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古印度童婚习俗一把锁去世女性命运的铁锁

婚庆设计 admin 浏览 评论

在人类历史上,女性的命运几经起伏,从最初当家做主的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男权做主的时期后,历史在非常漫长的一段期间内彻底进入男尊女卑的状态。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未能幸免。
只是在程度上,东方甚于西方而已。

一样平常都认为中古已经比较严重,但比较印度,中古的男尊女卑彷佛还要好一点。
在古印度,盛行一种很恐怖的童婚习俗(实际已经是不成文的公开认可的制度):若一个女子12岁还未婚会被讥笑,因此7岁女孩嫁60岁老头的征象很常见。
可以说,古印度童婚习俗,是一把锁去世女性命运的恶魔般的铁锁。

那么印度历史上为什么会涌现这样奇葩的婚姻制度?究其缘故原由,大概有两个:其一是宗教崇奉,其二是种姓制度。

先说在宗教层面的:在印度宗教文籍《奥义书》或《大林间奥义书》中,几次再三强调女性要屈服男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
在有关印度教理的问答中,更是将女性视为“通往地狱的门户”、“女人全身都是欺骗”等等,以此来贬低女性的代价和地位,其目的还是为了让女性自甘卑下自甘寄托男人,并且不要有僭越的动机。

在印度的宗教文籍《摩奴法典 》中更是写道:

“妇女少年时该当从父;青年时从夫;夫去世从子……妇女始终不应该随意自主。

在这则教义中,写得很明确,一个女人从出生到结束,她的人生必须寄托在男性身上才有依赖,而贯穿一个女人生平的男人,一样平常只能有三个或三类:父、夫、子。
倘若很不幸地这三类男性都先她而去世,那么这个女人的命运将会进入无所依傍的状态,等着她的便是更加悲惨的生活和命运。

那么女性不能学习知识增加技能改变命运吗?也能,但是印度的主流社会还有另一种谚语:

“女性如识字读书,则必遭受寡妇之命运。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便是主流社会反对乃至谢绝女性摆脱依傍男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也是难度极大,实际上在19世纪被英国殖民之前,想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再者还有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使得女性的命运被圈在一个牢笼中,难以改变。

两者的力量加在一起,经由历史的沉淀之后,已经成为印度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习俗。
这些由宗教和种姓制度领悟而成的社会习俗,是决定印度女性命运的缘故原由所在,因此童婚制的涌现,在印度历史上很严重。

从字面来理解童婚,那便是在青春期前或不到青春期就嫁出去做老婆。
可是这个青春期的年事到底是什么标准,却没有一定的确天命据。
在印度历史上,所谓的童婚年事,全要根据最具威信的文籍《摩奴法典》来定,该文籍规定:

女性的结婚年事为男性的三分之一旁边;

如果男子33岁,则女子为11岁;

如果男子24岁,女性则为8岁;

以此类推,如果男子年事偏低,则女性会更小。

但是在这里面,女子的结婚年事也是有差异的,这便是种姓差异,对付高种姓的女性来说,最大结婚年事被限定为12岁。

如一个女子长到12岁,还没有出嫁结婚,那么她和她的父母、兄弟姐妹、乃至亲戚都会受到外界的揶揄和讥笑。
但是男性在年事方面则自由得多,古印度法律规定一个男子可以在5岁之后的任何年事段结婚,但在现实生活中,男子自出生到去世,任何年事段都可以自由结婚。

以是,大多数女性是无力摆脱这种约定成俗的习俗和宿命,她们在十四五岁之前,基本已经完成了三个身份的变革:妻子、母亲、寡妇。

在古印度,与中古不同,中古的婚姻虽然是父母的包办而定,但是女儿出嫁之后,与外家的关系还是存在的,这是由于中古的社会关系是人情社会,有时候嫁女儿是联结另一种感情的纽带,女儿是具有工具性和亲情的双层关系。
即便没有这个纽带浸染,女儿出嫁之家与外家的关系也还是很亲密的,如果有困难,双方都会相互照料。

但古印度却非如此,由于上面所说的分外的社会习俗,一个女人出嫁之后,与原来的家庭的关系基本就算割断了。
尤其是那些年纪很小就出嫁的女孩,原来是该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的年事,她们却要在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中做起了繁重的活计,比如打扫、做饭、侍奉丈夫家的人等。
稍有不周,便会遭受打骂,乃至可能会遭受更大的委曲,但只管如此,她们也别想从亲生父母或生养自己的家庭那里去探求安慰了。
在印度的历史中,这种童婚征象基本便是常态,只不过到了19世纪,由于西方思想的渗入,才有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把这类征象给挖出来谈论。
因此,有关例子非常之多,我们可以列举几个来看。

