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帐 房雪霏
4月17日,“鲁迅之出身”在线讲座以网络TV直播形式举行。讲座由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主理,Trip7及中文导报协办,应邀主讲人是佛教大学文学部教授李冬木师长西席,特邀发言学者有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藤井省三师长西席、韩国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朴宰雨师长西席。上午10点整,杜海玲副会长宣告讲座开始,上半场由南京师范大学林敏洁教授主持。华纯会长在开场白中说“本日我们非常荣幸地迎来了主讲学者李冬木教授和重量级的日韩高朋及海内高朋。感谢藤井省三教授、朴宰雨教授、杨剑龙教授、朱幸纯副教授,感谢教授们带给我们精彩的学术分享。”
李冬木教授紧张研究领域为明治日本和中国近代文学,近年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鲁迅研究月刊》《东岳论丛》等刊物上揭橥学术论文多篇,并著有《鲁迅精神史探源:进化与国民》《鲁迅精神史探源:个人·狂人·国民性》等学术著作和《鲁迅救亡之梦的去向:从恶魔派墨客论到<狂人日记>》《国民性十论》等翻译著作。
作为讲座开篇语,他说“本日的高朋和不雅观众听众覆盖了天下很大的区域,这与鲁迅影响的衍射幅度是相匹配的。大家知道,鲁迅出身于1881年,今年是他诞辰140周年。我想,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也是出于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的考虑筹办了这次讲座。不仅如此,如果我们认为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新小说、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还有周氏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都代表中国新文学之先声的话,那么在这个先声的最早发声之地来纪念鲁迅这位先人,便有了在时空上和内容上的回归原点反顾初心的分外意味。”
李教授说:本日常日所说的“鲁迅诞辰140周年”是就广义而言的。这是由于这样一个人物的出身,对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乃至全体精神史都构成了一个事宜。这是一个大视角。而就狭义而言,就详细的历史过程来讲,今年实在不是鲁迅出身140周年,而是103周年。由于“鲁迅”这个名字是他在1918年《新青年》四卷五号上揭橥《狂人日记》时首次利用的笔名。那年鲁迅周岁37岁,虚岁38岁。他是1936年10月19日去世的,享年56岁。也便是说,他人生的大半,不是在“鲁迅”这个名字下度过的。但由于《狂人日记》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巨大,再加上他此后在中国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压倒一切的地位,就使得“鲁迅”成为取代他本名的标志性名称。据研究统计,鲁迅生平用了140多个笔名,后来他的这些笔名连同他自己的名和号(周豫山、周樟寿、周豫才、周树人等)都被统合到“鲁迅”这一个名称之下,也便是现在常日所说的鲁迅。但本日我们要讲的是狭义的鲁迅,也便是彼时创作并揭橥了《狂人日记》的“鲁迅”。它是此后的那个“大鲁迅”乃至全体中国当代文学的原点。那么,这个“鲁迅”是若何出身的呢?大家已经知道,“鲁迅”因《狂人日记》而出身,但他却不是因这篇作品的揭橥而带出的偶发事宜,而是长期积淀和准备的结果。因此,“鲁迅之出身”也意味着是一个过程的观点。我想通过周树人如何“羽化”为后来的“鲁迅”这一设定来解析这一过程。由于涉及到的层面非常广泛繁芜,不可能在一个小时之内都讲清讲透,以是本日只能提要挈领,以点带面来做一下概不雅观。
