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文章来源:杨洸、王越:《威胁与效能:社交媒体“生养恐怖”谈论的主题剖析和影响成分研究》,微信发布系节选。基于拓展平行反应模型,通过爬取微博中有关生养恐怖谈论的132705条主帖及其评论,采取机器学习和人工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揭示了恐育话题谈论的主题类型、信息特色以及人们的信息接管。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有关生养恐怖的谈论热度不断攀升。谈论议题广泛,涵盖了个体、社会和国家多个层面的主题,深刻表示了生养是嵌入社会构造中的主要特色。对付生养,人们表达出较为强烈的悲观态度,赛过积极态度。通过稽核谈论文本的信息元素,结果显示生养威胁与生养效能的元素明显失落衡,“生养威胁”成为最紧张的信息元素,“生养效能”元素则明显不敷。恐育信息中生养威胁的程度越高,人们的接管度则越低(即点赞数低);若信息中效能的程度越高,人们的接管度则越高(即点赞数高)。本研究的结论验证并且拓展了EPPM模型中人们对恐怖诉求信息的积极应对的生理机制。近年来,国家生养政策逐步放开,可人口出生率却不升反降,呈现断崖式下跌,人口问题较为突出。在宽松的生养政策下为何人口出生率逆势下滑?一方面与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有关,另一方面与女性群体的生养意愿改变、弱化有关(穆光宗,2020)。媒体是造成恐怖的来源之一。在个体有限的生命体验中,人们在很多情形下并不能直接经历各种威胁和危险,更多是通过打仗各种媒体信息或社交媒体谈论感知到的。已有大量研究从人们不同类型的恐怖中探究媒体的影响,人们对犯罪的恐怖(Gerbner et al.,1980)或对康健危害的严重程度感知(Young et al.,2008)都与媒体利用的关系密切。鉴于此,本文聚焦生养问题,选取人们广泛参与的社交媒体的谈论数据进行剖析。详细而言,本研究有两个目的。第一,探究社交媒体中关于生养恐怖话题谈论的信息内容,抓取微博的干系谈论内容,采取主题剖析方法,揭示恐育谈论的主题类型;第二,从信息元素的视角,探究人们的生养恐怖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应对恐怖。基于拓展平行反应模型(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ing model,简称EPPM),采取人工内容剖析法,稽核微博恐育谈论中的信息要素呈现,以期理解人们恐育感情产生的缘由;同时,面对网络上的恐育感情,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恐育”信息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信息参与和选择。“生养”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养观点是指妇女怀胎、足月怀胎和生产全过程,广义的观点是指孕育、生产和抚养教诲的全体过程,涵盖了“生”和“养”两方面内容。“生养恐怖”因此也包含狭义和广义的两种内涵。医学领域的研究者紧张关注狭义的“生养恐怖”,即“分娩恐怖”(fear of childbirth,FOC),是指孕妇从产前开始,在分娩和产后期间经历的负面认知和体验(Wijma et al.,1998),若具有分娩恐怖的妇女经历了负面的分娩体验,则有可能导致产后烦闷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变成病理性恐怖。广义的生养恐怖,是指女性想到自己未来面临生养时所产生的担心、焦虑乃至想要躲避的感情体验(张嫡嫡等,2019),是一种对生养的悲观感情状态,贯穿求偶、婚姻、生殖、抚育等各种人类活动过程之中。恐怖生养的主体也由适龄婚育女性扩展到未婚未孕的年轻女性。故此,“生养恐怖”是一个广泛涉及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生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问题,这是一种生理征象,也是一种生理征象,更是一种社会征象。