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男女青年为了搪塞亲人的须要,常常选择征婚,其套路和办法可谓层出不穷,实在也是心累的一件事情。
但提及征婚,可不是我们当代人的专利,早随着欧风美雨席卷民国,那时候的人追赶潮流的态度不比当代的我们差。
征婚最早的实践者,便是著名的章太炎师长西席和蔡元培师长西席了,那时候“西风”初开,两位师长西席也算走在潮流的前沿。
章师长西席的征婚条件还不算太出格,比如哀求女方会作点文章,大家闺秀之类的,关键要听话;蔡师长西席毕竟喝过洋墨水,以是态度开放些,哀求女子不裹足、可离婚、可再嫁等,确实有我们现在提倡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民主不雅观念。
这期间能像这两位师长西席赶潮流的还不算多,毕竟人们接管新事物还须要个过程。
▲章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1 征婚条件需哪般?
经由20世纪初的几场运动,“西风”大开,20年代往后,征婚也渐成潮流,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各种征婚广告层出不穷。
这期间的征婚办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当事人亲自出马,我们可以叫它作“亲征式”;其余一种是由别人出面代征,故名为“代征式”;后者是否是当事人拐弯抹角为之,就很难说了,那时候的读书人还是有些读书人的脾气。
征婚内容大致也可分为两部分:
1、
前一部分是表明自己的身份,也可以说是自我介绍,包括职业、籍贯、家庭、学历等,这方面男士征婚可能写得详细一些,比如学业,多数征婚者都有留学经历,这一点是否真实,难以考证,但从另一个侧面解释“西风”盛行,有留学资历的男士更随意马虎引起女同胞的把稳,换做是现在社会,有点海归资历,看起来也不一样,以是并不奇怪;而女士在征婚内容中就比较少的涉及职业这一点,毕竟在当时一样平常人士看来,女子有无职业并不十分重视。
2、
后一部分是对对方哀求的条件,1947年天津大公报的黎启颖做了一个粗略的剖析:男士征婚方面,对女士的年事哀求大概在18至22岁,希望女方身家明净、性情温和、貌美体健、受过教诲之类;女士征婚方面,年事哀求一样平常比自己大即可,希望男方有职业,能给予生活上的保障。为了更明了起见,我们举出两个例子来帮助解释:
(图一)
▲某年三旬,鄂籍寓汉,通英法德三国措辞,容颜俊秀,身体强健,曾留学欧西巴黎,环游环球,在彼邦社交场中有远东王子之誉,因无职业,故不敢坠入情网。返国后,充某三大店铺总经理职,已历三年,现擬与资产实有,身体强健,容颜俊秀之女士通音讯,快意气相投,即以结合为目的,绝对严守秘密,以名誉为包管。通讯处:汉口邮政信箱六十八号收。
——(出处:1933年5月24日《玲珑》期刊)
(图二)
▲某女公子身出名门,工诗善画,年方二九,父母爱若掌珠,兹因欲得子婿,特为搜聚冀作雀屏之选,一、年事十七至二十二,身家明净,品学兼优;二、女方虽有相称粧奁,应征者须有职业,经济独立之可能(如中选后,尚有求学期内得帮助其学费);三、开详细籍贯、履历、住址及其知友一二人之住址,寄报告馆第三三六信箱。
——(出处:1928年11月1日《报告》)
2 征婚广告花样多
民国期间,民众征婚的媒介基本依赖报纸,以是多数人为了征得佳侣,一样平常都按正常套路出牌,但也有些人不走平凡路,独树一帜,征婚内容不免让人刮目相看。
1931年11月14日的《报告》生活版就登载了一则《名人征婚》的广告,是一位中将军人征婚,他齐心专心想要“毁家解危,为国捐躯”,怎奈操持虽好,但财力不敷,以是在他的征婚当中,希望能够征一名有相称财力的女子或者妇人,并且能够像他一样,有“为国捐躯之志愿,毁家解危之决心者”。
毕竟是军人,有此觉悟,难能名贵。
不足为奇,在1933年7月4日的《北洋画报》上也登载一则名为《为救国征婚》的广告,但这位仁兄与前者比较,就有点文不对题了。
征婚广告前部分紧张写东北四省沦亡,缘故原由是由于海内频年内战,公民去世的去世,伤的伤,人口急剧低落,导致东北千里荒无人烟,以是日本人才能够长驱直入,“此乃人少不能保土之证也。”
真的有点佩服这位仁兄的想象力,那怎么办理人口少的问题呢?
