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农村红白喜事酒席棚(我们农村的酒席一般都是怎样的)

婚庆设计 admin 浏览 评论

问:在农村,单门独户的怎么办白事?

在农村,族里户大人多的办白事,气势恢宏热闹,出一个大殡不算外人,族里几百人就能撑起门面,如果故去的老人辈份很高,那整条街白茫茫一片全是穿白带孝的。这户大人多的白事办的就特别体面,其实,户大人多的白事主要就孝子多,孝子多就得心应手,灵棚里和各个场面都有孝子维持,主孝子就可以腾出身来应酬主要方面的吊客和仪式。

但是在村子里是独门小户,就没有这么多人了,帮忙的人是不少,就是灵棚里或各个场面因孝子少而显得非常冷清,里里外外都是主孝子一两个人,来了吊客陪哭,磕孝头,献孝衣,饭棚里谢桌,送路辞灵磕孝头等全是忙主孝子一人,大总管有事还有找主孝子。白事一完,主孝子就累倒了。

在农村,单门独户的办白事若想办的热闹,自己还别累着,就要尽量破大孝,破大孝就是把所有远近亲戚,沾点边的亲戚,都给一身白裤白祆白帽白鞋,这样孝子就显多,晚辈亲戚可充孝子去趴棚,陪哭,磕孝头,这样,主孝子就能腾出身来应酬别的。

为了使白事办的很热闹,要多请几个戏班或音乐会或老道经做道场,跑方渡桥,舞狮子踩高跷,西洋的铜鼓洋号也请上,这白事就办的很体面了。首先你要有钱还肯花钱就行。

如果在年轻时多拜些盟兄弟,拜他三十六友,或一百零八友,这时的白事盟兄弟都是盟儿盟儿媳,都是孝子,一点不亚于户大人多的。

在农村,单门独户的办白事,如果想办的红火体面隆重热闹,就按上面说的去办,一定是行。只要有钱还舍得花钱。

说到在农村办白事儿,那可真是街坊邻居齐出动前来帮忙,因为农村人一直遵从“喜事叫,白事到”的原则。也就是说,街坊邻居谁家有了白事儿,根本不用出去求张奔李,人们都会自觉地前来帮着忙活。有人会说了,农村都属于群居方式,自然是本家当户的一大堆,那如果是单门独户人家有了白事儿,怎么办呢?

在农村,平日里遇到啥事儿,总有个亲疏远近。因为农村不同于城市,基本上以同宗同族居多,所以要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啥的,也不愁没有人前来帮着料理。而像那些独门独户的情况,在农村属于少见的。不过,人家独门独户的人家遇到白事儿,自然也会有人帮忙的,前提是你之前的时候需要你“付出”。

就拿我们村有户人家来说,就属于“外来户”。我们村以王姓与孟姓居多,基本上这两姓势均力敌。而其他的小姓也有,像张、赵、庄、刘、李等,多的不到10户,少的一两户。这里所说的“外来户”,是指庄姓的一上门女婿,他姓张,与我们村的“坐地户”张扯不上一点关系。

可能是人家小张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从结婚之后,就与全村的街坊邻居搞好关系。农村不是讲究“喜事叫,白事到”嘛,只要是村里谁家老人去世,小张总是主动去帮着跑前跑后。农村人讲究人情往来,这不,如今小张也已经是成了老张,女儿早已出嫁,儿子也读大四了。试想,等老张家摊上白事儿,人家家里去帮忙的人能少了么?