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对付生养的关注从分娩之痛转向社会性的生养之痛,是女性对生养的全过程——孕育、生产和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遭受到的各种威胁的考量和想象,继而产生防御性的生养焦虑和恐怖生理。伴随媒介技能的发展,本属于私人领域的生养话语逐渐进入公共领域。早期的传统媒体呈现的生养恐怖以技能性的分娩恐怖为主。1952年播出的美国情景笑剧《我爱露西》是第一部以有身和分娩为特色的电视节目,美国《新闻周刊》评价,这是“制作产科电视历史的首日”,由此拉开了生养类电视节目的序幕。Morris等人(2010)通过剖析美国的生养真人秀电视节目,创造节目中所展现的女性有身和分娩比现实更具戏剧性和危险性,节目突出展现分娩的不可预测性与潜在的风险,表现女性自身身体的不可靠,须要借助医疗技能的掌握才能担保正常分娩,并且电视中处于分娩的女性大多是被动的和缺少自主性的,尤其在须要做出分娩决策时,分娩的女性险些不能提出任何培植性的见地。Luce等人(2016)通过电视节目的内容剖析,创造女性在没有其他知识来源的情形下常日会转向真人秀节目理解分娩,可是电视上从来就没有安然顺利的分娩情节,在无形中又加重了女性的生养恐怖,更加当心分娩风险。总而言之,电视媒介短缺关于“正常分娩”的对话,分娩在媒体中常日被描述为天然具有风险和不可预测性,是痛楚的、伴有戏剧性的、充满各种并发症,并且是强烈依赖医学技能干预的活动(Morris et al.,2010)。此类描述随意马虎让人们陷入“分娩是恐怖的”想象中,加剧女性对分娩的恐怖和焦虑,影响分娩的态度以及分娩办法的选择(Theroux,2011),并将高科技赞助的分娩方法视为最佳和最安全的选择,以是这也成为现实中产妇和家属哀求剖腹产的一个主要缘故原由(McCourt et al.,2007)。医学专业人士认为电视中的描述浮夸了现实,是不真实的,电视上对付生养的虚构或不准确的描述或会导致人们尤其是女性产生对生养的严重误解(Brodie et al.,2001),不断加剧医疗化分娩(非自然分娩)的态势,也强化了人们在生理层面的生养恐怖。进入数字媒体时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办法发生了主要变革,大量的用户成为信息生产和分发的节点,网上有关生养恐怖话题的谈论也得到丰富和扩展——不仅包含生理层面的有身与分娩的恐怖谈论,还迅速延伸到造成生养恐怖感情的各种社会现实成分的谈论。人们对付生养的态度转向生养所面临的诸多主客不雅观缘故原由,比如生养本钱、高昂房价、子女教诲、事情机会、女性权柄、生养康健等人们的生养恐怖从纯挚的生理属性扩散到社会属性的诸多层面(李婷等,2019)。在人们普遍利用和广泛参与的社交媒体中,关于“恐育”信息环境是若何的,人们有关生养恐怖话题的谈论紧张集中在哪些方面,什么又是最为普遍的主题,谈论的主题是否随着韶光的变革有所不同,目前并没有履历数据的支持。本研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研究问题1:社交媒体有关“恐育”的谈论紧张包含了哪些主题,以及哪些是最为普遍的主题?研究问题2:社交媒体有关“恐育”的谈论,随着韶光的变革,主题发生了什么变革?恐怖是一种由威胁引发的令人不安的感情,人们能否识别威胁是恐怖诉求成功的一个主要成分。恐怖诉求是关于威胁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威胁部分)以及接管者如何避免这些威胁(应对部分)的信息。Witte(1992)的拓展平行反应模型(EPPM)是阐明恐怖诉求信息如何影响受众反应的代表性理论,指出人们面临恐怖诉求信息常日有三种反应:危险掌握反应(danger control responses)、恐怖掌握反应 (fear control responses)或无反应(non-responses)。恐怖诉求信息会引发受众对传播信息进行两种评估:威胁评估(appraisal of the threat)和效能评估(appraisal of the efficacy)。其一,威胁被定义为“环境中固有的危险或侵害”(Witte,1996),匆匆使人们采纳行动的不是实际威胁,而是人们对威胁的认知或感知。严重性(severity)和易感性(susceptibility)是构成感知威胁的两个要素,前者是指个体对威胁的严重程度的感知,后者是指个体对受到威胁的可能性的感知。