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特写 正在淡去却未走远的成都老茶馆

技术文章 admin 浏览 评论

图 | 界面四川 邓江 杨琳

成都人爱喝茶全国皆知,当茶成为成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遣后,成都的茶馆也随之发达发展起来。

据理解,中国最早的茶馆就起源于四川,清末成都街巷有500多条,而茶馆就有400多家。
傅崇矩的巨著《成都通览》记载说,清末成都茶馆有454家,产茶区则有彭县、什邡、灌县、汶川等60厅州县,而茶的品种则有红白茶、茶砖、喷鼻香片、苦丁茶、苦田茶、毛茶及老鸦茶等数十种。
到了30年代,成都共有茶馆近600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

旧时开满成都大街小巷茶铺茶馆,标配是竹子做的大圈椅、小方桌、老虎灶、紫铜壶、还有清一色的盖碗茶。
在茶馆不仅仅可以喝茶,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比如小商小贩挑着担子卖东西,擦皮鞋补鞋的,掏耳朵的,推拿的,算命的等等。
大一点的茶馆还有曲艺演出,或川剧清音、或评书扬琴金钱板。
同时,茶馆也是一个大型公共空间,三教九流汇聚于此,互换各种信息。
老舍曾说过:“茶馆便是一个小社会,这里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天地玄黄,共存俱在。
”来此的人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却有雅俗共赏之意。

1950年代开始的公私合营后,成都的茶馆数量明显减少,但成都人泡茶馆的习气并没有多少改变。

黄裳,作家。
喜好在成都坐茶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都光顾过,如公民公园里临河的茶座,春熙路的茶楼,在旧花园根本上改造的三桂茶园等都去过。
他说,1950年代的成都茶馆有很多优点,“只要在这样的茶馆里一坐,是就会自然而然地习气成都的风格和生活基调”。
那个时候的茶馆里,都还有民间艺人唱各种小调,打着木板,讲着故事。
还有卖喷鼻香烟的妇女,拿着四五尺长的竹烟管,可以出租给茶客,由于烟管太长,自己无法点火,以是还得替租用者点火。
也有不少卖瓜子、卖花生者,他们穿行于茶座之间。
修鞋匠也在那里谋生活,出租连环图画的摊子买卖也不错,“这里是那么热闹,那么拥挤,那么喧华,可是没有一个人不是悠然的”(黄裳:《闲》,见曾智中、尤德彦编:《文化人视野中的老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323页)。
可见,只管经由了改朝换代,但茶馆传统的生活办法仍旧还在连续。

张先德对1949年后的成都茶馆和茶馆生活,有更详细生动的描写。
虽然茶馆经历了许多变革,但其“格局基本上沿袭了民国期间,但数量略有减少,气氛也有变异”。
据张的不雅观察,1950年代的茶馆还是同过去一样,大量坐落在街边、河边、桥头,还有相称部分在公园内,少数在市中央者支配较高雅。
但最能代表成都茶馆者,还是那些大众化的街头茶馆,以是当时成都人爱说:“到口子上去谈(啖)三花!
”张先德无不夸年夜地说,“如果要评比成都人最常常利用、最能代表成都人的一句话,恐怕这句话当之无愧”。
三级茉莉花茶因其价钱适中,味道过得去,是成都茶馆里最为盛行者,以至“谈(啖)三花”成为茶馆喝茶的代名词。
茶博士们仍旧继续了先辈的敬业精神,他们多为青壮男子,技能高、做事好、头脑活、反应快,加之又善社交,眼不雅观六路、耳听八方、见机行事。
(张先德:《成都——近五十年代私人影象》,第54、57页。

邓穆卿师长西席,成都老报人。
在《成都旧闻》中,收录了《成都茶馆》一文,堪称是一幅春熙路“茶馆指南”。
文中提到旧时成都茶馆的招牌都很讲究,不像现在有些茶馆扯块蓝布作旌旗,在旌旗上贴上一个白色大“茶”字就算事。
在春熙路地段,就提到了十几家茶馆,比如北段的“颐和园”、“漱泉茶楼”、“三益公”,孙中山铜像背后的“春熙大茶楼”及对面的“来鹤楼”,南段的“饮涛”和“益智”,以及紧邻的东大街的“华华茶厅”与“留芳”,总府街的“正娱花园”和“濯江”等。
如今这些茶楼都已经消逝,只剩这段历史让人追忆。

