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何朴直人因何来到窈窕淑女正人好逑

婚庆设计 admin 浏览 评论

莫高窟第321窟南壁 爱与调伏 初唐

婚礼的演化

听说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到了夏商,又涌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时,周公制“六礼”形成一套完全的婚姻礼仪。
春秋战国期间,“六礼”进一步得到推广,后虽有变革,但主体部分,始终为后世婚礼的原本,周公也被后世戏称为“床神”。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薄暮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原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奇妙的时候,让婚礼仪式带上了神奇色彩,也让夫妻两个对婚礼产生敬畏感,重视婚姻。
可惜的是,现在婚礼完备没有这种觉得,虽然嘴上说婚姻主要,但是从双方对待结婚与离婚的态度上来看,显然当代人把婚礼当成儿戏,这是对自己、孩子、家人以及家族人的不卖力,必须加以改正。

莫高窟第9窟 晚唐 婚礼奠雁图

古代婚礼的习俗

中国古代的传统结婚礼仪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部分,通称“六礼”。
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古代婚礼形成了一整套制度。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叨教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关照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娶亲,旧时选择吉日一样平常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由于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每一部分的每一项程序都透露着祝福、吉祥,杜绝涌现不吉利的细节。
个中有很多的有趣的细节,值得我们玩味。

提亲即纳彩。
古人经媒人撮合,双方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事、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
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口角等“非常”情形,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
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谓鸡狗(鸡犬反面)、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等,待认为全面后始议亲。
在当代也有互换“庚帖”的做法,俗称测八字,也熟年龄上的禁忌,如女大三抱金砖等说法,同时比较忌讳女孩与男孩年事差距较大等。
但是当前屯子男女数量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些禁忌逐渐冲破。

弥勒经变中的婚嫁图-榆林窟第25窟-中唐

送彩礼

敦煌文献中集中反响唐代敦煌婚俗的《张敖书仪》将敦煌地区的婚礼过程归纳为通婚、成礼两大阶段,个中又以纳征和亲迎为主。
纳征即男女双方正式确认婚事成立,男方正式向女方家送上大雁、羊、酒等6种彩礼,在《唐前期书仪》里,“六礼”被阐明为“雁第一、羊第二、酒第三、黄白米第四、玄纁第五、束帛第六”。
与突出仪式和程序意义的古“六礼”比较,此处的“六礼”被释为六种礼物,其经济意义一览无余。
此外,婚聘活动中的彩礼种类繁复,代价不菲。
据张敖《书仪》,男方仅在纳征礼的下婚函环节就需送出:五色彩、束帛、钱舆、猪羊、须面、野味、果子、酥、油盐、酱醋、椒姜葱蒜等各色礼品。
名曰“纳征”,实则“纳财”。

古代的彩礼中雁排第一,意为吉祥、白头偕老之意,解释古人还是比较浪漫的,以雁传情,通报幸福,当代婚礼已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戒指,爱情久长久长。

S.11456B-F《开元十三年陈思、李齐娶妻案卷》记载,敦煌前录事陈思与长史李齐女约为婚姻,陆续被索要大练、马、羊、奴婢、五色罗彩及米面等一大批彩礼。
P.3774《丑年(821)十仲春沙州僧龙藏牒》记载,僧人龙藏与大兄嫁女,各得麦廿石为“妇财”;龙藏侄子娶妻,则支出麦廿石、羊七口、花毡一领、布一匹、油二斗五升,充作“妇财”。
S.4609《宋太平兴国九年十月邓家财礼目》,列有衣饰二十多件(套),个中乃至用到“贴金”“银泥”工艺;各色高档丝织品数十匹,此外还有“联盏一副、油酥四驮、麦四载、羊二十九口、驼二头、马二匹”等,末了尚自谦所送礼物“至惭寡薄,实愧轻微,聊申亲礼之仪,用表丹诚之恳,伏垂亲家翁容许领纳”。

榆林窟第38窟西壁 同入青庐 五代

拜堂了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婚嫁图”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婚嫁图”大约有40余幅,是经变壁画《弥勒经变》中的一个画面,个中一个婚嫁图反响的是一个叫做弥勒净土的乌托邦,在那里女子五百岁才会出嫁,人能活到八万四千岁,非常神奇。
在婚嫁图中,再现了当时敦煌婚礼的环境。
图中有篷帐、宴席、亲友来宾、迎亲、彩礼、奠雁、青庐、拜堂等,中原传统习俗都有真实反响。
婚礼中设帐篷,称为青庐,设置青庐的习俗,后汉后在敦煌非常盛行,并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主要的仪式。
“拜堂”这一婚俗于宋代往后非常盛行,经由“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
“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
”实在,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便是对孝道的表示;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地位的时候。

现在的婚礼与古代婚礼比较已经大大简化,但是基本的婚姻习俗还是保留,如订婚、请期、迎亲等。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结婚仪式也被接管到当代婚礼仪式中,如穿婚纱,交流戒指等,都深得当代人青睐。

古代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须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这一过程最为隆重,个中还有许多必要的程式和活动。
如薄暮亲迎、行障车之戏、共入青庐、拜堂成礼、宴请来宾、乐舞助兴、奠雁成婚、同牢合卺等。