案例一:

印度著名的女权运动代表人物富勒夫人讲述过一个案例。

有一个印度女孩,在9个月大的时候,就在父母的安排下,提前嫁给了一个6岁的男孩。
当女孩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丈夫的父亲,竟然发起了对她的追求。
女孩非常讨厌,直接谢绝了公公。
公公非常恼火,便在儿子那里颠倒黑白,导致丈夫不再爱这个女孩,并且残酷地对待她,轻则诅咒,重则毒打。
一次女孩的生母看到,不忍女孩遭受鞭打,便带走她,可是不久就又送回到丈夫手上,且说:“当她出嫁时,她就已经去世了。

案例二:

印度女权主义者潘递塔·拉马拜创建了一所寡妇学校,个中有一个女学生,她在两岁零六个月的时候,被父母安排,嫁给了一个小男孩,但是这个安排的婚姻仅仅坚持了6个月,那个小男孩就罹病去世掉了。
在3岁之幼龄,她便成了寡妇。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她的父亲还要她遵守寡妇该当遵守的习俗,把头发剃掉。

案例三:

这个案例跟印度历史上的种姓有关,一个叫鲁赫马拜的女子,她是木匠种姓,在11岁的时候,在继父的安排下,嫁给了继父的一位朋友,叫达达吉。
不过鲁赫马拜的命运,已经相称好了,由于她后来通过上大学,节制了知识,也知道了如何守卫自己的权力。

等到继父去世后,她由于和达达吉没有感情,当达达吉提出与她同住的时候,她谢绝了,并且给法院写信说出谢绝同住的情由。
可是达达吉也向法院提出要求,结果法院判达达吉胜。
鲁赫马拜不服,就又上诉,结果法院给她指出两条路:要么与达达吉同居,要么被丢进监狱。
不仅如此,鲁赫马拜还要支付双方的去世法用度,同时还要再给丈夫达达吉2000卢比,作为迎娶新妇的开支。

案例四:

这是一个高档种姓有关例子。

在一份印度史估中,记述了这么一位印度女孩。
她在10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16岁的青年。
青年的父亲是崇高的婆罗门祭司。
原来这样一个家庭,道德该当高尚一下,但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
10岁的她承担了丈夫家里所有的杂活,但依然没有令丈夫家人满意。
丈夫因厌恶她的外面,总是用手指敲打她的头顶。
最恐怖的是,她被身为祭司的公公倒吊起来,下面放一个撒上辣椒的火盆,刺激的气味令她呼吸痛楚。

嫁为人妻4年后,她的丈夫便去世了。
14岁的她,就成了寡妇。
在古印度有习俗,一个女人成为寡妇后,俊秀的衣服和首饰都会被没收,长头发也要被减掉,逐日一餐饭。

在这四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印度的女性命运险些是在一出生就被注定。
童婚制,对印度女性的摧残程度也令人后背发冷。
唯独第三个例子中的鲁赫马拜由于上大学,总算敢于和传统陋习抗争了,但根深蒂固的传统,犹如一堵坚硬的墙壁,并没有那么随意马虎攻破。
结果,鲁赫马拜在败诉中,还要复苏地连续忍受陋习带来的屈辱。

这统统悲剧,说到底都是丑陋的童婚制所造成的——在一个女人还没有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年事,把她的人生强行捆绑在另一个男人身上。
正是如此陋习,导致一个女孩在七八岁嫁给一个老头、乃至女婴之龄嫁给一个成年男性之征象极其普遍。
以是,年事的反差,造成了另一个后果,即寡妇过剩——根据印度的史料显示:

在1881年人口统计中,9岁以下的寡妇为7.9万人;10岁到14岁这个年事段的寡妇数量高达20.7万;15岁到19岁这个年事段的寡妇之巨高达38.3万名。

在1891年的人口普查中,寡妇数量已经高达2300万,霸占当年印度总人口的8%。

童婚习俗不仅毁掉了大部分印度女性的幸福,实在也成为阻碍古印度发展的一个成分。
不过幸运的是,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经由一些开明领导人和社会人士的长期积极努力,古印度建立了《童婚限定法》等专门法律,在法律的促进下,童婚习俗基本逐步被废除。
(说历史的女人——案师长西席)

参考资料:《印度史》《摩奴法典》等。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古印度童婚习俗一把锁去世女性命运的铁锁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