俗话说“不行春风,难得秋雨”,其实说的就是这个理儿。即使是在农村你这个姓氏的家族足够大,但如果是平日里人家家中有白事儿的时候,你离得远远的,生怕自己出力的跑前跑后,学了农村人的话,过日子“屋笆开门”,四邻不招的,恐怕自家有事儿的时候,也没有人靠前的。

不过,有些人满不在乎。说只要是花到了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像是现如今,礼仪公司那么多,不管是红事儿白事儿,那可真是面面俱到。而且现在一些礼仪公司都已经推出了“哭灵”服务,代替主家哭丧。可谓是大千世界,无所不有。这金钱已经能够代替亲情了,也算是生意无处不在吧。

不过,我们住在农村,最好平日里和街坊邻居们搞好关系,遇到别人家有白事儿啥的,主动搭把手,这样靠着平日积攒的人脉,到自家有事儿的时候,必然是不用愁啦。像单门独户的人家更应该如此,毕竟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一点账不套,你说是不是这嘛事儿?

我来为你回答这个回题。

纵观历史,村落的形成,主要有单一家族分居汇聚的单姓村落、亲族户联系起来的几大姓村落和移民杂居的多姓村落等。你所说的单门独户,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移民杂居的独门独户,一种是离村居住的独门独户(我们这里称作是“坐山庄的”)。不管属于那类,一门独户是肯定的。他们办白事儿表象上看起来似乎比较难,其实也不难。可以这么说:一、他们虽是独户,但很注重和村里人拉好关系,有的还注重于寻求大姓人家的保护。二、即使偏居山里,也跟周边村落的交往频繁,平日谁家有事,便主动去帮忙,从不惜力,人缘较好。三、白事儿用的人多,人们闻讯,便会主动前往帮助料理殡葬。就拿我们这一带来说,“红事要请,白事不请自到”,实际上就是随当地风俗。尤其遇到白事情,哪一家不派代表参加,涶沫星子也能淹死人。四、人们大都同情弱者,关键时刻搭把手,就能让人迈过一道坎。共实,帮人也是帮自己。

所以,单门独户办白事儿并不难。不知我的回答满意不满意?

在农村对于办白事确实得非常的重视,有时比喜事还更重视白事,几乎在村里有空闲的时候都会过去帮忙。如果是血缘亲近的门户,即便是自己有重要的事情也不比过去帮忙办白事重要,这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血脉关系和在村里的为人状况,也就是指人缘的情况,如果说没有人帮忙办白事,的确显得非常的可怜。

特别对于村里的白事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来往,而且都会过去去吊孝,有时不在那里吃饭,至少要过去送上一刀草纸,再磕上几个头或者鞠三躬。这也是对于去世的人的一种尊敬,毕竟在农村有死者为大的说法。我的父亲前些天就去世了,村里人也有好多条事,结果全村的人基本上都在晚上去坐一坐,然后咨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比如说烧水或者是劈柴火或者是刷碗等,都是任劳任怨的去干。场面大,但是花销不是太多,至少比国家提倡节约办丧以前省了近3/5。

对于农村里单门独户的白事做法,这需要看个人的人缘的问题。从这一点事情上可以看出一个家庭在村里的所混的地位,或者是在心目当中的关系。但对于家族人口比较少的,一般村里都会互相去帮忙,至少不会让这件事情特别的难为情,帮忙把逝去的人平安地送到墓地里入土为安。当然对于单门独户的人必须到村里挨家挨户的找一些能够帮上忙的人,并且要到人家里给人磕头特意隆重聘请人家才去帮忙。

总之,现在对于农村有红白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会对去世的人进行组织安排一些丧事,只要是丧主家出钱就可以了,对于用的那部分人都有红白理事会去安排。现在我国推行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原则,这对于现在的丧事的花销也不是太多,而且安排也相当体面,统一按照现在的丧事办理的程序进行,既达到了对逝者入土为安的目的,又达到了社会上提倡丧事节俭的号召,同时能够深切地体现出丧主家的悲痛之情。

在农村中,办酒席都会请上本家人帮忙,如果是白事的话,那不需要喊叫本家人就会过去,一般来说农村中的门户都是很大的,每次红白喜事人根本就用不完,但在农村中门户大的不会被人欺负,大家也能够抱团取暖,因此门户越大也就越好。