其二,效能是指人们为避免威胁所采纳的应对方法,凸显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和便捷性,包含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反应效能(response efficacy),前者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实行推举的建议来避免威胁”,后者是指“对推举建议有效性的信念”(Witte,1996)。当人们面对引起恐怖的信息时,个体首先会评估威胁的严重性和易感性。如果人们认为威胁不大,他们就不会感到恐怖,至此评估结束。当严重性和易感性两种认知的总体评价超过一定阈值时,人们才会有动力开启效能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效能来规避威胁,他们就会通过“危险掌握反应”来减少恐怖,即根据信息的建议改变信念、态度、意图或行为;如果在效能评估时认为自身没有能力避免威胁,他们将通过参与“恐怖掌握反应”来减少他们的恐怖,即对恐怖信息进行防御性回避或否认。简言之,感知威胁和感知效能均会影响恐怖诉求信息的说服力。拓展平行理论常见于稽核个体对恐怖信息接管或谢绝的效果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或实验法进行;也有学者基于该模型评估恐怖信息的内容和元素,形成一种信息剖析框架,多采取内容剖析法理解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内容及产生的影响,并运用到各种风险主题的信息设计中。例如,Turner等人(2013)对危急新闻进行内容剖析,创造威胁和效能元素失落衡,这种失落衡可能会导致信息无效,乃至刺激受众做出不当行为;Hase等人(2020)通过内容剖析创造新闻宣布强调的威胁元素能够显著引起受众的恐怖生理;Qinyu(2015)在对堕胎广告的研究中创造威胁与效能元素的频次和程度并无显著差别,但是效能信息的展现与现实生活履历并不匹配,事实上放大了堕胎后的治疗效果。就生养风险而言,最常见的威胁是身体生理层面、精神情绪层面以及社会经济层面的负面影响。身体生理层面的威胁紧张集中在有身分娩阶段,个中孕妇最为担心的是对婴儿康健的威胁(Gao et al.,2015)。与此同时,产妇的疼痛侵害、身体形状和身体功能改变、产后烦闷症等精神情绪层面的威胁也是女性恐怖生养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层面的威胁包含女性职业发展中的生养惩罚,较之未婚育女性,生养女性的职场机会较低,且多育母亲的机会低于少育母亲(杨菊华,孙超,2019)。此外还有生养后的性别规范压力、家庭关系等的威胁,与生养成本相关的经济威胁也不容忽略,住房成为生养的紧张感知限定(唐重振,何雅菲,2018)。虽然生养所遭遇的威胁被常常谈论,但是社交媒体上有关恐育谈论的信息特色目前还缺少系统性研究,基于EPPM理论评估威胁和效能元素的剖析阙如。生养恐怖谈论中的威胁和效能构造是评估人们是否接管恐怖信息的先行步骤,对付预测人们的恐怖信息接管或参与具有主要影响。故此,提出以下研究问题:研究问题3:社交媒体恐育谈论中,生养威胁和生养效能元素呈现了什么特点?研究问题4:社交媒体恐育谈论中,人们的信息参与是如何受到生养威胁和生养效能信息影响的?本研究采取LDA主题模型剖析和人工内容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回应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微博平台中有关“恐育”话题的谈论文本作为研究工具。选择微博作为研究平台,这是由于微博是中国受欢迎的社交媒体之一,用户群体的基数非常大,拥有超过5.36亿注册用户和超过2.46亿日生动用户。在本研究数据爬取事情启动时,微博平台的数据采集韶光被该系统限定在2018年之后,2018年则设为本研究样本的韶光出发点,截至本研究的数据抓取韶光2021年11月,2018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为抓取文本的韶光范围。研究者以 “恐育”、“生养恐怖”为关键词,通过Python编写代码爬取微博平台的干系数据,终极爬取了132705条有效微博主帖(即帖子),包括用户名、微博正文、发布位置、话题分类、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发布韶光、发布工具等字段信息。上述数据作为主题剖析的机器学习工具,回应研究问题1和2。对付研究问题3和4,采取人工内容剖析方法。囿于人工剖析受韶光和精力所限,遂采纳抽样办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谈论文本。