他想到了征婚,他希望能够与一女士共同互助,以求增加中国公民;以是在他的征婚条件中,明确的提出了能多生子女者即为合格,如果对方还不想结婚,也可以暂时同居,看来这位仁兄的目标是很明确的——为革命保留火种。
可谓“苟利于国,无所不为”之实践者也。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以上两位仁兄有觉悟的,有些人征婚看起来就像一场投资。
1927年7月23日的《报告》登载了一则《搜聚未婚女士》的征婚广告,这是一位有志青年,他富有思想,爱好科学,现在齐心专心投入科学研究中,相信自己未来会有发明的。
既然齐心专心搞科研,估计生活问题就很难办理了,以是他想到了征婚,征什么呢?
征“一富女为室”,明显的意思是希望通过征婚办理生活问题嘛!
这也还算好,说不准哪天他真的发明成功了,可以回报“富女”。
▲民国期间的广告画报
但下面这则征婚广告真的让人瞠目结舌。
1937年5月25日《益世报》登载了一则《征婚》,是一位18岁的有大学学历的女士征婚,她的目标是征一名80岁以上的老翁为终生伴侣。
看到这里就有点让人惊异,但也说得过去,万一人家就喜好比她大很多很多的呢!
这种事情在现今社会也是习认为常的。
但看过她的条件真的大跌眼镜:
一是老翁没有子嗣支属,意思是孤家寡人的;
二是老翁家产要在20万以上的,意思得是土豪;
三是老翁现在患有急症,命有垂危。
不知这姑娘咋想的,征婚征得如此赤裸裸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呀。估计当时的人看到这则广告,会不会有种心惊肉跳的觉得。
▲民国期间可乐广告
提及赤裸裸,不得不说一下这位陈君仁兄。1926年5月21日《报告》登载了一则《一张离奇的征婚广告》,讲的是一位留美文学士,现在任武汉专业学校教授,是个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每个月收入300元,相称富余,但因单身,以是也洋气一把,登了一则征婚。
征婚内容前面写得还算规矩,只是这仁兄也希望能多生子女,以是明确哀求如果女子结婚后无法实现,就许可他纳妾,看来这洋墨水还没喝够。
但他哀求应征者寄履历时,搪塞带一张最近全身裸体照片,觉得是否在国外待多了,不太理解国情。
传统社会里,女子是不能随便被男子看到身子,许多女子多因耻辱而自尽;纵然近年“西风”盛行,想必也没有几个女子敢于把自己的裸照寄给陌生人。
也难怪报纸的作者会起这样一个标题,当时这位仁兄的业绩也成为一时的笑资。
3 广告征婚有风险
征婚广告花样百出,有心者自然希望能够出奇制胜,求得佳人伴侣;但也有些人殽杂个中,希望能够混水摸鱼,各取所需。
比如最常见的便是征婚者自身和征婚广告差距大。
1933年8月23日《玲珑》期刊上登载了一则《男子广告征婚的黑幕》戳穿这种行为:
一个自称28岁,毕业与国外,并历任要职的男士要征婚。一女子因家中困顿,以是应征了,结果与男子相见时,才创造该男子至少有三十六岁,而且满面滑猾神气,不像个读书人。当女子闺蜜和他谈起外国留学情形时,才创造他基本没读过书,还厚着脸皮说自己在美国牛津大学(?)读过,不免令人唏嘘。这位仁兄想骗人,作业都没做到家。
(图三)
有应征者被骗的,当然也有征婚者被骗的,轻者被人娱乐,重则被人诈财。1932年11月13日《报告》登载了一则《征婚趣话》:
说有一男子要找配偶,高不攀,低不就,拖了五六年,结果做媒的都绝迹了。后来男子异想天开登报征婚。三天后,往信箱一看,居然取到了七封应征信,这位仁兄高兴呀,想着这七封信中,肯定能够找到一位合心意的佳侣。岂料,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回不过气来。一封信里说:“你要找老婆往青莲阁去找”。(青莲阁,为当时上海下等娼妓最多之处)。一封说:“待我娶妻生女后嫁你。”一封说:“我家的老妈子,貌尚不恶,芳龄六十二,愿为先容”。余下几封,大同小异,都是寻愉快的。
