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高下五千年中国各朝代军戎服饰演变

求职攻略 admin 浏览 评论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年夜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击溃了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是青铜台铸发达期间,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
西周初年开始实施“国人”当兵的制度。
《周礼.春官.司服》详细记载了周天子、诸侯的各种冕服,个中的韦弁服是为“兵事之服”。
西周军队中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便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出征所穿韦弁服,便是专用戎服。
帅与兵的戎服差异只在与兵的裳要比帅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简陋些,衣料粗些。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年夜公元前221 年)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由于王位继续的斗争而引起了诸侯的叛变,他们联合犬戎攻入镐京(今西安),杀了幽王,灭了西周。
继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期间。
这是一个诸侯争霸、群雄盘据的长期战乱年代,也是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全面过度的期间,在这个期间军事装备的制造技能进步很快。
甲胄制造业已采取了类似本日的流水作业生产方法,且具有相称规模。
春秋战国除大量利用皮甲胄外,也利用青铜铠甲。
战国后期,涌现了铁制铠甲。
春秋战国期间的戎服开始采取深衣。
深衣是一种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衣服。
黄河流域的不少诸侯国已经开始创建骑兵,骑兵的涌现一定要改变服装,于是紧身窄袖、长裤皮靴的胡服便成为了戎服。
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蟑螂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其余,铁甲涌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大略的兽面壮胸甲。
战国期间的铁甲常日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由穿组联缀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年夜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强国。
秦代的军戎衣饰是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
这要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创造。
秦代的戎服,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裤,士卒腿上裹有行缠,足穿靴或履。
兵的首饰有四类。
一类为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一种为军吏的。
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
第三类为帽。
第四类是发髻。
靴履也有四种,根据形象定名为高统靴、方口翘头履、方口齐头履、方口尖头履。
靴和履都用带缚于脚背和足踝。
戎服一样平常都束腰。
腰带用皮革做成。
带用带勾系接。
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
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胸部以下,背部中心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
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
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
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扮服装,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
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
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
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样平常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汉代(公元前206年年夜公元220年)

汉代以王莽新政为界分前、后两个期间。
前汉(又称西汉)的军戎衣饰基本上沿袭秦制。
铁兵器经由战国后期和秦代的发展,到西汉时已占紧张地位。
西汉铠甲全都是锻铁制成。
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有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禅衣,下穿裤。
禅衣为深衣,又称沙毂禅衣(即有绉纹的单衣)。
汉代军人的冠饰基本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
东汉期间,武吏还有在平巾帻外加沙冠的习气。
汉代戎服外一样平常束两条腰带,一条为皮制,一条为绢制。
武士紧张穿靴履,以履为主,有圆头平底、月牙形头等样式。
汉代是我国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期间。
春秋往后,军队规模日益扩大,军、兵种和计策战术也不断繁芜,于是涌现了一些专门的军事家,形成了实际上的专职武官。
差异官兵身份的不仅是衣饰,还有军服上的徽识。
军服上标出徽识在先秦时期已有制度。
汉代的徽识,紧张有章、幡和负羽三种。
章的级别较低,紧张为士卒所佩带,章上一样平常要注明佩带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属部队,以便作战捐躯后识别。
幡为武官所佩带,为右肩上斜披着帛做成的类似披肩的饰物。
负羽则军官和士卒都可利用。
骑兵在汉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紧张归功于马鞍、马镫的发明。

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西汉期间,铁制铠甲开始遍及,并逐渐曾为军中紧张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
禅衣为深衣制。
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赤色。

魏晋期间(公元220年年夜公元420年)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斗争,引发了残酷的大混战。
经由长期吞并,司马氏在灭吴后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晋惠帝时又bao发了“八王之luan ”,涌现了东晋十六国的局势。
这一期间频繁的战役,虽然匆匆使计策战术得到发展,但给社会经济生产造成的毁坏却极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装备方面与汉代比较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魏晋期间的戎服紧张是战袍和裤褶服。
袍长及膝下,宽袖。
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样平常都是交直领,但也有盘圆领。
裤则为大口裤。
东晋与西晋比较较裤脚更大,很像本日的女裙裤。
冠饰紧张有武冠、鹖冠、却敌冠、樊哙冠、帻、幅布和帢等。
军人一样平常都穿圆头靴,靴尖不起翘。
铠甲和戎服外均束带。
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形状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
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
右侧为魏晋期间的戎服,紧张是袍和裤褶服。
袍长及膝下,宽袖。
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样平常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南北朝(公元420年年夜公元58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年夜公元589年)这个期间的武器装备生产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铠甲方面,不但种类多样,而且质量和制造技能也很高,个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当铠,“两当,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保护头部的有兜鍪、胄、盔等。
南北朝期间,很多帝王都是胡人、羯人,其军队也以胡人为主,他们的衣饰文化被带进了中原地区,因此南北朝期间的戎服很具特色,不仅样式多,领悟了多民族的衣饰,而且因武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官兵在衣饰上有了更明显的差异。
裲裆衫是当时最突出的,武官在裲裆衫外披上与两当甲形制完备相同的布制或革制两当,作为武官的公事制服,一贯利用到唐代。
短袖襦也是这一期间紧张利用的戎服,小袖口,前开襟,大翻领,单、棉都有。
戎服裤基本沿袭东晋样式,一样平常是大口裤,裤脚在膝下用带扎住。
冠饰以平巾帻、帽为普遍。
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
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
由于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
在沙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刺目耀眼的“明光”,故名。
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根本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繁芜的还有数重护肩。
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其余,一解释光铠的护心镜系用汉代的“日光镜”(铭曰“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此说不可信。