基于微博主帖的谈论热度,本研究选择最热门的前2000条主帖,经由数据洗濯,终极得到有效的最热门微博主帖1540条。若主帖内容与恐育话题关联度低,或只是纯挚的广告或视频形式,都被打消在剖析样本之外。对付选中的1540条热门微博主帖,研究者对其相应的评论进行爬取,获取字段包括微博ID、用户昵称、用户性别、评论文本、评论获赞数和评论韶光等数据信息,为了确保研究的客不雅观性与准确性,对采集的评论进行洗濯,包括缺失落值的处理,针对广告、评论配图等无关信息进行手动过滤,洗濯后的数据按照对应微博正文进行排序,共得到23465条评论。本文采取潜在狄利克雷分布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进行机器主题剖析。LDA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的文本挖掘技能,常日包含了词语、主题、文档三层构造,可以用来识别大规模文档集或语料库中潜在隐蔽的主题信息。该方法利用文本预处理所得到的词频向量,将文本信息转化为易于建模的数字信息。通过统计词频的办法,形成主题单词构成和评论主题构成的多层概率分布,进而实现分类(邹晓辉,孙静,2014)。本研究通过Python实现LDA主题模型。主题建模的过程中,所利用的Python库包括re、itertools、os、sys等根本库,pandarallel、multiprocessing等并行库,numpy、pandas、tomotopy、nltk、sklearn、jieba等数据剖析库,利用的主题建模模型是tomotopy中基于Gibbs-sampling(吉布斯采样)的LDA模型。基于Python爬取微博有关生养恐怖的微博主贴132705条,之后对以上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去除停用词、分词处理后,利用LDA模型进行主题剖析,得到最优主题数、主题特色词以及主题强度值。同时,引入韶光维度,剖析生养恐怖议题及主题的韶光变革趋势。(1)编码类目。内容剖析以数据洗濯后得到有效的最热门的1540条微博主帖为样本。本研究的编码员为2名硕士研究生。为了建立编码员之间的可靠性,随机选取抽取样本的5%进行培训并通过信度测试,之后对剩下的抽取样本进行全部编码。在所有的编码种别中,编码的信度为93.13%。内容剖析的紧张类目基于EPPM模型建构,包括严重性、易感性、自我效能、反应效能以及信息接管。前四项是编码员对微博的样本主帖文本进行编码,以是否提及类目表中的元向来呈现编码结果。(a)严重性,是指信息中所展现的威胁或危险元素。本研究对选择的微博文本中有关生养威胁或生养危险元素进行编码,表明生养的负面后果。基于Qinyu(2015)的研究,生养威胁严重性紧张有四类:一是情绪威胁,包含悲观感情的表达,例如孕期感情的悲哀焦虑、抚养孩童期间的烦躁、确诊的悲观感情(如产后烦闷);二是身体威胁,包含身体形状的变革,分娩时因身体遭遇风险所造成的身体后遗症,或是家暴导致的身体侵害以及去世亡;三是社会后果,包含奇迹发展威胁、家庭关系威胁、性别规范压力;四是经济威胁,即由生养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支出而造成个体产生是否“养得起”的担忧。例如,若某一个主帖中明确提及了生产对付产妇身体威胁的内容,则该项的编码为“是”(编码=1),若没有,则编码为“否”(编码=0)。(b)易感性,是指个人遭受威胁的可能性,借鉴Qinyu(2015)对付易感性信息的划分,以事例或数据呈现的办法进行编码:一是事实例子,表明已经发生的生养威胁的案例,可能是发生在网友自己或是他人身上的例子;二是假设性的例子,是基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特殊设定的叙事;三是统计数据,是许多实例的数字或定量信息,例如,每年有5%的孕妇遭受生养引发的后遗症。(c)自我效能,是指对付恐怖诉求信息中应对威胁的建媾和方法,个人所拥有的信心。紧张有提升自我信心和供应情绪支持两类(Qinyu,2015):前者是建立自傲,从情绪上提升自傲,表达积极面对生养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例如网友表达“妈妈的确很辛劳,但也没有必要传播焦虑。孕前调理好身体,孕期在年夜夫许可的条件下多运动,产后心态好多活动,规复得很快”;情绪支持是指自身鼓励他人理智、积极对待生养的态度,例如有网友表达“希望女性不要恐婚恐育,婚恋生产是生命顺其自然的过程,大家只要做好准备,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根本,谁也强制不了”。