相较这男子,蔡韫石和刘锡祉两位师长西席则晦气些。
1936年3月13日和10月30日的《益世报》分别登载了这两位师长西席的业绩。大致内容便是,两位师长西席征婚,恰好有女子应征;一开始女子和家人表现的非常激情亲切和气,加之这两位师长西席独自一人在外,以是女子和家人约请其同住,不知是不是住久了,这两位师长西席逐渐放松当心,发觉女子和家人诚挚,处处使人感激。正当这两位师长西席沉醉于美好新生活时,女子和家人溘然消逝不见,并顺带卷走了两位师长西席的钱,两位师长西席顿感触感染愚,羞愧不已,以是都登报痛斥这种行为。
虽说悔之晚矣,但两位仁兄敢于揭己之痛,警觉众人,确实在当时还是有影响的。
《益世报》在登载了刘锡祉业绩后,第二个月,又专门出了一期《征婚不可靠》,陈数征婚广告的不敷,认为其过于粉饰修辞,男方所把稳者,不外女方的边幅,女方所把稳者,不外男方的财产,这种贸易式的婚姻,终极都没啥好结局。
有些地方也因征婚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西风”最为盛行的上海。
1928年3月24日《报告》登载一则《官家闺秀征婚》广告,女子明确提出除上海一县以外,其他各省均可。
缘故原由是由于他父亲在上海生活过,知道那里的男子浮华不可信;而方子女士也在1932年《玲珑》期刊上痛斥上海征婚的弊端:有些征婚的人,只不过闲来无事,想跟女同胞寻寻愉快,这些人卑污到不消提起;有些人借此图点利益,想来也实在可怜,为图三餐温饱,不惜出此下策等等。
想来上海也是躺着中枪,北平人还是很机警的,在1935年,专门出台了撤消征婚广告的法令,虽说不能根治,但总有法可依,让抱以侥幸的人有所顾忌。
(图四)
(图五)
4 征婚仍需谨慎
人们选择征婚,一是正常社交机会缺少。
有些限于事情问题,有些限于性情问题,民国期间可能也有通讯工具问题,毕竟不像我们有QQ、微信之类的社交平台。
二是性的须要。
如果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一种事情的发生都与性爱有关,当然我们这里不帮他强调,如果从我们传统的角度讲,近一点是为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空想的完成,远一点则是为了达到“绵延种族”的目的,毕竟中国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
民国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旧文化的底子,纵然他们没有,他们父母也还有。以是当自己迟迟没有成家,总是有种尴尬感。
征婚就给了他们一条便捷的路子,一时花样奇出,也就不敷道哉了。
对付我们来说,征婚的门门道道少说也有百年,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抱着诚挚的心态征婚,希望觅得佳侣固然是好;但有时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是可三思而行,切莫由于家里人催,年事渐大等缘故原由而草草从之,末了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诉。
谨以此文共勉之。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古一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春节被催婚不妨进修平易近国小人物脑洞大年夜开的征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