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花烛夜从帐篷到洞房前人的婚房是露天的

婚庆设计 admin 浏览 评论

紫禁城里的坤宁宫,曾经是清朝康熙、同治、光绪、溥仪四帝大婚时的洞房。
天子皇后要在这里度过新婚之夜。
大约两日后,才会移至东西六宫居住。
图为坤宁宫内的大炕。
目前这里的装修陈设,都是光绪天子大婚时支配的原状。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人生四大喜事”这一说法,出自宋人汪洙的《神童诗·四喜》。
而“洞房”二字,从宋代开始,才成为婚房的代名词。
在这之前,它可不是这个意思。

盛唐期间的墨客王维,作过一首《投道一师兰若宿》,是讲借宿禅寺的事儿。
诗中写道:“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这个“洞房”,指的是僧舍。
再往前看,汉代桓谭的《新论》,有“居则广厦高堂,连闼洞房”一句,“洞房”与“高堂”并列,意指重门深邃的房屋。
这样的屋子哪里有?答:长门宫中有。
司马相如为陈皇后写的《长门赋》,便如此唱道:“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可见,汉唐的“洞房”并不专指“婚房”,那么新人结婚,就无需忍受“闹洞房”的尴尬了吧?——未必,没有洞房,还有青庐呢。

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卓文君》,有这样一段台词:“卓翁,你该晓得,司马长卿名扬四海,如今尚未青庐,假使他能得女公子为他的内助,那岂不是天作之合吗?”在这里,“青庐”二字指男女缔结婚姻,与后来所说的“洞房花烛”是一个意思。

青庐是什么?按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礼异》中的说法:“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
”结婚时在房门外选一块地方,用青布搭起一顶帐篷,是北朝婚礼的风尚。
这种风尚该当是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那儿来的,自东汉开始,逐渐渗入到中原地区。
由于唐代婚俗多继承北朝,以是段成式才说北朝设青庐。
但实在青庐在唐代已经被广泛利用,并不局限于北方,而是遍及全国。

搭建青庐的目的,是为了让新人在里面完成交拜。
换句话说,青庐是举办结婚仪式的场所,故而又有“百子帐”的说法。
当然,出席这个场合的不仅有新郎新娘,还得有一众来宾。

说到“闹青庐”,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条记小说集《世说新语》,讲到了一个极度的案例,主角是曹操和他的小伙伴袁绍。
二人在少年时都是任侠好义、好惹事的主儿,去看别人结婚,也不安分,总想搞一把恶作剧。
于是,他们潜入主人家的园子,大喊:“偷儿贼!
”引得青庐里的来宾纷纭跑了出来。
这时,曹操竟趁机溜进青庐抢劫新娘。
结果逃跑途中发生了一些小意外——他俩迷路了。
袁绍脚陷荆棘丛,曹操不知是为自己脱身,还是为了引发袁绍的潜能,年夜声叫道:“偷儿贼在此!
”吓得袁绍瞬间跳出丛中,二人成功逃脱。

这一“闹”,把新人的婚礼彻底搅黄了。
曹袁的恶作剧能顺利得逞,跟青庐设在露天场合也有一定关系。
毕竟在开放的环境下,心存歹意者混入个中相对随意马虎,也更便于制造混乱。

不过,中晚唐往后,青庐就被逐渐淘汰,由于交拜礼从户外挪到了室内。
晚唐朱庆馀在《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可见,拜公婆的地方已经是正堂而不是青庐,洞房也已然被当作了婚房的代称。

这种用法显然不是朱庆馀的独创。
北周时人庾信写《和咏舞》的时候,就用过“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这样的句子。
“洞房”同新婚燕尔联系到了一起,与该词的原意是同等的,由于婚房本便是宁静而装饰新奇的屋子。
发展到宋代,结婚时的拜礼全部于室内完成,青庐再无用武之地,而“洞房”也正式成为了指代“婚房”的专有名词。

当然,虽同属为男女结婚而设的分外场所,青庐与洞房的浸染是不太一样的。
青庐是一个见礼的地方,而非标准的寓所。
洞房内虽然也要完成婚礼中的部分仪式,比如结发、合卺,但它的私密性远高于青庐。
毕竟见礼过后,这里又将是一对夫妻相伴余生的卧房。

在青庐举办婚礼

这是敦煌莫高窟第12窟弥勒经变壁画中的晚唐《婚嫁图》。
按照佛经的记载,在弥勒净土天下,“人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图中,人们在空地上用青布围合成一圈,当中设帐篷,是为青庐,新郎新娘就在这青庐中膜拜成礼,来宾则从察看犹豫礼。
这便是当时为结婚而设的特定场所。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花烛夜从帐篷到洞房前人的婚房是露天的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