在农村中单门独户的比较少,就算是外来户,也很快就会抱团取暖。农村中的门户并不全是五代内的血亲,就拿我们本家来说,是由几个家族共同组成的,这几个家族的血缘关系已经淡化了很多,还有一个家族就是题主所说的单门独户,他的哥哥入赘了,没有其他的兄弟叔伯,但之后朝着我们靠拢。

像我们村也有很多的外来户,他们是因婚娶问题进入我们村的,和入赘相似但又不是入赘,这些家族在村子里势单力薄,不过他们也会报团取暖,依附到比较大的家族中,这样一来也就组成了“本家人”。当然外来户通常是不和亲戚组合为本家,不然喜事丧事不知道忙哪一出。在我们村还真的没看过单门独户的,如果真的这样的话,说明人缘不是太好,为人比较冷漠,毕竟农村的门户并不都是以血缘关系结合的,那些人缘好的自然会有大家族带着,如此一来就不需要担心没有人帮忙办理白事的问题。

当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就需要让孝子挨家挨户去请人,在见面时要跪下磕头,这样的话邻里就会过去。在农村中走的就是仪式,不是本家人,丧事是不能随便出现的,都是孝子过去请,一般大家都会答应。当然如今也有专业的送葬人员,可以花钱请上这些人,相信也会有同样的效果。目前国家也在倡导节俭安葬,不需要太多人帮忙,大家怎么看呢?

在农村单门独户办白事,家主都要亲自去别人家里去请,我们村就有的无论白事还是喜事,都要上门找因为他家是独户没有亲属,自己庄里的他都要去找来帮忙,独户就这样办白事的。

在农村单门独户的人家,办白事的确有点困难,但只要你平常时,别人家有白事时,你主动去帮忙,轮到你家有白事,人家也会主动来帮你的。

我们村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家人是从外地搬迁落户的,他的左邻右舍,平日里能说上话的人家,不论白事红事,大事小事,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年数多了,我们也把他当成了本家里的一分子,不再把他看成是外人。

而同样有一户外地搬迁来的人家,刚开始还能帮忙干点活,后来小日子过的红火了,自恃年轻力壮,不需要求人办事,别人家有什么事也不管,叫去也不参与,慢慢的和村里人疏远了,后来家里真摊上了白事,村里人没有一个人去帮忙的,上门去叫,人家也推托有事没有去的,最后只好花大价钱雇人帮忙,惹人耻笑。

没有付出怎么会有回报,邻里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搭一把手的事,累不坏人,为自己为子孙为别人,留下一些好名声,比什么都重要,用热心换真心,换一片真爱。

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

农村一般都户大人多,家族兴旺,人口众多,绝大多数的村庄都是一个姓,是一个祖辈繁衍生息。但也有些农村家族人丁不旺,或家道中道落,而户族人口越来越少,当然还有些是外迁户,农村人俗称“外来户”的人家。当然,家族人口多,办红白喜事自然都要去帮忙料理,显得人多势众热闹;而人口少的人家,或单门独户者,过白事就相对冷清些。那么,在农村单门独户怎么办白事呢?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结合本地农村事实,介绍农村风俗:

第一,农村人相互帮忙是传统习惯。

在农村户族大的人家血脉相近,过白事当然都要去帮忙;而户族人少的人家遇到白事,都主动邀请户族人家多的邻居帮忙,农村人在一个村庄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谁家没有个紧三慢五的事情,大家相互帮忙都成了生活习惯。况且遇到白事,也就意味着永远分别了,只要关系融洽,都会去帮忙料理;即使关系一般,或相互有纠葛的人家,也都因遇到白事而解开了心结而去帮忙。这个传统在农村一直流传,且生生不息。

第二,户族人口少者都会多帮忙。

我们各地都讲究礼尚往来,在农村更是如此。户族人口少者,或单门独户的人家,不管邻居家遇到什么事,都会积极去帮忙,即使邻居家没来请,都会主动去寻问帮忙,这样就形成了“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农村良好风气。用农村人的话说,给别人家帮忙,也就等于帮助自己。这样到时自家遇到白事或其他困难,其他人都会不请自来,这样户族人口少者也就不用发愁了。因此,户族人口少者更要多帮忙,给自己多修条路。