(d)反应效能,是指个体对信息所建议的避免或肃清威胁方面的有效性的认知。关于生养恐怖议题反应效能的编码紧张包含三类(Qinyu,2015):一是生养配套政策的有效性,指国家颁布的子女教诲、公共医疗、产假福利等方面支持的有效性;二是社会支持的有效性,在生养过程中得到主要的他人包括伴侣、父母、亲戚、朋友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例如生养过程中伴侣的照顾和陪伴、父母帮忙照顾小孩等;三是技能支持有效性,强调专业化知识和前辈的技能运用于生养过程,如无痛分娩、科学孕育方法、产后规复方法等。(2)信息接管。依据EPPM模型,人们对付恐怖信息是否接管或谢绝,是参与信息的主要表现。社交媒体内容除了帖子本身,常日还包含系统和用户天生的社交线索,例如阅读量、转发数、评论数和点赞数,这些社交线索已成为信息认知和效果衡量的常见指标(Chen et al.,2019),个中,点赞的数量表明"大众年夜众对特定信息的认同程度,可被用作社会认可的衡量指标(Borah,Xiao,2018)。因此本研究采取微博主帖的“点赞数”这一指标进行丈量。基于人工内容剖析的1540条微博主帖,将其23465条有效评论的点赞数作为信息接管的丈量指标。为了回应研究问题1和2,本研究采取困惑度(perplexity)这一指标来确定最优主题数K。困惑度表示文档所属的主题的不愿定性(信息熵),当困惑度低落趋势不再明显或处于拐点处时,此时的 k 值为最优主题数。结果如图1所示,横坐标为主题数目,纵坐标为困惑度,可以创造随着主题数量的增加,均匀困惑度参考值呈颠簸低落趋势,结合数值降幅程度与拐点区间,最优主题数可以确定为18。随后,除了利用困惑度指标进行可视化外,再通过人工考验每个主题强度的信息以及每个主题按干系性排序的前10个术语和每个主题的20个高概率文档,以检讨主题的有效性。根据这些信息,人工决定一个主题的保留或者放弃,终极本研究保留了13个主题做进一步剖析。通过以上处理后得到主题-词项分布与主题-文档概率分布数据结果。首先,主题-词项分布是模型演习剖析后天生每个主题下干系词项的汇总,对这些词项进行归纳概括并且放回文档中考验,进行人工识别,终极提炼出干系主题标签。主题-词项分布是根据词汇的权重系数进行排列,每个主题下选取概率前10旁边的词汇作为该主题的代表,各个词项系数排序依次从大到小,干系主题下的分布概率愈高,排列愈靠前,如表1所示。在对主题-词项分布文本进行剖析后,基于LDA模型得到主题-文档矩阵,并打算出其主题强度。主题强度的大小便是主题在某一个韶光窗口内受到的关注程度,即在某一韶光窗口上某主题的强度与包含该主题的文档数目成正比,主题强度越大越有可能被认为是热点主题(巢乃鹏等,2021)。主题强度数值拜会表1。详细而言,生养悲观态度的谈论热度最高,其次是国家政策、生养康健、与生养干系的社会新闻、性别对立谈论等13个主题。生养恐怖议题随韶光变革的趋势。根据微博2018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的发文数量看,网民磋商“生养恐怖”的热度呈颠簸上升的态势,在一些分外的韶光点会呈现“突飞年夜进”的趋势,总趋势是“恐育”谈论热度不减,并且谈论频率逐渐递增,范围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微博平台对付“恐育”话题的谈论有13次高峰涌现,该话题热度的上升与热点事宜干系,例如国家颁布的干系生养政策、生养康健、明星事宜和社会新闻等。如图2显示,2018年的3月、9月该话题谈论数量明显上升,分别是由于#产后妻子的17天日记#和产后烦闷数据的新闻宣布所导致。2019年的2月、5月、7月和11月涌现小高峰,个中2月为生养风险和并发症的谈论;5月和7月均为明星事宜引起,分别为#Ella生养后遗症#和#张歆艺生产后照片曝光#的谈论;11月是有关家暴的社会新闻所引发。2020年5月、7月和12月的话题谈论数量涌现高峰,个中5月是有关生养侧切、生产后遗症的宣布;7月是由于男子杀害女友的社会新闻以及电视剧《三十而已》引发;12月是由于多方面的缘故原由,一方面是由于12月3日离婚镇静期详细履行条款出炉,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信息生孩子前根本没人见告我#,以及明星事宜#奚梦瑶产后脊椎错位#等话题引发网民热议。