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我亲历的潮汕出嫁礼俗堪称全国最繁琐

婚庆设计 admin 浏览 评论

随着时期的改变,大家逐步都在提倡从简,但即便是从简了的仪式,身处个中的我们依旧怠倦不堪,以至于冲淡了真实感。

而回顾我全体嫁人仪式中最舒畅的时候,可能便是冲洗五天没碰水还涂满发胶的长发那一刻吧。

“冠笄”

出嫁前的一个主要仪式是“冠笄”。

是看了时辰的,以是我早上不能赖床,怕过了吉时。

但这么一个听上去郑重其事的仪式,实在便是洗头。

“就跟平时一样洗吗?”

我跟我妈妈确认,“听说有的姐姐是可以去发廊洗的喔,还有我同事她是要洗花水(加了各种植物的水)的……”

“我问过啦,就跟平时一样洗就好了,到时候沐浴才须要花水。

我妈为了增强她指示的说服力,又跟我说她是请教了已经嫁过女儿的谁谁谁。

“那我去洗啦?就跟我平时一样站在莲蓬葆下冲喔?”“对呐对呐。
”习气了洗头和沐浴一起进行的我,开始了别扭而负责的“冠笄”。

我站在淋浴莲蓬葆的左下方,弯腰让水冲过我的头发,又只管即便不要弄湿我的衣裤,袖子和裤腿都已经被我尽可能地往上卷起,领口也垫了毛巾,可是只要稍稍姿势不对,水依然会顺势而下,跑赢我调度角度的速率,弄湿了某一小块衣服,贴着皮肤,凉飕飕的。

这个洗头的姿势,我以为非常不高兴。

却在眼睛的余光瞟到水珠着落的时候,走了神,任水流直下,见告自己,要不洗久一点,显得更有仪式感一些。

洗完头,我直到出嫁都不能出门了,迫不得已非要出门也得戴帽子,头发不能再见天。

而我更担心的是,只管我已经用了干爽去屑的洗发水还不敢加护发素,可是我这头发,接下来要三四天不能洗,真的好吗?

“担衫”

第二天上午,陈师长西席要来“担衫”,按我老家的习俗是下午来,不过陈家那边是上午,以是我八点就被妈妈叫起来了。

“担衫”,顾名思义便是拿衣服,旧时该当是用担子担着走的。

准备两个赤色行李箱,装满衣服和陪嫁的首饰,衣服多是新衣服,总件数要成双。

有的地方讲究新婚四个月内不能买衣服,还好我家没听说有这个习俗。

一起送过去的还有一对对浴巾毛巾组合,还有一盆传统物件,是很复古的搪瓷盆,里面装的除了成对的拖鞋牙膏牙刷漱口杯镜子梳子,还有很多我以为很可爱的东西,比如一对红竹筒(大人叫对笙),一对红尺,一把红剪刀,一对烛台,还有传统油灯。

纵然都属于潮汕,不同村落庄的人婚嫁准备的物件也略有不同,有特殊须要的,比如男女双方同岁须要准备的对笙,这些我们的妈妈都提前沟通过了。

两个赤色的行李箱是我爸妈一起收的——我不能自己收,只好拿着相机咔咔拍下这个仪式。

我没有请拍照记录,但又很想记下这些生平一次的时候,只能亲自“操刀”。

“过门”