第三,现在农村人的观念发生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越来越富裕,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不管是家族户口多者,还是单门独户的人家,都基本剩下年长者呆在家里。遇到红白喜事,不管是家族人口多者,还是户族人少者,不管用什么、请什么,都要花钱去请人帮忙,这样由过去纯粹的乡里乡亲义务帮忙,发展到花钱请人来料理。因此,现在农村不管是户族大者,还是单门独户者,过白事都一样要花钱去操办各种事情,不在以人多人少而论了。

总之,现在只要我们走到农村各地过白事,像过去那种纯粹式的相互帮忙已经越来越少,而都转化成了物质的交易,或者花钱雇用的形式,因为农村人经济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现在的农村,不存在户族大小,或单门独户过白事无人帮忙的烦恼了。社会的发展,农村人观念的转变,已经让农村一些原有的传统,深深烙印在当下农村人的心里。

我是职业农民【乡村关中】,我们一起关注“三农”动态,解析“三农”热点,剖析“三农”万象,探索“三农”规律,推动“三农”发展。你对此有什么意见,欢迎留言分享。

农村办”白事”都愿意热热闹闹,来的人越多,随份子的人越多,帮忙的人越多。主家觉得有面子,乡亲们眼里也会觉得主人家有地位。相反如果某家过白事冷冷清清,自已心里憋扭,乡亲们也会另眼相看!

如果是村里的大族望族,自己家本身就有百人以上,一般不会显出冷清。如果是独门小户,稍不注意,就显得不热闹。

有一个办法就是挂靠某一大户。如王家前几年落户李村。王家就挂靠在好友家族,好友家族的红白事平时积极参加,主动承担家族内的各种事务。玉家过白事好友家族也都来参加,热热闹闹,一点也不冷清。

再一个办法就是搞好和乡亲们的关系,融入所在村庄的各种圈子。参加人家的红白事宜,注意添加份子钱。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有很多人了解你,熟悉你。把你当朋友。你家不论有什么事,都会有人帮忙。

所谓的单门独户,也就是说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五服以内的家族人员,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和孩子,就没有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只是自己一个人顶门立户,这样的人家,在农村才可以称作是单门独户。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办白事儿,需要一个大家族的人相互帮忙。像这种单门独户的人家,怎么办白事儿呢?当然需要左邻右舍的帮忙,前提条件是人家家里有事情的时候,你也要主动的去帮人家的忙。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情况,朋友的父母一辈子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而且还是领养的。当年找对象的时候,他就跟女朋友说,我父母不是亲生的,将来结婚以后你可以对我不好,但是不能对我父母不好,我的父母对我有养育之恩。就因为这句话,女孩子嫁给了他,做了他的媳妇。

我这个朋友本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可就是因为养父生病瘫痪在床,自己又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他就把工作辞掉,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小商店,这样伺候父亲就方便多了。不曾想第二年,养母也瘫痪在床,一个床上两个病人,吃喝拉撒全靠他这一个养子。

我这个朋友,跟邻里之间的关系处得特别好,不管谁家有大事小情的,他都跑前跑后的帮人家忙。如果别人家有红白喜事,他更是早早的就跑到人家家里去帮忙干活。他开的小商店,更是给邻居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比如说邻居家里有红白喜事都要喝酒,从他这里拿一律按批发价,给了邻居方便和实惠,邻居们也都很感激他。他说远亲不如近邻,眼里不能只有钱。

就这样,他的养父养母去世的时候,虽然说他是单门独户,几乎没有一个家族的人,但是来他家帮忙的人很多。邻居们都说,平常他那么热情的帮助别人,轮到他家有事的时候,大家自然应该全力以赴的帮他。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都知道,这种事情是相互的,不管是亲戚家族还是邻里之间,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去帮助你。无论你是不是单门独户,都应该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我是沧州河间的,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里吃的宴席是怎样的,风俗不同,各地情况也不一样。