2021年5月、8月涌现高峰,尤以8月最为突出,个中5月是由于国家提出了鼓励年轻人生养的三胎政策,8月包含#女子与公公发生口角后被杀害#、#女子产后烦闷丈夫诉离婚被驳回#等社会新闻、明星事宜以及#中国人大通过了关于修正人口与操持生养法的决定#和#三孩生养政策立即开始正式实行#的微博话题。为回应研究问题3,采取内容剖析方法得到了干系数据。如表2显示,在微博谈论中,有关生养的威胁信息常常涌现,个中频率最高的是生养威胁的严重性信息(74.48%,n=1147),其次为生养威胁的易感性信息(55.32%,n=852)。生养效能信息则较为弱化,生养的反应效能信息最少被提及(14.42%,n=222),生养的自我效能信息次之(21.82%,n=336)。总体而言,生养话题谈论中,威胁元素与效能元素构造失落衡,微博主贴强调生养威胁的风险,突出严重性和易感性,但是较少呈现避免威胁的方法和信心。1.严重性。关于生养威胁的严重性涌现的频率,研究创造严重性信息在样本中被频繁谈论(74.48%,n=1147),如表3所示,大多数描述的是有关生养面临社会后果方面的威胁(52.31%,n=600),包含生养后的职业威胁、性别规范威胁、夫妻伴侣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威胁;其次提及的是生养面临的情绪威胁(38.10%,n=437),例如孕期感情的悲哀、焦虑,抑或是抚养孩童期间的烦躁,还包含确诊的悲观感情,例如产后烦闷;紧跟其后的是身体威胁(26.59%,n=305),这类威胁涉及的主体紧张有两类:女性与儿童。女性的身体威胁紧张由两种缘故原由造成,一类是由于生产造成的,例如身体形状的变革、容颜的改变,严重的是生产造成的后遗症,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去世亡;另一类是由于家暴导致的身体和精神侵害。对付儿童的身体威胁紧张是担忧孩子生产检讨时的康健,以及养育儿童期间孩子的康健发展;提及最少的为经济威胁(10.29%,n=118),这与上文中主题强度结果呈现同等性,经济担忧的谈论紧张有结婚本钱、生产本钱、育儿本钱等成分造成的生养恐怖;其他(2.70%,n=31)种别是无明确的严重威胁,但也展现出对生养生理造成的严重影响。2.易感性。有关生养威胁的易感性涌现的频率,表3显示55.32%的恐育主帖包含易感性信息,对包含易感性元素的帖子进一步剖析创造,71.36%(n=608)的博文利用了事实性例子,谈论自身经历或者身边人经历的真实案例,抑或是社会发生的重大事宜导致的负面悲观情绪。22.54%(n=192)的帖子利用了假设性例子,通过假设生养后可能面临的威胁,对具有“不愿定性”的生养威胁产生恐怖。个中关于事实性例子与假设性例子均为叙事性例子,可以看出,生养恐怖议题大部分采取叙事性例子(n=800),通过对自身、他人案例以及假设性后果的描述,个体由此感知到威胁产生情绪反应。这类情绪反应可以是正在经历生养产生的恐怖,也可以来源于对未经历的生产事宜想象的恐怖。仅有7.51%(n=64)的帖子利用了科学性例子,包含统计性数据和生养风险的客不雅观描述等,个中统计性数据涵盖养育直接本钱的打算、职业等机会本钱的丢失等。这部分网民主体将本钱与效用进行比较,在得出本钱远大于效用并超出生理预知的情形下会产生恐育生理。3.自我效能。即自我效能信息涌现的频率,研究创造21.82%的恐育主帖包含自我效能信息。如表3显示,自我效能信息中大多为网民主体自身建立自傲(77.08%,n=259)以应对生养恐怖。自我效能的表达紧张包含两类,一类是熟习生养要面临的风险后,但依然表达对生养的积极情绪和欢迎新生命的期待;另一类是直接表达对孩子的喜好,或是对生养的信心。除此之外,网民通过自身经历为他人供应情绪支持(36.31%,n=122),表达自己的积极态度后也希望他人可以科学理性地对待生养风险及侵害。其他(4.17%,n=14)包含供应生养干系的建议,例如建议探求助产士,怎么样进行盆底肌修复等。4.反应效能。即生养恐怖微博主帖中反应效能信息涌现的频率,研究创造14.42%的恐育主帖包含反应效能信息。表3显示在反应效能信息中,个中占比最高的为社会支持有效性(80.63%,n=179),通过伴侣、家人或者是孩子得到情绪、物质上的支持,减少对生养的顾虑,对生养行为充满信心。其次为生养配套技能支持有效性(8.11%,n=18)与政策有效性(7.21%,n=16),但二者的占比均较低。可以看出,在生养恐怖议题中,来自家庭的支持会予以女性主体更大的鼓励和支持,而生养配套政策支持与干系医疗技能支持提及较少,从侧面反响网民对我国干系政策的保障与技能支持缺少信心。因此,来自伴侣、家人以及亲朋好友的支持成为目前应对生养恐怖的主要办法。其他(7.66%,n=17)包含来自宠物或者其他方面的有效支持。