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正餐前的小零食
刚到疏勒那年,在喀什的北湖公园,我曾遇见一支迎亲军队,我们到达的时候,他们正要离开。22个身穿水赤色长裙的女孩簇拥着一个身穿白色婚纱的姑娘,远远看去,就像朵朵赤色牡丹环绕着一朵娇艳的雪莲在水光山色里流动,在妖冶的阳光下极其亮眼。离他们不远处,有22个身穿白衬衣打着黑的领结的小伙子,簇集着一个身穿笔挺洋装的男子,他们集体步态优雅,表情持重,可也掩饰笼罩不住周身的青春气息,像《浊世佳人》中南部庄园里的名流。游园的人说,“红裙子”是伴娘,“白衬衫”是伴郎。这一定是喀什的名门王谢或大户人家孩子的婚礼,我想。由于,我所见过的婚礼,伴娘伴郎一样平常是各两人,多的也各不超六人。这么大的军队,我是第一次见。在我们老家,这么多人,便是到了新郎家里,也无处落脚呀。我是后来才知道,这可能是婚庆公司在做宣扬,但这里实际的婚礼,军队也是比较弘大的,纵然是我们平凡百姓家。
2020年的春天,我在疏勒的一个风情园中参加了一个维族同事的婚礼。在那里,我看到身穿白色婚纱的新娘周围就有14个穿着浅粉丝裙的伴娘。她们附近的几张桌子,周围坐满了年事不一的女士,听说这是新娘或者新郎的支属。同一张桌子周围的女士衣服都是同色同款的,但一张桌子一个样。有的是红底或绿底艾特莱斯花纹,有的是巴旦木花纹,有的是纯湖蓝色,有的是浅绿色。她们都化了妆,带着俊秀的饰品,看起来年轻、精神、俊秀。饰品多以黄金为主,有的女眷带了好几件黄金饰品,听说黄金是女士地位的一种象征,你拥有的黄金饰品越多,解释男方对你越重视。
听当地的朋友说,险些每一个家庭,家里的所有女眷和男士都各有一套统一的服装,每逢重大节日时家里的男士和女眷都要分别统一穿着。婚礼上的服装统一,使得婚礼仪式感更强了,婚姻也更加神圣了。
婚礼上少不了的是婚宴,那天的婚宴是流动的席,一拨人吃完了,又一拨人坐下,重新开席,不一定是恰好的饭点,也不一定一天按三顿饭开席,一个桌子上人坐满了,就可重新开宴,可能是根据客人的韶光,方便前来祝贺的客人能及时就餐吧。
宴席先上干果,葡萄干、小白杏、巴旦木、红枣之类,再上小菜,凉粉、清拌萝卜丝、凉拌绿芽菜,多彩老虎菜等,接着是大餐,大盘鸡、炒牛肚、烤肉串、抓饭、小馄饨,酸奶,还然后还有水果,哈密瓜、新疆大西瓜、葡萄等,但不饮酒。宴席上这种分层次上餐,对身体很有好处,干果、小菜,也便是俗话说的垫一垫,肚子里有了点准备,再开始正餐,这些菜一样平常都辣,但辣得留恋、辣得回味无穷,是那种舌头自残并快乐着的觉得,每每你已辣得满头大汗,但忍不住又伸出了筷子。吃完了高蛋白,再来一碗酸奶,用来消食的,加了冰糖或者蜂蜜的固体酸奶,酸酸的、甜甜的、滑滑的,很是谅解。末了的水果,则爽了你的口和胃。
宴席,还不是婚礼上最主要的事,节目才让人眼界大开。节目的重头戏是舞蹈,最先演出的,是新郎与伴郎及男宾的对舞。身穿西装的新郎优雅地滑进舞场,展开一个请和拥抱的姿势,男宾便开始轮番与之对舞。每个来宾对舞的韶光在1—2分钟,这期间,男宾会把一张百元的钞票重新郎的胸口处塞进他的上衣,如果一个来宾要塞几张钞票,他就转着圈儿,分次塞,并不是一次塞完。一个来宾退场,另一个接着上去,不一会儿,新郎的洋装上衣便鼓鼓囊囊了。这时,会有一个经纪人一样的小伙子来收走那些钞票,新郎再重新上场。这种舞蹈很随意、很活泼,气氛轻松。
新郎累了,新娘上场,由于穿着婚纱,新娘的舞蹈动作幅度较小,女眷们也款款与之对舞,她们与新娘对视时眼神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动作温顺,仿佛时候准备着对新娘加以呵护,她们在用肢体通报温暖与友爱,她们舞的,紧张是心情。新娘的婚纱没有放钞票的地方,在她的身边随着一个伴娘,随时接过新娘手中的钞票。有些年长的亲戚在把钞票交给新娘之前,还先拿钞票在新娘头上绕一圈,这该当含有庇护之意吧。
一样平常说来,婚仪上的随礼,每每有专人记账,谁随了什么,随了多少,都很清晰,以便后来还礼。但在这儿我看到的随礼却很随意,谁随了谁不随,随多少,都没人记录,随脾气,随心情,随交情。