现在农村也越来越时尚了,孩子满月,百岁要吃宴席。老人66、73、80要吃宴席。结婚是人生大事,宴席更是必不可少的,这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其实还有很多吃宴席的场合,五花八门。

我们这里生孩子、做寿一般都在饭店举办宴席,每桌在4百到6百不等,条件好的在高档饭店每桌花费上干元,饮料酒水烟自带。

农村结婚是最热闹的了,以前是请村里厨艺好的做宴席,比较麻烦。现在基本上都请流动饭店,计划好了,把需要的食材买回来,交给人家就不管了。这期间主家要请俩个管事的,我们这里俗称"总理",协调主持结婚期间的大小事宜。

我们这里的宴席是先上6~8个凉菜,热莱炒菜随后跟上。鸡、鱼、肘子、大虾、驴肉、螃蟹是必不可少的,炒菜在5个以上,菜的数量要双数不要单数,为的是讨个吉利。

虽然当地政府要求婚事简办,但很难改变人们讲排场和攀比的心理,中国人讲面子,我也一样。

农村的酒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席也随着改变了。

我小时候时,红白喜事都是靠左邻右舍相互帮忙完成的。吃的酒席叫十碗桌,主打菜两碗红肉,两碗白肉。其余六碗可以随意.但这四碗肉是必备的。那时候人穷,吃吧酒席后剩下的饭菜。主家挨门挨户,送给来帮忙的左邻右舍。以使感谢。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都去酒店待店。也不需要左邻右舍帮忙,自家人就可以。十碗桌也退出历史舞台,被流水席代替。

岁月变迁,观念改变。酒席也随时代变化着!

农村的酒席不比城里人办的差,既省钱又实惠,而成里人办酒席,花样不少,浪费钱财,还吃不好,只不过比农村的体面些罢了。

农村酒席的形式:农村谁家办红白喜事时,都会请农村酒席的老板过来,在一块商量置办多少碗、多少盘、几个汤等等,还要协商办桌多少钱,什么时候到位,事主还要给农村酒席的老板说,准备办多少桌,是大包,还是小包。

农村酒席的份量:在农村红白喜事上,烟、酒、菜的份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包桌,有二百六十元、二百八十元、三百元的不等,由于价钱的不同,菜量也是不同的。二百六十元的桌席,八个凉菜,有凉拌黄瓜、凉拌莲菜、凉拌金针菇、瓜盘、凉拌耳丝、凉拌猪干、凉拌肚丝、凉拌肘子等八个凉菜,一个汤,三大件(料子鸡、肘子、红烧鲤鱼),四个炒菜,有炒肉片一个、炒肉丝一个、烧青菜、蜜汁三样,四个扣碗,有扣莲菜、鸡块、瓜豆肉、八宝饭等二十个菜。二百八十元的桌席有八个凉菜有凉拌黄瓜、凉拌莲菜、凉拌金针菇、瓜盘一个、凉拌耳丝、凉拌猪肝、五香牛肉、凉拌肘子等八个凉菜。三大件有红烧肘子、料子鸡、清蒸宛鱼,四个热菜有烧肉丝、蜜汁三样、锅巴三鲜、烧青菜,四个扣碗有扣鸡块、扣排骨、瓜豆肉、八宝饭,红薯丸,汤送两个,一甜一咸。三百元的桌席除了八凉菜、四个炒菜、四个扣碗、三个扣碗是料子鸡、肘子、清蒸卢鱼,甲鱼汤也登场了,汤两个,一甜一咸。

大包桌是指事主啥都不管,事主只管水电、烟酒。

小包桌是指酒席老板只收加工费,其余的都归事主。小包桌事主是要吃暗亏的,一般卖菜、调味品商贩是要坑事主的,因为厨师领着你去买菜的,厨师只去经常去的菜店买因为那里有……我不告诉你!