敦煌婚礼中也盛行“摄盛”习俗,即在婚礼中人们可以冲破一向森严的封建等级和礼制界线,有所僭越。
如男子可虚抬自己的身份、官位,可乘五马之车,可头戴冕旒;女子可凤冠霞帔,满头插花钗等。
在敦煌文献《下女夫词》中,女方故意向新郎发问:“何朴直人,何处英才,因何来到?”新郎作答时则自称是出自“赤县名家”的“长安君子”,“出身进士,选取得刺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敦煌婚礼图中还有一幅图画的是新郎向新娘行膜拜礼,新郎匐伏于地行叩首礼时,新娘则在一侧欠身合掌,这与古代以男为尊的传统相违背,真实反响了唐朝社会尊重女性的风气。
还有一幅反响拜堂的图,在新郎新娘之前另设二座,座上分别坐二父老,面相新郎新娘,作说话之状,似为父子、父女行醮礼的情节,基本吻合当前举行传统婚礼的仪式。

莫高窟第12窟婚礼图中,新郎新娘见礼时,新娘站立,双手收于胸前,作揖见礼,新郎则行五体投地跪礼,便是范例的入夫婚标志;若是新郎新娘皆站,双手敛胸作揖,或者男女皆膜拜,则为汉族传统的聘娶婚了。
入夫婚与聘娶婚同时盛行,解释当时的敦煌地区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保留着光鲜的民族特色。
如莫高窟第33窟南壁壁画,画面中新郎膜拜见礼,新娘则恭肃站立作揖,有二人立于新人身后,一人手拿礼盒,一人捧着钿盒,便是将入夫婚礼仪与中原婚礼的钿盒传统结合在了一起。

持笏拜堂 莫高窟第 12 窟南壁 晚唐

一夫一妻制?

古时男子可娶妻纳妾,但妻妾之间嫡庶分明,正妻名分只属一人,礼法皆不许可多妻并处,正所谓“一夫一妻,不刊之制”。
《唐律疏议·户婚》也有关于“有妻更娶”“以妻为妾”的惩办律文。
但是部分敦煌官方纂造的户籍却显示,当时民间确有多妻并存的征象。
据《唐天宝六载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某47岁户主程思楚同时拥有马氏、常氏和郑氏三位妻子;其弟思忠、思太各有两位妻子;另一户主程什住,拥有两妻一妾。
此外,该文书中双妻并存的还有4户人家。
这意味着多妻并存既非特例,也非官方登记缺点,而是有悖于传统与礼法的事实。

在西周初期,同一姓氏是不能结婚的,但在贵族阶层,由于政治联姻的须要,同姓结婚还没有完备禁止。
但是在敦煌疏据S.1475v《未年上部落百姓安环清卖地契》,地皮卖主安环清之母与其姐夫皆为安姓,换言之,这一家两代都存在同姓通婚的情形,而据《唐律议》,这种行为罪犯“同姓为婚”的律条。

异族通婚也是敦煌婚姻文化的一大特色。
相较于中原地区,敦煌地区少数民族混居,族际婚的征象更为普遍,也更具代表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对对情侣冲破了民族出身、门第高低的束缚,由于人间最美好的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留下一段段佳话。
如榆林25窟婚礼图中便可明显看出吐蕃族与汉族通婚的场景。
新人立于青庐中围屏行家礼,新郎为吐蕃族,头戴毡帽,新娘凤冠霞帔,为汉族。
男女来宾汉蕃皆有,分列于长桌两侧,相互谈笑。
又如榆林38窟婚礼图,则是回鹘少女与汉族男子的通婚。

男跪女揖拜堂 莫高窟第 12 窟南壁 晚唐

时装展

与当代结婚时嫁妆不同的是,在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图中,还有不少非常有特色的婚庆物品也是中原传统婚嫁场面中没有的,个中最范例的便是:镇妖镜,即摆放在三叉架上的一壁圆镜。
镜子要始终对着新娘,防止三煞作祟,也使其显形,无可逃遁。

现在婚礼上,也有床上撒有莲子花生等物品,既取其“百子”之意,也为防煞之用,这与中原传统婚礼仪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敦煌习俗撒在女家,中原撒在男家。

现在的婚礼上新郎西装,新娘婚纱,古代的婚礼上衣饰更是备受新人关注。
婚礼图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出席婚礼的人物身上形形色色的衣饰了。
从主角新人到婢仆来宾,无一不是精心绘制,细细雕琢,经历了岁月洗礼之后依然鲜艳明丽。
新郎或头戴冕旒,双手持笏,身着宽袖袍服;或头戴毡帽,足穿乌皮靴,持笏着袍服;新娘衣饰则要富丽得多,能穿上嫁衣,与心上人开始新生活本便是一个女人生平中最俏丽的时候。
壁画中的新娘有的头戴凤冠,饰珠翠步摇,颈上也有配饰,穿襦衣、花长裙,长帔绕身而下,以团扇遮面;有的满头珠翠钗钿,梳宝髻,有衡笄,鬓边靠近额头处饰冠梳一把,穿襦裙、罩半臂,长帔绕身;有的除了周身饰物外,还在前额贴花子、点朱唇。
这样的如花美眷,怎能叫人不心动。

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所描述的吐蕃婚礼场面中,新郎新娘皆戴毡帽,新郎饰透额罗,新娘辫多辫发。
莫高窟第12窟婚礼图中有一对前来道喜的夫妇,丈夫穿缺胯衫,裹头巾;妻子着襦裙,怀中挎着包袱,是范例的唐代庶民装扮服装。
而榆林窟第20窟婚礼图中的贺礼者,则戴软脚幞头,穿圆领窄袖袍服,下加襕,为少数民族打扮。

左:莫高窟第23窟 盛唐 婚礼图(局部) 满头珠翠花钗右:莫高窟第12窟晚唐 婚礼图(局部) 头戴凤冠的新娘

(来源:敦煌文化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何朴直人因何来到窈窕淑女正人好逑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