在新娘新郎都歇息的时候,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轻盈的舞进了大厅中心,然后自由的跳了起来,陶醉得旁若无人。我们都围在了大厅的周围,有的录像有的拍照。那小姑娘顾自忘我的跳,眼神清澈,眼波流转,蕾丝裙摆随舞而动,像一只俏丽的天鹅,没有半点的紧张。或许是为了奖赏这孩子的表现,有些女眷也和着舞,爱怜地把一张钞票塞到小女孩手中。
女孩退场后,是男士的群舞,他们舞姿互异,有的像赶羊群,有的像骑马,有的像斗鸡,有的双手撑地俯卧,然后再跳起,我搞不清那是什么舞,好似是原生态与当代舞的领悟,还该当是他们现编现舞的吧,总之,便是一种期待已久终于可以得到挥洒的全身心放松的样子,很嗨。
他们跳的满头大汗,把全场的感情也调动了起来,女伴娘坐不住了,纷纭上场,男宾纷纭让位。她们统一的长裙,类似的装饰和发式,舞步柔美,真真赛过天女下凡。傍晚的时候,是全场男女老幼的大集体舞,场面热闹,盛况空前。我被他们的欢快鼓舞着,久久不肯离开。舞动的时候,没有苦处、没有烦恼、没有忧闷,没有隔阂,有的除了欢快还是欢快。我记得一个维族同事见告我,当累了烦了的时候,跳舞蹈,心情急速就会好起来。舞蹈,真的是他们的一种心情的调节剂。
后来我又断断续续见到过一些维吾尔老乡的婚礼,被他们的独特的婚俗所吸引,很想系统的理解。于是一有机会,我就缠着人家给我讲他们所理解的婚俗,现在总算是有了一个自认为明晰的认识,于是迫不及待的写下来,与朋友们分享,这里面大概有些片面和不准确,也可能有些习俗现在早已不用了,由于这里面只有一小部分是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更多的是道听途说。
维吾尔族的婚俗大体分四个阶段:提亲、订婚、议婚、娶亲。人们说,过去这里也曾讲究婚姻门当户对,或是亲上加亲。在正式提亲前,男方要委托亲戚或邻居家的妇女去女方家探听情形,如果女方赞许,男方家才正式出面去女家提亲,并按老例带订婚礼物,感谢女方的父母乐意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
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关系确定之后,一样平常也得由男方的父母主动到女方家去提亲。提亲时还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陪同,这样表示男方对此事很重视,给女方家足够的面子,也只有这样女方家才会接待。履行提亲的手续,反响了维吾尔族对婚姻的慎重。
一位年事较长的朋友见告我说,一些地方还曾盛行过婚前测试新人生活能力的风尚。女方家测试未来半子的方法是劈树墩,女方父母找个机会把未婚半子叫到家中,把一些盘根错节的树墩或半湿的木柴让他劈,如果是在牧区,则通过用刀卸羊脖子来测试。男方家则通过用玉米面做面条的办法来测试未来的儿媳,或者让其在地毯或地毡上洗锅碗瓢盆,稽核她是否动作麻利。当然,这些都是传统的“验婚”遗风。
议婚,是两家人在一起商量婚礼的筵席,确定宴客的桌数和人数,及是否要请乐队吹唢呐等。这时男方每每恭敬地让女方家里来决定,由于他们以为女方父母把女儿养大很不随意马虎,女方家也会谦让,让男方家决定。有些地方有些女方家里喜好吹唢呐,希望婚礼搞得热热闹闹。但有的有的地方女方不喜好吹奏乐打,由于他们怕招来许多不速之客,怕添乱。也有的是为了节省开支,或邻居家里最近有丧事。不请唢呐班子的,被称之为“哑婚”。
娶亲,首先要在男方家召开预备会议,确定好一位成年男子,一位成年女子和一位青年男子三位婚礼组织者。组织者必须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熟习婚礼制式、具有处理事务能力并且思维敏捷能旁边逢源。
按老例,结婚这天女方家要设宴招待去接亲的客人,男方家必须把宴客所须要的用品提前送到。接新娘的军队紧张有新郎、伴郎和几位婚礼的组织者和婚礼主持。主持人分别讯问新郎、新娘是否乐意结为夫妻,要连问三次,连答三次才算“过关”。
得到响亮而明确的回答往后,主持年夜声赞颂真主,用手指蘸碗里的盐水洒在一个馕上,新郎、伴郎、新娘、伴娘会一拥而上争抢这个洒过盐水的馕,新郞和新娘谁先吃到这块馕,在婚后的日子里便是谁当家。
