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朱元璋对定都南京还是不太满意。朱元璋认为,金陵虽然是龙盘虎踞之地,但是历代在此定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偏安王朝,其寓意不好。朱元璋认为想进一步掌握北方,就必须迁都北方。
朱元璋最初考虑的都城分别是开封和自己的家乡——凤阳。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敕令以汴梁(开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第二年,又在凤阳培植中都,同时命令江南富豪搬家于此。但是,开封和凤阳久经战乱,破败不堪,已经无法承担都城的重任,朱元璋终极不得不放弃迁都两地的设想。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认为关中“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于是朱元璋叮嘱消磨太子朱标巡视西安,朱标回来后,将情形见告给了朱元璋。可正在关键时候,朱标由于风寒去世,朱元璋意气消沉,不想再折腾了,于是放弃了迁都的操持。
朱元璋没有料想到的是,自己分封的燕王后来发动了靖难之役,当上了天子,并且将都城迁徙到了北京,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迁都北方的操持。
二,西安还具有定都的条件吗?
之以是朱元璋看中西安,是由于西安的地理和历史。在地理上,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面都有易守难攻的关口,被称为“四塞之国”。关中平原可以供应一定的粮食支持,而大后方的四川盆地、河西走廊也可以供应粮食、马匹等主要的资源。在历史上,西周、秦朝、西汉、隋唐等壮大的王朝都定都西安,如果明朝定都于此,有点继续汉唐雄风的觉得。
但是现在的西安还能作为都城吗?从唐朝之后,中国就没有任何王朝定都于此,这解释西安的地理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第一个变革便是地缘政治的变革。在上古时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没有兴起,关中的大后方那是十分安全,而巴蜀也不能对关中产生威胁,关中的政权只须要重兵防御东边的函谷关就可以了,所谓“独以一壁制诸侯”。
但是,现在这些条件不具备了。秦汉以来,蒙古高原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兴起,关中北部面临着游牧民族的直接冲击。唐朝以来,西北一带的羌族、吐蕃崛起,他们对关中的威胁更大,例如吐蕃可以随时进攻长安,但是唐朝却无法攻入青藏高原。这时候关中的大后方已经成为了大威胁,可谓是腹背受敌。这时候定都西安,便是将自己陷于四战之地。
第二个便是经济重心的变革。唐朝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关中也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定都关中有利于掌握天下。但是,唐朝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关中地区的环境毁坏严重起来,粮食生产难以自足,关中再也不是富庶之地了。唐朝须要从江南运输大量的粮食来供应,后来藩镇盘据,粮道常常被截断,唐朝天子也面临饥饿的风险。针对唐朝的问题,宋朝才将都城定于开封,这里便是南北运河交通中央。
大运河:唐朝的生命线
因此,从以上的两个变革来说,西安早已失落去了定都的条件。如果朱元璋迁都西安,那么明朝不但不能规复汉唐雄风,还要在蒙古、羌藏的夹击下被弄得狼狈不堪。
三,北京和南京,谁更适宜做都城?
靖难之役后,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徙到了北京。朱棣迁都的缘故原由很大略,那便是由于北京是自己的老巢。但是,迁都北京对付明朝来说便是一把双刃剑。
先来说好的方面吧。明朝最大的仇敌有两个,分别是北方的蒙古和东方的倭寇,并称为“北虏南倭”。朱元璋定都南京,对蒙古的戒备自然会削弱,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分封朱棣为燕王,给予重兵抵御蒙古。但是这种分封又和中心集权严重背离,以是引发了“靖难之役”。朱棣定都北京,直接来一个“天子守国门”,既加强了中心集权,也能够集中重兵对付蒙古,可谓一石二鸟。
其余,北京的运输条件比西安好。从江南向北京运输物资,可以走京杭大运河,也可以走海路,十分便利。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其平原面积远大于小小的关中平原。因此,定都北京基本不会发生缺粮的问题。
但是定都北京的弱势也是很明显的,那便是同时面临着蒙古和女真两大民族的冲击。在朱棣期间,明朝国力壮大,加上自己军事能力强,因此可以保持安稳,并且实现开拓。但是朱棣之后,蒙古和女真对北京带来的压力就太大了,后来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庚戌之变、甲申之变等。
而南京真的就不适宜做都城吗?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粮食、税收的紧张来源地,而定都南京自然有了经济上的上风。其余,南京位于东南一带,长江一线,定都南京更有利于带动外洋贸易的发展,符合大航海时期的发展趋势。如果定都南京,说不定明朝天子能够更早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前辈科技、武器,对付提升明朝的生产力、军事能力那是更有效的。
如果定都南京,明朝就不至于将大量的资金用于长城一线的花费,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发展,或许会带动明朝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又说回来,如果明朝一贯定都南京,难保明朝不会成为第二个宋朝,当一个偏安南方的王朝,终极还是免不了被灭的结局。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明朝假如实现迁都西安的计划是否能够恢复汉唐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