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这是贵州德江屯子尾月流传的童谣,现在还影象犹新,每当春节将至,心里默默念唱,怀念那段童真的屯子生活。
以前的德江老街,每年春节游龙炸龙
中国年味独具特色,表示着一种传统文化。年味是不相识之人,见面时问候的一种亲情。年味是大街小巷挂满着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一种气氛。年味是父母忙前忙后,所做年夜大饭中的一顿盛宴。年味是各家各户都贴上喜联,欢迎新春庆贺的一个开始。年味是人们逛庙会,看到玩耍龙灯的一种享受。年味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奉敬的一杯美酒。年味是屋外烟花闪耀,飘入鼻内的一股清香。年味是一家老小团圆,洋溢着喜乐愉快的一种温暖。
贵州大方漆器、玉屏萧笛和仁怀茅台酒,被人们合称为“贵州三宝”。并且贵州德江也有“三宝”之称,即为“酥食”、“麻饼”和“米花”,却被人们称为“年味三宝”。贵州德江各族公民群众,每当人们将“年味三宝”的“酥食”、“麻饼”和“米花”,统统都准备完好之时,过年就向大家走来了。
酥食
酥食印斗,现在已经不多了
蒸酥食
酥食酥食是一种具有德江土家特色的年糕,是由土家人用传统工艺制作,精心选用当地优质大米,加本地纯蜂糖精制而成的一种传统食品。
酥食制作必须用特制的酥食印模,印模一样平常长四十厘米,两面雕刻模型。模型图案有花、草、鱼、鸟、猴子、蝴蝶、罗汉等,不但图案的种类繁多,而且还有“福”、“禄”、“寿”、“喜”等祝愿的字样。
制作酥食须要精选优质的糯米和粳米,将米炒熟往后,磨成粉末,加以蜂蜜,再用印模拓印。然后将拓印好的食品,放在铁锅内,用中火蒸五六分钟,即可食用,这样酥食就制成了。
德江土家酥食有别于其他食品,不但酥食成品的形状,有花、鸟、鱼、虫等,各种图案维妙维肖,而且酥食的味道喷鼻香甜适口,是一种客商非常喜好的特色小食品。只要从酥食维妙维肖的各种图案来看,就会让人爱不释手。一旦将酥食放入口中,就会觉得到美味无穷了。
德江酥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既是由中国古代“酥”类食品发展而来,又是一种有甜馅适口的土祖传统美食。例如在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描述,有杨修戏弄曹操“一合酥”的“一人一口酥”之事。这里所谓“酥”食,则是如今“酥饼”类食品。
德江酥食含有核桃仁、花生米、土蜂糖等多种佐料,不但皮薄个大,而且分量充足。德江人在长久以来,酥食不但是一种用在婚庆节日、招待来宾和赠送亲友的美好食品,而且也是一种德江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作,并且还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佳品。
德江土家人称为麻饼
麻饼麻饼是一种汉族传统食品,据传早在北宋期间,安徽合肥就有一种形似铜钱大小的实心饼叫“金钱饼”。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安徽合肥人张德胜,被朱元璋任为先锋,为了筹办干粮,张德胜到合肥,特制一种大金钱饼叫“麻饼”。因用此“麻饼”赏赐三军得胜,故被朱元璋称为“得胜饼”。又因朱元璋追封张德胜为蔡国公,故众人又称为“蔡国公饼”。
贵州德江喷鼻香脆酥甜的土家族麻饼,具有皮薄心多、馨喷鼻香味素等特点,在配估中有花生、芝麻、核桃等多种佐料。麻饼具有适口、纯甜、酥喷鼻香的独特风味,是德江土家族低廉甜头的一种传统食品。
德江人每当过年快要来临时,家家户户就开始在家中摆设长案,架起柴锅,煎熬麻糖,热炒米子,炒晒芝麻,剥壳花生,敲开核桃,准备麻饼制作,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了。
麻饼制作是人们在长案上,用木条摆设一块长宽各七十厘米,高五厘米的木框。统统准备就绪后,做麻饼的人们,就将备好的核桃、花生、麻糖、米子和芝麻,领悟在一起搅拌。至于搅拌到何种程度,搅拌多少韶光,便是磨练人们的技能了。只有这个环节节制好了,做好的麻饼,才喷鼻香酥适口,韧性十足。当搅拌好了之后,将稠浊物舀入长案已准备好的木条框里。然后用木块和擀面杖将稠浊物压实,等待冷却往后,切成块状长条,再将长条切成薄片,麻饼就这样做成了。