不管咋说,在农村办红白喜事,在我们中牟县,老百姓还是能接受得起,农村群收入偏低,花上二三百元办一桌酒席,还是基本办得起的,不象在城里,办一桌酒席都上千了。

不知友友们你们那里的农村酒席是什么样,希望您在评论区告诉大家吧!

农村的酒席非常热闹!我家是山东一个农村的,每年腊月办酒席的比较多。因为过年都回来了,容易聚到一起,所以办酒席的就多了起来。

办酒席之前会先做一个大棚,就是做饭的地方。一种菜一次出齐,比如酒席有十桌,一次出锅的菜就有十桌的。这就是大棚里面的菜有好多。

还有忙客,就是传菜生。他们一次端好多菜。忙一天挺累的,给两盒烟,管吃酒席。红烧肉是我们那儿的主打菜,我们叫做大件,也叫硬菜。丸子是自己做的大丸子,提前一天做好,第二天回锅炖,超级香!一般只有结婚的时候做,我们那儿叫红事儿丸子,结婚是红事儿,就叫做红事儿丸子。还有大鱼,都是三斤左右的。大鱼,整鸡,红烧肉,甲鱼汤(老鳖,在事儿上不这么说,在我们这里憋是抠。)这种都是大件,硬菜。农村酒席人特别多,亲戚、邻居、朋友加起来能坐30-50桌左右,特别热闹。一桌8个人左右。一次做不完这么多,还要分波坐席。亲戚坐第一波,朋友第二波,邻居和忙客第三波!

图片上这个酒席是很早时候的了,确实是真的呀,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酒席了,非常非常的回味,看的我口水流了一地呀

咱们农村人过酒席喜欢热闹,出发点是“把客人招待好”,所以农村的酒席场景里面,热闹非凡,大家谈笑风生举杯换盏,很有人情味的感觉。

在我们农村,很多人会放弃把酒席放在酒店,都会觉得那样既不热闹,也把客人招待不周,吃完喝完就走人,虽然少了许多麻烦,但没有达到主人的初衷。所以大家尽量选择在自己家办酒席。

乡里乡亲齐上阵,都来帮忙,摘菜,洗碗,端盘,倒水…从菜色上也是很讲究的,无论是成本还是档次都不输酒店。通常农家过酒席,会找经验丰富的大厨师来操作,酒席的菜色上也会针对农村人的喜好来安排,比如很多的地方特产和特色菜,这是酒店吃不到的。

整个酒席安排和人员调度会有一个负责的知客来协调期间的各种事物,主家也是忙里忙外的招呼客人。场面甚是热闹。

在费用上,虽说乡亲们都是来帮忙的,但是农家的好客是不计成本的,会尽可能的做到最好,比如说冬季吧,就取暖用的烤火煤就是较大的开支,有的家庭提前预备一两吨的烤火煤备用。

现在酒席最起码需要两天的时间,第一天帮忙的就位,开始买菜啊,摘菜洗菜,桌子餐具租赁。晚上有宵夜,会热闹到很晚。

第二天步入正席,那个场面甚是热闹,忙忙碌碌的人们和席间的夸夸其谈,大家流露出的是自然的愉悦,不会有酒店的拘束感。

待客人散去,开始忙碌的收拾餐具桌椅,装车送还。主人家也是累的腰酸背痛了。但是成功圆满的酒席,让他们流露出自信兴奋的笑容!

我生活在农村,这是农村酒席的真实写照,喜欢农村的酒席,喜欢农村的朴实。

农村的酒席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小孩子比较喜欢赶场子,热闹。

其中红白喜事是大事,结婚,出嫁,生娃都是大红喜事。老人了,出殡是白事。这种大事远近亲戚需送信,下帖子。帖子里注明人物事情地点时间。

其中结婚男方最为热闹。在90年代结婚至少早晚办两桌酒席。策划人是主家德高望重的长辈,需提前一天准备好食材和饮品鞭炮等等。提前请左邻右舍相关人员分配到各岗位,各司其职。有打杂的,有专人煮饭,炒菜,在家门口附近支几口大锅,有倒茶的,有记账发烟的。

