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女的新婚生活是幸福的,而各地的民间习俗却各有不同,馆陶一带民间也有其分外的一些传统内容和形式。本文重点就馆陶新婚小夫妻相比拟较分外的传统生活习俗进行整理先容。
待嫁新娘绞脸美容
女子爱美,姑娘出嫁尤其如此。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准新娘要进行一道美容工序:绞脸,把前额和后颈露出的一些绒毛用两根拧成麻花状的红线“绞”下。详细由同族嫂子操作,两根红线拧成麻花形状,一紧一松,一松一紧,把绒毛“绞”掉。绞脸过程是痛楚的,一根根汗毛硬生生绞下来,难免疼痛,乃至会出血。但既然要做俏丽新娘,还是要做出些捐躯的。“绞”完脸往后,嫂子用两个煮熟并剥了皮的红鸡蛋在脸上滚,一边滚一边唱道:
“红鸡蛋,
满脸串,
今年吃你的喜馍馍,
明年吃你的红鸡蛋。”
喜馍馍是一种婚庆吉祥的风尚食品。俗传喜馍馍带回去,亲人吃了得吉利。因此,这句歌谣属于祝福的吉语。再从字面上理解,此民谣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红鸡蛋代表的含义并不相同,前一个“红鸡蛋”是作为一种圣物涌现,有祈子赐福之功;而后一个“红鸡蛋”则成为了孩子降生的报喜标志,也是一种起发布浸染的物体。向亲友分发用颜料染红的鸡蛋,是通畅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办法,常用于结婚、生养、做“满月”等各种喜庆场合,以示庆贺并图吉祥。
以上歌谣还有另一个版本:
“红鸡蛋,
满脸串,
今年喝喜酒,
明年把‘喜’见!
”。
然后,在新娘脸上扑些粉,既挡住了被“绞”出的血点,又美化了容颜。
以上两个版本的歌谣内容大致相同。
新娘上轿前咬口馍馍咽半口、吐半口
馆陶民间习俗,新娘临上轿离开外家前,母亲担心女儿饿肚子,每每叮嘱吃些饭再走。一样平常情形下,新娘会象征性地吃一口馍馍,不过这里有个讲究:必须咽半口吐半口。听说,如果不吃,母亲会担心女儿受饿;但如果全部咽到肚子里,嫂子和弟媳也会不愿意乃至甩神色,担心把外家给吃穷了。久而久之,这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形式。
平民新郎并不亲自迎娶新娘
新婚之礼,一样平常情形下该当吹奏乐打,花炮齐鸣,新郎坐高头大马或新轿,热热闹闹迎娶新娘。但实际上电影、电视上这些场面大多还是发生在大户人家,而小门小户的平民家庭还是因陋就简。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馆陶县志》载:“小户人家结婚无以上所述之繁礼,不亲迎亦无鼓乐,仅抬一顶轿去,俗名‘干打轿’。新郎在家候俟。”
到二十一世纪初,民间一样平常都是男方安排六男六女或四男四女,并有童男童女,带着车辆多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热闹闹迎娶新娘。新郎则默默在家,等待花轿来到,夫妻一起拜天地。
近十年以来,不少家庭也开始逐渐安排新郎“亲自”迎娶新娘。
洞房夫妻的三大尴尬事
过去,新婚夫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之前相互并不认识,纵然认识也不熟习,新婚生活本就新奇,面对一些传统民俗中事情也总是十分尴尬、难于处理。
一是闹洞房。据任润刚主编《馆陶县志》,结婚当天吃罢晚饭,街坊邻居不论老幼男女、大辈小辈,都“聚入洞房‘闹媳妇’,认为‘越闹越喜’,有‘三天不论大小辈’之说。无人闹解释人缘不好。”这也是结婚必要之程序。如果闹洞房的人少,有时新郎父母还鼓励年轻的后生小子去闹,乃至专门托人拉一些年轻人、半大小子到家里来闹。闹洞房的办法有的比较文明,只动口不动手;有的则既动口又动手;还有的荤素搭配,闹得新娘面红耳赤,狼狈不堪。一样平常情形下,新娘是不能因闹洞房而与人反脸的。但有时闹得十分厉害,把新娘闹哭的情形也不少,当然反脸的情形也会偶尔涌现。
二是扫炕。闹洞房的都走了,新人也该睡觉了,一样平常情形下办喜事人家会安排一位“全唤人”嫂子(馆陶方言,“全唤人”指的是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丈夫、既生养男孩又生养女孩的年轻女人)为一对新人扫炕(过去馆陶一带屯子大多睡炕,本日睡床越来越普遍)。扫炕时,“全唤人”嫂子手里拿着枣、栗子、花生,边撒边用扫帚扫炕,口里念念有词。实际上,炕上都是新铺盖,并非真扫,只是走个形式。“全唤人”嫂子不断地开玩笑,故意把被子铺得口朝上,而且被窝里满是枣、栗子、花生之类,根本不能睡,是闹洞房的延伸。显然,到真正安歇时,新娘还得重新整顿一遍。“全唤人”嫂子不断地谐谑,当然嘴里有荤也有素,也是个生理卫生知识教诲的好时候,有时会把新娘子说得满脸通红,有的词明显是祝福语。如:
“喝兰(了)酒,吃兰(了)糖,
俺给新媳妇来扫炕。
一扫鸳鸯搂呆(着)睡,
二扫小两口儿恩爱长。
三扫早生贵子,
四扫儿女满堂。
五扫新郎官勤奋劳动,
六扫新媳妇手巧心灵。”
再如:
“扫扫炕,扫扫被,
新郎搂呆(着)新娘睡。
抱抱腰,摸摸腿,
跟俺兄弟亲亲嘴。”
三是听房。新夫妻安歇后不许灭灯,俗称“一夜长明灯”,寓意矢志不移,也是为了方便同辈男女尤其是小叔子们听房和从窗外偷看。民间认为没人听房不吉利。每听到夫妻情话或欠妥心发出的一些动静,都会引起窗外听房人一顿评论和哈哈大笑,引得房内新婚小夫妻十分尴尬。有时,窗内窗外还有互动:
“不早了,还没脱呀?”