德江麻饼不但种类繁多,有核桃麻饼、花生麻饼、元喷鼻香米麻饼、芝麻麻饼等,而且形状也多种多样,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无论麻饼放置多永劫光,都依旧适口、脆喷鼻香、酥甜,可见麻饼制作非同一般了。
德江人每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麻饼来食用或接待客人。不但麻饼可作为人们农忙时节的加饭餐,而且是姑娘出嫁或儿子结婚时的常用食品。并且在土家族婚嫁中,麻饼则被视为喜饼,寄寓着新人吉祥之意。
德江风味适口的麻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麻饼不但为德江各族公民群众所喜好,而且反响着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土家食品文化。
土家油炸米花 美味
米花米花由大米作质料制成,白色底层若碎玉铺就,赤色面层如玛瑙嵌成,若是远远看上去,仿佛是艳丽的花朵,故被人们称为“米花”。
德江米花是用糯米饭制成,米花制作非常讲究,都选用“白杨糯”或“竹丫糯”两种糯米。这两种糯米不但糯性好,而且颜色白,是制作米花的上等极品原材料。
米花在制作时将糯米淘洗数次,再放置净水中浸泡发胀后,均匀分成两半,个中一半拌上食品佐料,一半置于中间用隔板隔开的锅里蒸熟。然后取出来摊在一个碗口大小的篾筛内,使其粘合平整均匀。每朵米花约为一厘米厚,由赤色和白色相组合,上层为红米饭。末了将做好的米花,摆在篾垫或木板上,放在烤架上或阳光下烘烤干,这样米花就制作成功了。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早在中国西汉期间,德江民间就有逢年过节,制作米花的风尚。由于米花犹如满月形状,又因“花”与“发”谐音,意为万事圆满,茂盛发达,以是年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制作米花,喜迎新春景春色降。德江米花意味着团圆、吉祥、幸福,因此逢年过节、洞房花烛、孩子满月等喜事,都要制作米花来供人食用。
德江任何一个地方,土家族人都有吃米花的习气。每当逢年过节或各种喜事,人们都会用独具特色的米花来待客,米花成了一道特色食品。
德江人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其他喜庆日子,得要粘“天”和“地”两朵米花。人们在过年时,大年三十夜过年前,就将这两朵米花供在喷鼻香火上,表示对自家祖宗的敬意之情。只有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能把这两朵米花拿下来吃,寄寓着一家人团圆美满之意。
如是德江人在结婚之时,则要特殊制作两套米花,上面用赤色镶嵌着“天作之合”四个字。当新郎官家迎亲之时,就要供一套“天作之合”于自家喷鼻香火上,表示迎请祖宗等满堂神圣到家中,保佑百口幸福安然。另一套“天作之合”,由新郎官家拿到新娘子家,在摆礼品的时候,一并摆出来供在喷鼻香火上,表示迎请新娘子的祖宗,保佑新娘子早生贵子。
如今则有“油茶泡米花具有土家风味,肉末煮黄花更是山村落特产”之说,德江有风尚歌对传统美食“米花”说唱道:
我今启言说一声,主人米花待我们。
不提米花犹自可,提起米花有重生。
正月打春雨水节,仲春惊蛰并春分。
三月清明泡谷种,泡起谷种把芽生。
芽子发得白如云,掏沟堵水打秧田。
秧子下田又怕坏,三天两头把水晒。
在等秧子一月满,才把邻居人工喊。
栽了秧来怕天涝,早晚才把水渠掌。
薅了头道薅二道,就等立秋要出凋。
处暑到来一月黄,只见主人昼夜忙。
准备晒席与箩兜,不知嫡打哪丘?
打回家来主人忙,白日晒来夜晚扬。
先把干谷装上仓,再把糯谷送碾房。
碾子碾来风播扬,先装白米后装糠。
温水泡来上阵蒸,红绿颜色比例分。
灶边安张四方桌,放上两个篾圈圈。
一碗米饭倒圈内,拨散米饭团圆身。
大人细娃齐动手,团拢才把花色添。
太极图来满天星,全都出在帮手们。
三铲木炭两铲火,一夜炕干装袋中。
二两盐巴三斤油,煎出米花落口酥。
老人吃了眼睛亮,孩子吃得哈哈笑。
满盘神灵吃好了,保佑主家得安康。
(本文作者 牟波)
过年咯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贵州德江农村过年三大年夜美食看得直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