基于上述生养威胁元素和效能元素编码后,以微博主帖的点赞数作为信息接管的指标,通过干系剖析磋商生养恐怖话题中威胁和效能信息对信息接管度的影响。如表4显示,严重性信息与其点赞数呈现显著的负干系(r=-.051,p<.05),易感性信息与其点赞数也呈现显著的负干系(r=-.057,p<.05),自我效能信息则与其点赞数呈现显著的正干系(r=.054,p<.05),反应效能信息与点赞数也呈现显著的正干系(r=.062,p<.05)。这一结果解释恐育话题中生养威胁的程度越高,人们就越不愿意点赞该帖子,而效能的程度越高,人们越乐意点赞,表明人们更乐意接管具有效能元素的信息。根据EPPM模型,与威胁干系的“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是风险感知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这些认知身分是造成与恐怖干系的主要成分;如果效能的感知大于威胁的感知,人们会被勉励去掌握威胁的危险,恐怖诉求信息就随意马虎被接管。因此,对付生养恐怖信息,当人们感知到的威胁程度足够高时,随意马虎产生恐怖生理,微博主帖传达的效能信息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的认知不折衷。生养是关乎个人的事,也是关乎家庭、关乎国家的大事。“生养恐怖”分开了原来病理性恐怖的语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关涉医学、人口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观点。在医学领域,“生养恐怖症”根据有身与分娩干系的焦虑程度进行区分,主体多为孕产妇。在社交网络中声称“恐育”的网民,其主体扩展到未婚未育女性,个中大部分并没有达到生养病理恐怖症的强度,而是由于个人现实、社会文化等诸多成分对生养产生了较为焦虑乃至恐怖的情绪。本研究抓取微博中恐育话题谈论的帖子132705条,采取LDA主题模型和人工内容剖析的方法,对恐育信息中的主题以及所包含的威胁和支持元素进行了统计剖析,揭示了恐育谈论中的主题类型、信息特色以及人们的信息参与和接管。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有关生养恐怖的谈论热度不断攀升,呈现出两个光鲜特点。其一,谈论议题广泛,凡与生养干系的议题无不原谅,涵盖了个体、社会和国家多个层面的主题,深刻表示了生养是嵌入社会构造中的主要特色。与生养直接捆绑的是个体有身分娩等主题——生养康健、家庭关系、生养自由和孩子教诲;与生养密切干系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男女性别对立、社会规范压力、性别规范压力、女性职业困境、生养社会本钱以及层出不穷的有关生养的社会新闻,都是掣肘育龄女性决定生还是不生的社会成分;生养更是离不开国家人口和生养政策的影响,近几年伴随民法典、离婚镇静期、三胎政策等国家法律政策的出台,都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谈论,影响了人们的生养意愿。其二,对付生养,人们表达出较为强烈的悲观态度,超过积极态度。生养悲观态度居于主题剖析强度(0.37)的榜首,是生养积极态度(0.05)主体强度的7倍之多。当人们在谈论生养时,恐怖感情泛化,涉及恐育、恐孕、恐生的详细特定感情,也有延展为恐怖、焦虑、窒息、害怕等普遍泛化感情。与此同时,生养积极态度展现了人们对付生养全过程中的美好感想熏染或想象,如喜好、希望、幸福、快乐、美好、期待、愉快是这一主题中涌现的高频词语。社交媒体中的恐育感情为何普遍,以及恐怖从何来而?本研究前期的主题剖析显示社交媒体中大量呈现了生养悲观感情,恐怖、害怕、焦虑是常见的感情种别,继而对生养恐怖谈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内容剖析,并揭示导致人们恐怖感情产生的缘故原由。通过稽核谈论文本的信息元素,结果显示生养威胁与生养效能的元素明显失落衡,“生养威胁”成为最紧张的信息元素(个中生养威胁的严重性占74.48%,生养威胁的易感性占55.32%),“生养效能”元素(个中自我效能占21.82%,反应效能占14.42%)则明显不敷。该结果验证了拓展平行反应模型,生养恐怖诉求信息中的威胁和效能元素会调动人们评估其个人的生养威胁严重性和易感性,当威胁元素的信息显然超过效能元素的信息,人们则方向于产生恐怖感情,于是生养恐怖感情较为普遍和突出。