吃罢馕后,由四位男青年抬着地毯的一角,把新娘抬出门,新娘的脚不能沾地,这是维吾尔人的婚礼中各地相同的习俗。新娘还要坐在地毯里哭,新娘的母亲及近支属也跟出来放声大哭,表示新娘与家情面感深厚。
迎亲军队簇拥着新郞,分乘七辆彩车,(过去是利用马车,现在城里人大多数改用轿车),车上的男女青年兴趣勃勃,一起上吹着唢呐,打动手鼓,载歌载舞,引得市井百姓纷纭容身不雅观看,热闹非凡。
有人说,这样的热闹可以把妖怪吓跑,担保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当车队抵达男方门前时,一群小伙子会在婚车门前铺上一块红纱巾,等新娘双脚踏过纱巾后,小伙子们便一拥而上,打劫纱巾,纱巾顿时被撕成碎片。抢到纱巾碎片的小伙子,将来一定也能娶上如花似玉的俊秀妻子。
我还听到一个更故意思的故事,从前,曾有新郎与新娘的家人争上风、争威信的风尚,在全体婚礼的每个环节贯穿明争暗斗。比如新郎下马时要踩一脚新娘的马才跳下来,认为这样才能镇住新娘;再如在一对新人跨入自己家门槛的一霎时,藏在门后的伴娘和新娘的女友要将新郞的脖子按一下,这样新娘会取得未来家庭的主动权;还有新娘入洞房后,新郎要借故爬上屋顶在新娘头上走一走,这样新郎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在家庭中的上风。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阶段的详细步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新娘要进婆家门的时候,要从一堆火上跨过去,这缘自对火的崇拜。
一对新人在洞房坐定之后要给他们盛一碗稀饭,不给匀,让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去吸又热又黏的稀饭,象征新郎与新娘的结合矢志不移。
一位儿女双全,家庭和蔼的妇女还要拿一些丝绵,把一头搭在新娘的脖子上,一头搭在新郎的脖子上,以此象征把他们的命运拴在一起,祝福他们永不分离。
揭盖头也称作“开面礼”,各地的做法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由新郎的母亲手持筷子跳着传统舞,挑下新娘的蒙头盖布,而伴娘再赶紧给新娘盖上,如此连续三次。有的地方则是用擀面杖来揭盖头,主婚人还要故意喊着:这么俊秀的闺女是谁呀?原来便是本日的新娘呀!
揭开面纱之后主婚人要说:“新娘啊,你已经是我们家的孩子了,用不着盖布了。”揭开盖头之后,主婚人把新娘和新郎先容给彼此。末了主婚人故意对新郎说:知道被子、枕头在哪儿吗?赶紧找到睡觉吧!
然后与其他人一起离开洞房,没有闹洞房的风尚。
维吾尔人全体婚典常日要进行三天。音乐舞蹈是婚礼上的必备,敲响了手鼓便是宣告婚礼开始,一样平常举办婚礼的人家都会有人在屋顶上吹唢呐,敲纳格拉鼓,这时院内院外人们会跳起欢畅的麦西莱甫,有人结婚的日子,成为全体村落庄或全体居住区的盛大节日。
婚后的第一天清晨,新外家人要给一对新人送早餐。第三天,新郞的家人要带着新郎和新娘去岳父家做客。新郎的母亲要提一包馕,馕中如果有一朵花就表示新娘是贞女,新娘母亲看到这朵花也由衷地感到喜悦。
这些婚俗都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我不知道我的这些道听途说还有多少在当代婚仪中盛行着,也不知道那些不盛行了的风尚现在用什么代替了。但只是理解了这些风尚的曾经存在,就以为很有趣,这里面蕴含着的那些生动,就如从混着沙子的泥土里长出的苜蓿,又如春天漫空飘喷鼻香的沙枣花,还像秋日村落道上那些金黄的胡杨,是那般鲜活,那般触手可及,那般引人忍俊不禁,又那般充满生活的哲理。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我所理解的维吾尔族婚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