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结婚的两口子基本都是媒人先容的,古来讲“三媒六证”嘛,媒人先容,父母应允,这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才是天经地义的。
《天仙配》中老槐树做媒
三媒是指:男方聘请的媒人、女方聘请的媒人以及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六证是指: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壁镜子、一个算盘。
从80年代开始时兴自找工具,但是结婚当天,还是得有媒人,这叫“干净媒人”,一样平常请男女双方认识的人从中说合(实际已经说的差不多了,请有用的,德高望重的,单位领导)。由于结婚这一套还是比较麻烦的。
二、订婚
男女双方两情相悦,双方家长对婚事都持肯定态度之后,便可订婚,在孝义称作“订婚”。订婚的日期一样平常选择在三、六、九等吉日,例如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等。
订婚这天,男女双方都要设宴接待至近亲友和办事人。
早上女方设宴,宴请媒人、女方姨舅、举办婚礼时的要约请的司仪总管、帐房等,同时媒人和新郎也要来参加早宴。
中午在男方家中设宴,女方相随胞姐或表姐、母亲以及姨妈到男家去吃午餐定婚宴。 “ 订婚饭”非常丰硕,各种饭菜搜罗万象,主食是饺子、甜糕。
订婚之日,男方送给女方聘礼。首先是物,比如三金一彩,三金便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一彩便是彩礼(彩礼钱数由家庭条件决定,不尽相同,这几年大约是十四万八,或者十六万八),孝义人结婚讲究“四平八稳”,并且彩礼钱数中的“八”也具有吉利的意义。
订婚饭吃完之后,女方要送男方“合饼”。所谓合饼,象征男女双方乐意和合成婚。全套合饼是2个直径约为一尺的圆形烤饼,以油酥面作皮,内为白糖、青红丝、玫瑰丝等稠浊馅。一个饼面的中间刻以圆形图案,一个饼面的中间刻方形图案,意谓天圆地方,男为天,女为地。“合饼”由女方制作,订婚之后女方沿图案将2个合饼的边沿切下,把中间的方形部分都送给男方。订婚越日,男女双方都会将合饼切分成很多份送给亲朋好友,告示亲朋好友孩子订婚的。
女方还会送给男方一个盒子,盒子中有一对酒盅,两个酒盅里分别放少量蜂蜜和食用油,代表亲密和合,甜甜蜜蜜。两个酒盅上都贴有双喜字,并且用红纸封口。
其余,孝义人在订婚时,女方要赠予男方“四色礼”、“八色礼”、“十二色礼”。象“十二色礼”即十二种衣物,有:领带,裤带,鞋垫,袜子,上衣,裤子,保暖亵服内裤等等,代表圆圆满满。
后来人们嫌麻烦,把订亲和下聘礼(孝义话“下送”,便是把师长西席拣好的日子关照对方,常日是结婚前的七天,除非女方有大的弹驳,比如这个日子不是女方的利月,对女方至近支属有冲犯,或者女方家对男方的举动不满意,是不会驳回的)合为一天,这叫做“连定带下送”。
三、坐糕祭儿捏糕
结婚的前两天,男方女方的邻里就得来帮忙干活,那时候条件不好,以是得泥炉子,搭帐篷,蒸馒头,捏油糕,以便结婚那天接待亲朋好友。
罩上红罗帕,穿上大红袄,绾起大发髻,背上红喜袋。手里拿上擀面杖,门外放上大红鼓,新郎母亲边敲边唱:“咚咚敲鼓来,我儿嫡恭喜来。七勺子,八擀杖,孙儿孙女全跟上。咚咚又两下,跟上奶奶回家吧。”随着手起槌落,鼓面上的五颗核桃两个枣震落地上,新郎上前将核桃枣拾入喜袋,母前儿后送入婚房。在笑声中,大家红红火火开始捏喜糕。这是民间婚礼的一个仪式,俗称“坐糕祭儿”。众人争相打扮即将升级为婆婆的新郎母亲的热闹场景,将迎娶吉日掀开第一个高潮。寓意从蒸喜糕开始,新人一家大喜,如日方升,子孙满堂,步步登高。
女方要蒸制各种各样的馒头,有花糕一个,葫芦两个,快意两个,老虎2个,核桃虫2个等。花糕是一个七八层的馒头,底座直径约为一尺,每一层的制作方法相同:花瓣状的馒头上镶嵌着一个个红枣,组成一层,然后层层升高并且变小,最上面一层嵌入一个核桃,末了在花糕顶部插一朵纸质的红花和一枝柏叶。
一对葫芦表面要贴上用面捏制的“子孙满堂”四个字样。“快意”馒头象征着吉祥快意。
核桃虫生活在核桃树下的泥土中,极少动,象征着夫妻俩往后可以少劳多得,生活富余。
这些馒头上面都要贴上双喜字,新娘出嫁的时候,将其带到男方家中。
除蒸制馒头外,女方家里还要捏制大量“甜糕”,这时村落中妇女都会来帮忙。
“甜糕”由糕面作皮,馅多为枣泥或者红糖,捏好之后要油炸。这些甜糕在第二天婚宴正式开始前作为客人的食品。在制作这些馒头和甜糕的时候,新娘要“坐高台”。“坐高台”即新娘穿上赤色衣裤鞋袜,坐在炕上。“坐高台”和“ 花糕”层层上升的式样都象征着新娘嫁入婆家往后,生活会芝麻着花节节高。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山西孝义人娶亲的流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