间隔过门倒计时半天,心情沉着。

晚上八点,妈妈开始张罗十二色花水给我沐浴,那觉得便是我真的要过门了。

加入十二栽种物的沐浴水,彷佛童话里的某种邪术液体。

但真正的邪术师是帮我化过门妆的扮装师。

两个小时的漫长扮装过程,我变成了新娘的样子容貌,镜子里是一张略显陌生的脸。

快十一点半的时候,按习俗,妈妈要来我的床上和我睡一会,这是唯一让我以为比较温情的部分,可是为了保持我的发型,我躺着一动也不敢动,半个小时的韶光脖子酸到哭。

妈妈彷佛没什么想跟我说的,也可能是她太累了,很快睡着,而齐心专心只惦记着妆发的我,也没有太多多愁善感的感情。

快凌晨一点的时候,妈妈唤我用饭,“米饭在饭锅里,要吃多少随便舀。
我们不限定。

按习俗,出嫁前的这一顿,女儿这碗饭只能吃一半,菜也都不能吃完,意思是不能把外家的东西都带走。

饭桌上摆着四个“公鸡碗”:咸菜炒猪肚,韭菜炒猪肚,厚合炒猪粉,青蒜炒猪肝,每道菜都有寓意,每一样都要吃到。

按照传统,用饭时该有“青娘”(指潮汕传统婚俗中,主持新娘出阁前拜别双亲直至到男家引新娘进洞房、为新娘牵被角等一系列仪式的角色)相伴念四句。

但现在纵然在老家村落镇里,也很少人请青娘了。

没有被操持什么传统仪式的我,就这样在一个奇怪的韶光点,一个人背对着客厅,吃着奇怪的饭菜。

离愁别绪没有吃出来,只以为咸菜猪肚挺好吃的。

“好了,可以过去了。

爸妈和妹妹带着陈师长西席走进来,我站起来的时候还不忘让妹妹抓拍一张全身照。

我不知道这个第一壁有没有让他惊喜。

乃至没有好好看他捧来的那束花,我就要出门了。

我一只手提着装了一把扇子、一株春草、一包种子的赤色手提袋,掌心还捏着四颗“朱糖”(指剪成小小粒的“潮汕明糖”,寓意甜甜蜜蜜)一只手被爸爸牵着,他的动作很僵硬,提得很高,妈妈在身后喊,你们俩手放下来呀!
我忍不住把我爸的手往下拽,“不要提这么高,不舒畅”。

“我觉得你这鞋高,会走不稳啊。
”爸爸挺委曲的。

我不屑地说这鞋一点也不高啊,但很快意识到,他可能很少看到我穿高跟鞋,以往都是在各式各样的场合穿,但自己如何优雅自傲,来自爸妈的造就,却从未约请他们验收。

走出大楼,爸爸要给我撑赤色的伞,他老人家彷佛不太用得惯,也可能是紧张,折腾了好一会才撑开。

爸爸、一辆婚车、一位司机和陈师长西席,一个安静的交卸仪式。

我上车后,眼睛扫到大门阁下的小区名,溘然想起被叮嘱过不能辞别,不能转头看,刚想迁徙改变的脑袋不得不诚笃地面向前方。

一起静默,我模糊觉得到,自己将被带入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中去了。

这个动机让我有点难过——可惜我嫁得太近了,才十多分钟的路,感情才刚起了荡漾,我们就到了。

“回门”

从大门到客厅装扮了很多喜字和气球,径直走向婚房,坐在提前准备好的椅子上,和陈师长西席分吃了我捏了一起的朱糖后,他出去端姜薯甜汤,和我妈习惯用白砂糖不同的是:陈家是用红糖煮的。

我环视了一圈婚房,红到眩晕:红的气球,红的床单被单,床头点着红的灯,床位架子上也点着红的灯,床头柜上有两个赤色搪瓷大脸盆,床中间放着刷了大红喜字的竹筛,里面又摆着一些我没有兴趣去搞清楚的红红的东西,无非是象征着百年好合和早日添丁的寓意吧。

吃完甜汤,我们坐了会儿,立时就要回门了,传统要三天乃至十二天完成的仪式,我们用一个时辰完成,真是刺激。

回门只有我和陈师长西席开车,气氛倒是轻松了不少。

提着一喜袋东西回外家,又喝了碗甜汤,我便下楼了。

陈师长西席带着对耳环上楼去二回门,赶着吉时过之前回到婚房。

三天回门十二天回门的习俗,我们用最快的办法完成,新办法夹杂旧仪式,很多环节我都以为挺风趣,但实践起来还是虔诚而小心的。

劳碌一天直到凌晨一点,过门正日已过一个钟,我和陈师长西席躺在床上,他在打“吃鸡”,我在写逐日书。

如果不是房间里到处都是大红的结婚物件,我真的恍惚这不过是一越日常的约会。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我亲历的潮汕出嫁礼俗堪称全国最繁琐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