱)。
12、眉清目秀美容貌(《女驸马》冯素珍、春红唱)
13、春潮涌(《牛郎织女》织女唱)
14、到底人间欢乐多(《牛郎织女》织女唱)黄梅戏经典唱段。
15、怎能忘(《龙女》云花唱)
16、晚风习习秋月冷(《龙女》姜文玉唱)林蜜蜜黄梅戏选段。
17、一月思念(《龙女》珍姑唱)
18、秋风飒飒(《孟姜女》孟姜女唱)
19、梦会(《孟姜女》孟姜女、范杞良唱)
20、哭城(《孟姜女》孟姜女及男女合唱)
21、先生不必强争嘴(《春香闹学》春香、王锦荣唱)
22、对花(《打猪草》陶金花、金小毛对唱)
23、开门调(《夫妻观灯》王小六、小六妻对唱)
24、正月是新年(《点大麦》旦唱)
25、头戴一枝花(《纺线纱》旦唱)
26、汲水调(一)(《蓝桥汲水》蓝玉莲唱)黄梅戏小辞店完整版。
27、汲水调(二)(《蓝桥汲水》蓝玉莲唱)
28、汲水调(三)(《蓝桥汲水》蓝玉莲唱)
29、含泪去到大河头(《砂子岗》杨四伢唱)
30、百般般磨我为何情(《砂子岗》杨四伢唱)
31、一要买天上三分白(《戏牡丹》杨四伢唱)
32、来来来(《小辞店》柳凤英唱)
33、乔装送茶上西楼(《西楼会》洪连保唱)
34、上前逮住赵郎手(《喜荣归》崔秀英、赵庭玉、崔母唱)
35、容儿说出真情话(《送香茶》陈月英唱)《女驸马》完整版。
36、端阳歌(《春香传》女声合唱)
37、爱歌(《春香传》李梦龙、春香对唱)黄梅戏名家经典唱段大全。
38、狱中歌(《春香传》春香唱)
39、头戴珠冠(《打金传》公主唱)
40、十五的月亮为谁圆(《刘海戏金蟾》金蝉、刘海对唱)
41、王夏老儿把我害(《拉郎配》李玉唱)
42、夜来灯花结双蕊(《碧玉簪》李秀英唱)
43、冷落为妻为哪段(《碧玉簪》李秀英唱)
44、赏花(《荔枝缘》益春唱)
适合开场舞的喜庆舞蹈:欢乐中国年。
《欢乐中国年》是孙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张俊以作词,卞留念作曲,发行于1998年1月,收录在专辑《幸福快车》中。是1999年春晚的开场歌曲。
歌曲歌词:
金风送喜来,紫荆花已开。
二月大地春雷锣鼓敲起来。
百年梦已圆,千年手相牵。
中国走进新时代。
金风送喜来,紫荆花已开。
二月大地春雷锣鼓敲起来。
百年梦已圆,千年手相牵。
中国走进新时代。
恭喜恭喜中国年。
五谷丰登笑开颜。
恭喜恭喜中国年。
歌声万里连成片。
欢乐欢乐中国年。
欢歌笑声连成片。
欢乐欢乐中国年。
红红火火到永远。
金风送喜来,紫荆花已开。
二月大地春雷锣鼓敲起来。
百年梦已圆,千年手相牵。
中国走进新时代。
金风送喜来,紫荆花已开。
二月大地春雷锣鼓敲起来。
百年梦已圆,千年手相牵。
中国走进新时代。
恭喜恭喜中国年。
五谷丰登笑开颜。
恭喜恭喜中国年。
歌声万里连成片。
欢乐欢乐中国年。
欢歌笑声连成片。
欢乐欢乐中国年。
红红火火到永远。
恭喜恭喜中国年。
歌声万里连成片。
欢乐欢乐中国年。
欢歌笑声连成片。
欢乐欢乐中国年。
红红火火到永远。
恭喜恭喜中国年。
恭喜恭喜中国年。
五谷丰登笑开颜。
五谷丰登笑开颜。
恭喜恭喜中国年。
歌声万里连成片。
欢乐欢乐中国年。
欢歌笑声连成片。
欢乐欢乐中国年。
红红火火到永远。
红红火火到永远。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结婚喜庆舞蹈(适合开场舞的喜庆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