讲座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鲁迅之出身”的过程:1、先行研究的继续及其研究方法。2、阅读史当中所见周树人。3、周树人的日本留学及其文本。4、关于鲁迅与进化论的问题。5、关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问题。6、关于鲁迅个性主义思想的问题。7、关于鲁迅文学不雅观的建构问题。8、《狂人日记》之成立。
主讲人发言之后,藤井省三教授以“鲁迅与日本文学”为题发言,先容了1902-1930年代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等日本作家对鲁迅的影响,以及1930年代后受到鲁迅影响的太宰治、松本清张及村落上春树等作家。其后,朴宰雨教授在发言中说“在韩国接管鲁迅一百年的历史中,2018年5月25日是特殊的一天,这一天韩国鲁迅学界从2010年年底开始出版第一卷的《鲁迅全集》20卷本韩文版终于全部出版了。这是继日本出版日文版《鲁迅全集》之后的第二部外文版全集。”
林敏洁教授点评说:李教授在阅读大量史料的根本上考证了周树人在日本求学期间的阅读史,还原了青年鲁迅的形象,讲述了从“周树人”到“鲁迅”的精神建构过程。下半场由副会长弥生代表协会主持互动,约请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兼协会理事张欣教授及厦门大学教授兼副会长林祁教授做了简短发言。
外洋华文女作家协会实行长张凤老师在发言中先容“鲁迅在台湾”时,“大家都讲得很好,学习受益良多,很可惜我们台湾的一代人在1987年解严以前,统统不能读鲁迅,这是我们的遗憾。所知道的都是作者学者如刘大任、陈映真、郑培凯几位或出国往后或者是偷偷地私底下读的鲁迅……我在哈佛30多年所受最大影响来自李欧梵师长西席,师长西席出国往后大开眼界开始研究鲁迅,受老师夏济安师长西席著作《阴郁的闸门》及哈佛埃里克森等影响,多年之后出版英文版《铁屋中的叫嚣》,是英美学界研究鲁迅的主要著作……后来王德威教授提出另一方面的抒怀传统……由于我们台港两方面受鲁迅影响比较少,以是常日谈的抒怀传统是由红楼梦、沈从文、白先勇到张爱玲这样下来的……由于韶光关系只说这几句,让大家理解一下我们台湾的苦恼。”
讲座结束后,找出在哈佛陪同访学时张凤老师亲赠的《哈佛问学录》《哈佛心影录》哈佛系列,仔细阅读了《中国考古文明——张光直教授》一篇。张光直教授的父亲张我军是台湾新文学启蒙者,是他最早把鲁迅先容到台湾(见中岛利郎《日治期间的台湾新文学与鲁迅》),也是本讲座文献资料中丘浅次郎著《烦闷与自由》的译者。张光直教授对学术文章有所体会,得自于父亲张我军的启迪,学问方面受到李济之老师影响最大,“坚持最高的科学水准,每篇文章要提出最多、最强的证据,以雷霆万钧的办法来提出证听说服别人。”谈到当年《河殇》讲授词曾引用他的说法时,他说《河殇》对传统文化的攻击是一样平常性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攻击传统是吃人的礼教,比之更早更有力。关于殷墟发掘探求先商遗址,他表示坚信找得到,但是“现在说来还早,这是长期操持”“我们知道的比不知的少太多了!
”——三星堆遗址的最新出土文物,正印证了教授所说。
这次讲座这天本华文女作家协会自2019年在东京成立以来举办的第四次文学讲座,与前三次一样受到参会者瞩目和好评。不雅观众浩瀚人留言说“受益匪浅”“意犹未尽”。北美作家瑞琳女士留言说“日本学者对鲁迅的研究非常细致独特,从历史的史实出发,而不是像某些学者喜好从态度出发……”
末了,赵晴副会长朗读微信互换群留言反馈,个中一位署名周先民的师长西席以“听李冬木师长西席讲座有感”为题留言道:索隐钩沉线人新,谛听冬木却逢春。懵懵懂懂恍然悟,鲁迅源于周树人。而后,名古屋俳句大咖王岩老师个人发来续作“听冬木兄‘鲁迅之出身’讲座步周兄诗韵”:鲁迅探究路子新,学林冬木又惊春。旁征博引翻沉案,追本穷源说吃人。
(2021年4月21日 京都)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房雪霏鲁迅之出身讲座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