其中打杂的体力活最多最累,而且酒席不上桌的。一般以青壮年男子为主。一桌一般坐12个人,如果办30桌酒席就需要很多物品。他们提着竹篮挨家挨户借碗筷,村民都会把崭新的成套碗筷借给他。连桌椅板凳都是借的。

一般是正午12点酒席开始,因为此时客人基本来齐了鞭炮一响就开席了。打杂的人拿着饭托,木头做的托盘,可以装八个盘子,所以打杂也需要好几个人才忙的开,就像古代饭店的小二一样辛苦。

那时候农村平时很难吃顿好的,唯有酒席可以大饱口福了。印象中家常菜不上桌,所以一般十二个荤菜为宜。上菜之前需要上糍粑,农家打的糍粑,很多人都没见过。煮熟的糯米是在木桶里或者石舂里搅拌均匀,炒熟的芝麻用石舂慢慢碾碎,那个真香!最后加上红糖猪油炒匀,裹在糯米团外面。这就是农家地道的糍粑。一口咬下去,满口香糯。

酒席有哪些好吃的美食呢?来盘点一下。肥而不腻的粉蒸肉,肉质细腻武昌鱼,胡萝卜炒肉片,凉拌月牙皮蛋,东坡肘子,鱼丸子,木耳炒肉,豆腐红枣鱼块汤,佛手山药,大块肥肉炒大蒜(红绕肉)基本上都是这些菜。酒水一般以白酒为主饮料有麦饭石,可乐。

亲友边吃酒席边唠嗑,尊老爱幼。出于礼貌晚辈主动给长辈敬酒,而且要站起来双手举杯,杯口要略低于被敬人。新娘新郎会挨个桌子给宾客敬酒,酒席基本上就快结束了;一串鞭炮一杯酒,同时司仪主持人会说些感恩的致辞。

现实山村农民新婚操办实景,并炫耀中华民族幸福风范。

农村酒席是什么样的?

农村酒席是有红白喜事了,就把沾亲带故的都叫来吃饭,喝酒,热闹热闹,图的是个喜庆。

在我们这里,每个村庄都有一个祠堂,并配有板凳桌椅,厨房和碗筷,置办酒席的功能一应俱全,几乎就是为村上办酒席量身定做的。

祠堂一般都较大,能坐上20桌以上,客人来了,塑料桌布一铺,碗筷一摆,客人就可以陆陆续续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落座。座位也有讲究的,一般人千万别占坐到“上位”。

“上位”是农村酒席上最特殊的位置,那是家族或亲戚中辈分最大的人专用座位,酒席必须等“上位”落座完毕,才能开席。开席前,还要请村上较有文化的人致祝酒词,大多是一些“感谢宾朋、表示歉意”的套话,完毕后是一阵爆竹声响起来,酒席正式开始。

厨房就在祠堂边上,两口大铁锅,呼哧呼哧的冒着泡,热气腾腾。厨师一般是在当地请的“土厨师”。切菜、洗碗、端盘的都是邻里乡亲,都是手脚麻利,长相较好的村妇居多,为了东家不丢面子,绝不能叫笨手笨脚,篷头秽面的女人来端菜,这也是对客人的尊重。

十多个帮忙的人各司其责,为了服侍20来桌的客人,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而客人只管张开嘴巴吃着好酒好菜,尽情享受一下被人“服侍”的感觉,一个个吃得喜笑颜开,有的人吃着吃着,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没送礼,于是慌慌张张地四处寻找“接礼”的人。

菜品是最豪华的组合,叫“十套全浑”,意思是十个菜必须是浑莱,就是各种动物肉,无非是鸡猪鸭鱼鹅兔,这些农村常见的东西,经厨师的妙手,花样层出不穷,变戏法似的烹制出新意来,总能让人大声叫好!