1980年代是成都茶馆的规复期,大批传统老茶馆重新开门迎客,很快成都的茶馆数量就规复到600余家,这时的成都茶馆仍旧延续了早期茶馆确当街铺、巷中寺、河边棚、树间地的老传统。
那时,茶馆中基本清一色的都是泡三花茶。
到了90年代中期,成都涌现了当代的商务型茶馆,不过,在此后的两三年韶光,麻将开始席卷险些所有成都茶馆。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造,成都闹市区的茶馆大都已改建翻新或者歇业。
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老茶馆,正在逐步淡去,装修精细豪华喝功夫茶的高档场所倒越来越多。
虽然喝茶环境得到了改进,但老成都人喝茶的传统和茶馆文化,也随着淡薄了。

成都现在还有两家老茶馆全国有名,可以称得上“网红”了,一是公民公园里的鹤鸣茶社,一是双流彭镇的不雅观音阁老茶馆。

鹤鸣茶社是成都最老的传统茶馆之一,迄今已近百岁。
鹤鸣茶社是一位姓龚的大邑人建于1920代初,以前是两层中式古典建筑,也是民国期间少城公园内六大茶馆——鹤鸣、枕流、绿荫阁、永聚、射德会及文化茶园——之首,名气非常大。
作为2012年景都首批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具之一,鹤鸣茶社的川西风格建筑每一处都让人感想熏染着传统老成都的味道。
不过对成都来说,鹤鸣茶社对茶文化的保存与延续,乃至可以说,正由于其茶文化含义,鹤鸣茶社才更具魅力。

鹤鸣茶社内有一对黑漆柱子,上面刻有这么一对烫金对联:“四大皆空坐少焉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此话何解?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茶客之意当然也不在茶,来鹤鸣茶社,很多人不仅仅是奔着那一茶一水,闲聊谈心、你来我往才是个中精髓。

坐落在双流西北3公里处的彭镇不雅观音阁茶馆,已经被没有多少人还在意不雅观音阁三个字。
彭镇老茶馆,已经足够解释他的身份。
与鹤鸣比较,彭镇老茶馆的年事轻微年轻了些。
但这不妨碍它从内到外都弥漫着一股市井生活气。

说老,他是真的老,又红又专的标语,毛主席的画像,残破的墙垣,坑洼的泥地,都在向大家诉说他近百年的历史。
而与之相对的,本地人饮茶只需1元,慕名而来的茶客也不过10元的茶资,让这里成为了拍照爱好者们的聚拢地。
这是全体成都最像老茶馆的茶馆。
凌晨4点开烧的老虎灶,漆黑的白铁壶,成堆的蜂窝煤,踩得坑坑洼洼的千脚泥,操着乡音的老大爷,在一方天地里其乐融融。
这是成都村落庄茶馆最原始的样子容貌。

不雅观音阁的茶客多为老人。
每天都来的老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如果哪寰宇位溘然空了,大家也会心不安。
对老人的儿女来说,老人在茶馆里是最放心的。
由于每当有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时,茶友都会及时给他们的儿女打电话。
而有老人过世时,老人的孩子都会来茶馆里和老板打声呼唤,说:“来日诰日我父亲从茶馆门口经由”。
每到这时,茶馆老板就会抬出去一张桌子,放一杯好茶,点上一支好烟,送老茶客末了一程。

如今在朋友圈和网上,人们也开始猖獗打卡上面说到的这两家老茶馆。
的确,他们真的是经历了时期变迁仍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容貌。
人们猖獗打卡的缘故原由在于现在像这样的茶馆真的不多了。
我很不愿意用“消逝”二字,但事实便是如此,开在街头巷尾传统的茶铺茶馆已经越来越少了。

成都的茶馆文化,与巴黎的咖啡馆文化、日本的居酒屋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清闲散座于此,聊风月、谈人生、说世事……这座城市的秘闻都融入了这方寸之间,老茶馆承载了全体城市的生活情趣以及文化精髓。

一个城市的辉煌和生命绝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
老街、老巷、老茶馆和统统老事物,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如果某一天,我们失落去这些承前启后的灵魂,纵然有再多的高楼大厦、霓虹彩灯,我们也不再有骄傲的成本。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特写 正在淡去却未走远的成都老茶馆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