隋代(公元581年年夜公元618年)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代之后又一个短命的,但是统一的封建王朝。
由于建国韶光短,在没有完成各种政治经济变色之前就已被推fan,因此很多方面还基本沿袭着南北朝的旧制,军戎衣饰也是如此。
隋代利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
两裆垲的构造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革。
一样平常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体例,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
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
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期间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
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本图为隋代武士复原图。
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唐代(公元618年年夜公元907年)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壮盛期间,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都对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期间,因此唐代武官的衣饰比过去历代更为完备,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
武官的专门戎服为缺胯衫,绣有各种纹饰。
士兵的戎服用两种,一种是盘领窄袍,另一种便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绣纹饰,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头,晚唐时幞头已变成无须系裹,随时可戴的帽子。
唐代武士还时兴在幞头外包一块赤色或白色的罗帕。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
贞不雅观往后,进行了一系列衣饰制度的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衣饰。
高宗、则天两朝,国力壮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分开了利用的功能,演化成为都雅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衣饰。
“安史之乱” 后,重有规复到金戈铁马时期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殊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
个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因此铠甲甲片的模样形状来命名的。
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因此制造材料命名。
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利用最普遍。
唐代也涌现过一些新的戎服,短后衣便是个中之一。
唐后期涌现了一种“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圆型围于腰间,其浸染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破坏。
唐代武将好穿长勒短勒乌皮靴,靴头尖而起翘。
但着朝服、常服时也穿鞋头有云头装饰的履或麻鞋。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年夜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从建立后起前后约50年,政权更迭,朝令夕改,因此在衣饰等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体例,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
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
其余五代连续利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宋代(公元960年年夜公元1279年)

宋代(公元960年年夜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起制订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方法。
这些方法被奉为宋室治军的家法而代代相传,一开始颇有成效,但经由后来几位庸帝的滥意发挥,使宋军涌现了冗兵、积弱和对外战役每战必败的严重局势。
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终于被迫亡命。
南渡之后,南朝小朝廷一贯处于孱弱状态,根本无心顾及武备生产,铠甲制造处于掉队结束状态。
造成铠甲结束的另一缘故原由,是炸药的发明。
南宋时炸药的杀伤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铠甲在战役中的防御浸染越来越小,只管往后还利用了数百年,但它已不象以前那样受到重视了。
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根本上经由改变形成的。
宋朝的军队有禁军和厢军两大部分,禁军是皇家正规军,厢军是地方州县军,这两种军队的戎服具有一定的差别。
禁军九品以上的将校军官,常日有三种衣饰:朝服、公服和时服。
朝服和公服的用场与唐代相同,时服是天子每年按时令不同,赏赐给近侍和文武官员的季候衣饰。
宋代军队的普通士兵作战时只有衣甲,头上戴的是皮莅子。

辽(公元907至1125年)

辽是由契丹贵族耶律氏建立的,与北宋长期对峙,后为金所灭。
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已利用了铁甲,辽朝的戎服分为两类,一类为契丹服,一类为汉服。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利用铠甲,紧张采取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
铠甲的上部构造与宋代完备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
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悬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
辽代除用铁甲外也利用皮甲。
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样平常男子衣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
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金(公元1115至1234年)

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
1115年灭辽后又乘胜南下,于1126年攻入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迫使宋室南渡,往后便与南宋对峙了百年旁边,终于被成吉思汗所灭。
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
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表面。

西夏(公元1032至1227年)

西夏是由党项羌贵族拓跛氏建立的多民族王国。
北宋初因与宋发生抵牾转而臣事辽。
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
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备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解释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掉队一些。
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

元代(公元1279至1368年)