酒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敬酒,农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为了让客人酒足饭饱尽兴而去,敬酒是必须的。敬酒的都是村上酒量大的人,还有是东家有点酒量的直属亲戚,轮翻上阵,与其说敬,不如说是劝,你来我往,喝得人仰马翻,好不热闹!经过车轮式的反复“进攻”,酒量小的早被拿下,或者逃之夭夭了。

最后就剩下几位“功力”深厚的高手,喝得谁都不认识谁,谁也不服谁,大有“同归于尽”的味道……

又是一阵爆竹声后,酒席好不容易吃完,祠堂里己是杯盘狼藉,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酒味,似乎划一根火柴就能燃起来。客人相互告别各自回家,准备明天赶赴下一场酒席。

又是年关将至,在寒冬腊月里,吃酒成了农村人最重要的事情,别的都可以不管,而吃酒送礼却是重中之重,礼重礼轻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份感情。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再加上地方风俗习惯。农村酒席是,各具特色,全是美味佳肴。有一个共同特点,实惠便宜。

我们张掖农村酒席,也非常的不错。我老家在祁连山脚下的村庄,那里人纯朴,憨厚。谁家摆席的,提前2天乡亲们,帮忙,宰猪,杀羊,烫鸡……桌上的肉大都是自已养的。

酒席名字有,七花楼的碟子,八花碗。四菜一汤,七个碟子,八个碗。海参鱿鱼鸡肘席。因主人家,经济条件而定,现在条件好了。大都摆海参鱿鱼鸡肘席,作法如下。

先是每位客人一碗清汤羊肉泡烧壳,吃了收碗。上八个凉菜,即四荤,四素,中间放一个大拼盘。随后上12或14个菜其中包括,鸡,鱼,海参,鱿鱼,上到第六个菜或第七个时,有一个汤,菜上完又一个汤。

稍停一会还有八个碗要上,请各位贵宾不要离席,八个碗有,牛肉,手抓羊肉,西北大菜等。上四个碗一个炒菜,共两个炒菜。最有一个汤,每人喝几口,表示离席。

整桌席吃完约一个半小时,成本在700到900之间。要是在城市得1200到1500之间。

过去农村的红白喜事都需要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大多都是在自己家里承办,如果邻里之间不帮忙的话,像这种大事就没有办法顺利的成功。过去农村人也是比较多,也很重视这些宴席,只要是有功夫的话,大多都会过去帮忙。但是现在不同了,农村里的人变得越来越少。特别是红白喜事,在年底的日子比较多,五一国庆节假日,农村办的也比较少。大多都会去酒店,所以也不需要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的帮忙。

年轻人都想的比较开,特别是结婚能够在酒店承包,而且还很热闹,不需要自己购买材料,也不操心做饭的事情。农村办的还是比较热闹,如果去农村的话,所有的亲戚都会聚在一起,这样帮忙也很热闹,整个婚礼现场也会是值得大家回忆的事情。过去农村的饭店比较少,一般大小事情酒店就没有这种能力。现在不同,大多乡镇也会出现饭店,承办酒席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气氛就减少了很多。

大多数的人在饭店吃完饭之后抹嘴就走,不像过去吃完饭可能还会帮忙打扫刷碗。两者相比去酒店肯定要轻松很多,去饭店不需要大灶台,办酒只是为了收份子钱,基本上不想再操别的心。有些人还需要去外面赚钱,有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回到乡下去办酒席。特别是大户人家,还觉得在家办比较累,现在的人基本上就是越来越懒了。

对于农村的人来说,办白事还是在农村比较热闹,而且这样的场合也只能在老家办。不过也可以找棚上的人,因为棚上的人可以一条龙服务。做饭,刷盘子,刷碗,也不需要亲戚朋友邻居之间帮忙。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坐下来一起聊聊天,不需要对方付出力气的事情。大棚做出来的饭菜也比较好吃,比饭店会更加有档次。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农村红白喜事酒席棚(我们农村的酒席一般都是怎样的)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