拓展平行反应模型描述了人们对付具有威胁信息可能涌现的各种反应结果,并揭示了决策过程中人们的评估生理,本研究的创造也验证了这齐心专生理决策的合理性。打仗带有生养威胁的信息,若引发了个体足够的效能感知,个体则随意马虎进入危险掌握反应过程,产生保护动机,并进行适应性改变,即根据信息中的建议调度个人信念和行为等以应对恐怖信息,规避生养威胁;若个体的威胁感知突出,则随意马虎进入恐怖掌握反应,进而回避或忽略威胁信息,属于适应性失落常的表现。此外,人们是否积极应对生养威胁信息受到其生理感知的影响。本研究的数据剖析结果显示,从信息参与(即信息接管)的效果来看,恐育信息中生养威胁的程度越高,人们的接管度则越低(即点赞数低);信息中效能的程度越高,人们的接管度则越高(即点赞数高)。换言之,人们更乐意接管生养效能信息,不愿意接管生养威胁信息,是源于人们对付生养恐怖的一种保护生理,并且面对恐怖故意愿做出防御。在突出生养风险而忽略生养支持的信息环境中,人们在恐育感情中寻求生理的庇护,信息中有效的应对方法可减少个体的恐怖,增强信息的接管度。当代社会的许多恐怖都是“想象的恐怖”(袁光锋,2020)。本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中生养恐怖谈论的主题和信息元素,描述了人们在线上谈论中强调的生养威胁,是构成我们理解公众年夜众生养恐怖的根本。本研究对威胁易感性信息的剖析创造,生养恐怖议题的易感性信息常日采取事实性和假设性案例,人们产生的恐怖情绪大多不是面临的真实威胁,而是一些已婚育女性生养困境的事例分享或是自身想象生养面临的后果,这种直接或者间接的真实示例增强了网民生养风险的“在场感”,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付生养风险的想象,导致因想象而恐怖的生理。当谈到恐怖时,媒体发挥了一定的浸染。在传统媒体时期,人们的某些恐怖是由危言耸听的媒体宣布加剧的,与恐怖有关的新闻宣布会影响接管者的恐怖生理和感情。在数字时期,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生养恐怖。本研究聚焦微博中的恐育话题谈论,生养恐育不雅观念同质化的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交互,随意马虎形成恐育感情或不雅观点的加剧并且极度化发展。社交平台的个性化算法推举机制与人们的选择性信息打仗机制的相互契合,同时平台设置的“点、评、转”等功能所构成的社会背书与人们的社会比较生理机制的相互吻合,都随意马虎令恐育舆论极化的构造进一步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此,生养恐怖的感情或不雅观点在微博的泛化,与其说是人们的真实心态写照,毋宁说是社交媒体平台的技能参与契合了人们选择性地打仗个人所热衷的信息,并有动机地谢毫不受欢迎信息的生理机制,继而形成不雅观点集中的景象,放大了生养的风险和威胁。生养不但是女性的个体行为,更是内嵌于家庭与社会之中的共同行动。在微博有限的效能信息中,女性建立自傲以及得到社会支持的比例较大,女性通过自身经历为他人供应情绪支持,表达自己的积极态度后也希望他人可以科学理性地对待生养风险及侵害;来自伴侣和孩子给予的情绪或物质支持,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生养积极性,降落生养威胁产生的恐怖感。本研究的结论拓展了EPPM模型中人们对恐怖诉求信息的积极应对的生理机制。面对威胁,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能够导致恐怖,而当人们认为他们能够履行有效的保护性行为,即个人的感知自我效能和感知反应效能都被调动起来后,个体的希望将被诱发,怀有希望的人们可能更乐意接管并应对恐怖信息(Chen et al.,2022)。恐怖诉求信息一方面可能“吓到”人们,造成人们的恐怖,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强调“应对方法”,向"大众供应必要信息以带来效能感和希望,则能够实现风险传播的预期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将正面积极的生养话题谈论一并纳入,稽核正负面信息对人们生养不雅观念的综合影响。本文转自 | 量化研究方法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社交媒体真的会让人恐婚恐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