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国,被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
在1218年至1258年的四十年间,数次率军远征,先灭西辽、花刺子摸、金等国,攻陷巴格达和达(大)马士革等城,使蒙古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汗国。
从1236年起,蒙古开始对南宋发起进攻。
这期间,忽必烈于1271年即帝位,改国号为元,于 1279年灭了南宋,嗣后又出兵日本、安南、缅甸、占城和爪哇,兵锋遍及东南亚。
元朝之以是能东征西讨,依赖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蒙古主力军全部是骑兵,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而且还配有火器,尤为突出的是甲胄。
甲身全部用网甲制成,外表用铜铁丝缀满甲片,内层用牛皮为衬,制作十分风雅。
元代的戎服在建国之初无论将帅士兵,只有本民族的衣饰——质孙服。
蒙古式戎服的冠是帽和笠。
蒙古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争取汉族上层人士、特殊是知识分子的支持,在各方面都遵行汉法。
定都北京后,朝廷制订百官的礼服、公服,大都采取汉制。
公服与宋代相同,武士的戎服是唐宋形成的模样形状。
平时一样平常都穿靴。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
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风雅。
其余还有皮甲、布面甲等。
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衣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
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备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
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公元1368年年夜公元1644年)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使元朝的统治走向了崩溃。
明朝建立之初就重视发展军工生产,提高火器和铠甲制造的水平,不断加强国防力量。
明代的甲胄绝大多数是用钢铁制造的,技能十分前辈,种类繁多。
明代的武官制度是历史上最完备的,而军戎衣饰的等级差别也最明显。
武官九品以上有四种官服:朝服、公服、常服和赐服。
除常服利用较普遍外,别的三种都属于宫廷衣饰,不属戎服范围。
穿常服时要戴乌纱帽,常服和赐服虽也不属于戎服范围,但常服作为武官的品级制度常常要穿着。
明代军人在穿戎服时,即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
帽为红笠军帽。
冠有忠静冠、小冠等。
明代军士衣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 ”,颜色所为红,以是又称“红胖袄”。
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
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
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 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
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的下级军人一样平常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

清代(公元1644年年夜公元1911年)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我国末了一个封建王朝。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11世纪时曾建立金朝,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两年后公开反明,开始了与明朝的战役。
1644年李自成农人qi 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清军在吴三桂的合营下入关组成了农人叛逆师,并消灭了南明政权和抗清力量,统一全国,建立了清皇朝。
在康熙统治期间的中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由于长期与明朝进行战役,清军不但学会了利用火器,而且节制了从欧洲引进的枪、炮等近代兵器,特殊是兵器的生产,无论是技能性能,还是数量品种,都达到了历史高峰。
火器的日益发达使铠甲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清代的铠甲在前期还用于作战,中期往后纯粹成了摆设,只有在阅兵仪式上有时还利用,作战时只穿戎服或绵甲,根本不穿铠甲。
盔在清代重新改称胄,胄分官胄、随侍胄、兵胄几种。
清代中后期铠甲废弃不用后,戎服成了军队的唯一衣饰。
戎服都是满族衣裳。
清代的武官有朝服、蟒服、补服、行袍等几种衣饰。
补服如明代的常服,以胸背上的补子区分文武官的品级。
行袍为武官的戎服,其形制与蟒服相同。
官服的冠饰与袍服一样,文武相同。
士兵的戎服要大略的多,上身穿对襟无领上袖短袍,下身穿中长宽口裤,上衣表面一样平常还要罩一件马褂。
士兵的冠饰有暖帽、凉帽、头巾和毡帽等几种。
清军的军官一样平常穿靴,士兵穿双梁鞋或快意头鞋。
清代的腰带有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等几种。
清代中后期,由于久无战 事,天下太平,统治集团上层日益骄奢yin逸起来,再加上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的feng建意识作崇,居然坚持“骑术乃满洲之根本”的屈曲政策,放弃对当代科学技能和兵器的研制,使国防力量迅速衰弱。
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清帝国的大门时,满清军队险些无还手之力。
中国成了西方的半殖民地,几千年来的文化和科学上风损失殆尽。
在这种情形下,满清tong治集团中涌现的“洋务派”,倡导按照西方军队的样式编练新军,这些新军的建制和演习、武器和装备、兵种和军服都参照欧洲各国。
新军军服虽然仍旧参杂很多旧色戎服,但无疑是中国近代军服的开始。
旧式戎服从历史舞台上完备消逝,则是在满清皇朝被推翻往后。
清代一样平常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
盔帽前后旁边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
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
铠甲分甲衣和围裳。
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
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
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高下五千年中国各朝代军戎服饰演变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