“早钻被窝里了!
”
“咋没动静啊?”
“怕你们听见。快滚吧!
”
“没事,再待一下子,不延误你们事儿。你们接呆(着)干。哈哈哈哈……”
夜深人静后,喜家主人还会把扫帚放在窗下,并为其披衣衫、戴草帽,做成人形。馆陶一带民间认为,人若不听,便有鬼听。
出嫁闺女三天不吃婆家饭
过去,人比较封建,加上禁忌多,心细如发的母亲总是担心新出嫁的闺女一是到婆家因羞涩或者不习气而导致吃不饱,二是乍一到婆家人生地不熟会涉及到大小便等一些尴尬事难于处理,于是就刻意安排一些活动,只管即便让新嫁闺女回外家用饭或安排在其他地方用饭,以是就有了传统意义上“出嫁闺女三天不吃婆家饭”的说法。过去有“接六天送九天”、“十二天圆饭”之说,后来民间简化程序,一样平常情形下安排三个环节:
其一,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午饭后新娘由兄弟接回,新郎并不相陪。新娘在自己外家吃晚饭,活动起来自然比较随意和舒适。过去新郎新娘大多都是邻村落,间隔较近,一样平常都是在晚饭后再由兄弟或赶驴车、牛车,或骑自行车,或通过其它交通工具将新娘送至婆家。这些情形婆家民气知肚明,也都十分配合。
其二,结婚第二天,新郎在长辈陪同下与新娘一起“归宁”,也便是本日民间俗称的“回门”。当然午饭就要在外家吃了。新郎作为贵客,当然会受到激情亲切的酒席招待。但酒足饭饱之后携妻子离开岳母家的韶光必须这天落之前。当然,岳父、岳母们不会十分劝半子饮酒,以避免半子过量出丑,而总是费尽心机向随新郎新娘一同“回门”的人们灌酒,这些人越是喝得多就越显得激情亲切。
其三,新娘的外家好友或亲戚轮流宴请新娘。现在的“十二天圆饭”长期以来习气上民间一样平常安排在结婚第三天,但名子仍旧称为“十二天”。这是婚礼的末了一个环节。本日已进一步简化,大多安排在结婚当天,以是第三天实际上新婚夫妻并没有大的活动。不过,民间,新娘外家嫁到同一村落庄的好姐妹和亲戚们会在结婚后半月内乃至一个月内,轮流把新娘请到自己家里,拉拉家常,吃顿丰硕的饭菜。一接、一送、一饭,也牵连着新郎的生活,新娘的外家、婆家和亲戚们之间浓浓的亲情和交情在不断繁殖。
综合以上情形,确实新娘结婚头三天基本不在婆家用饭。
认门半子酒宴坐上席
结婚第二天,新半子随妻子“回门”到岳父家“认门”。这是传统半子第一次进岳父家门,岳父必要设宴招待。岳父岳母将其视为贵客,谓:贵客临门,吉祥之兆。自然也就很隆重很讲究。岳父岳母将其视为贵客,谓:贵客临门,吉祥之兆。自然也就很隆重很讲究。岳父岳母将其视为贵客,谓:贵客临门,吉祥之兆。自然也就很隆重很讲究。这桌宴席上不管有丈人(即岳父)、叔丈人(岳父之弟)等长辈,还是有其它大舅子、一担挑(也称一条杠,还戏称杠子头,即连襟)等比自己年长的人在场,不管自己年事多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常有十三、四岁或者更小的小半子),不管若何推让,都要坐在上席。大家轮流向新半子敬酒,新半子也向大家敬酒,气氛十分融洽,也十分客气。当然最拘谨的还是新半子,由于说不定哪个时候、哪个小舅子之类会乘机来个恶作剧,陷你于尴尬田地;舅嫂子、姨子们也会“骚扰”,“动手动脚”,伺机在新半子脸上抹上一道道的黑锅底灰。
说到小半子坐上位吃宴席,馆陶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一个年事幼小的新半子随新娘在岳父家受到了嘉宾一级的招待,吃的是鸡鸭鱼肉,喝的是玉液琼浆,但因好酒好肉吃得太猛,上饭时却什么也没吃下。回家之后爹娘关心地问吃的什么饭,在听了稚子的儿子说“没用饭”之后,便借机向亲家表示了不满。岳父母非常生气,新半子拜年时便不再酒肉招待,只端上了一碗小米饭(小米粥),小半子趁机大吃大喝一顿的动机落了空。回到家爹娘又问:“这回你丈人让你用饭了没有?”儿子便十分丧气地回答:“吃了。可这回用饭还不如上回不用饭呢!
”
(作者马月起,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馆陶县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理事、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馆陶县大运河文化带培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馆陶县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陶山》文学季刊副主编,出版有《馆陶民俗》《馆陶史话》《馆陶诗话》《馆陶话》《馆陶县四股弦、木偶戏》《中国大运河与邯郸》《魏徵前传》等著作)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有趣的馆陶传统新婚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