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除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兴建了部分职工住宅区外,国家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培植和拆迁改造。由于屋子少,我的姊妹、支属和所熟习的同事、同学、朋友结婚时都没有自己的住房,大多数住在父母家或岳父母家,有的自建撘个小房。事情在外地阔别亲人的人借房或租房住。那个时候虽有福利分房但也不是结婚就能有房,单位分房须要排号,有的排号须要几年十几年。那时候一样平常父母家的屋子也不宽松,有两居室的就算不错了,更多的是一居室、一室半的。东北的城镇,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房屋多为大炕,中间拉个帘便是两家。《人间间》光字片的住房情形不是编者杜撰而是那个期间某些居民住房的写照。
我结婚后的50多年里,搬家十余次,大城市小城镇,土房砖房、火炕楼暖气楼,自己住或与父母同住以及租房分房买房都经历过。十几平米的小房、百十平米的大房乃至连栋的别墅都体验过,可以说饱尝了住房的酸甜苦辣。
过去,我很倾慕三室二厅三室一厅的大房屋子,由于那个年代常有亲戚朋友往来,屋子大点方便,屋子好也是一种面子。现在意见变了,由于家庭人口少了,来往做客串门的更少了,屋子大一半得空着,一年也不来个客人,屋子再大有啥用。就性价最近说,大屋子的空调、暖气、物业用度多不说,打扫卫生都是个包袱,按现实须要,两口或三口之家有个50平的屋子就挺不错了。90年代的一首歌曲《我想有个家》风靡一时,“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须要多大的地方”说的多实在。
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结婚的。那时候,年轻人尤其是读书少事情早的年轻人到了法定结婚年事(男22女20岁)就开始找工具谈恋爱张罗结婚了,纵然是在国家提倡晚婚晚育(男25女23岁)的情形下,男青年也多在25、6岁结婚。那个年代找工具也比较随意马虎,男的条件不好乃至有残疾的也可以找个屯子的工具,城市的女青年更是剩不下。由于结婚早,本日的老年人有的50多岁就当上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有的80多岁确当上了曾祖父母、四世同堂。
本日的中青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乃至嘲笑早婚的前辈,实在,早婚有早婚的好处。女人早结婚生养有利于顺产、康健且延缓朽迈。有的年事20岁结婚生养的女人,到了30岁面相还可能像个姑娘;30岁往后结婚生养的女人会以为光阴流逝老的快。看看旅游团里兴趣勃勃的大叔大妈们,看看公园里唱歌的、舞蹈的、打拳的老朽老媪们,如果细问都是爷奶辈的。如果儿女没结婚,孙子没人带,做老人的哪能有这个闲心。
近些年一些年轻人为了享受自由轻松的二人间界而选择晚婚乃至丁克,时下又涌现了以买不起房养不起娃为由的不婚主义。丁克、不婚主义者认为,养儿防老靠不住,生儿育女得不偿失落,但我想说的,生儿育女便是为了回报吗?事实上,在你为孩子付出费力的同时,孩子也充足就你的生活,为你带来欢快。更紧张的是做父母的完成了繁衍下一代的本能和担当。
甘蔗没有两头甜,早生孩子早受益。老年人的幸福感与青年人没有大的差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仍旧有包括性爱在内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年轻人在是否结婚生养的选择上不能只顾面前不想往后,要想到你的晚年生活,想到你的60岁、70岁乃至80岁、90岁往后。
90年代住房培植走向家当化市场化往后,大小城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高楼林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改往后,屋子可以自由买卖了,原有的公房卖给个人了,居民可以自己买房了,全款买不起可以贷款买房了。房改往后住房涌现了大客厅、多居室、精装修、越层式,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实施按揭买房往后,已结婚、未结婚的年轻人逐渐的不想与父母同住了。为了拥有自己的屋子,不惜寅吃卯粮冒着风险加入购房“大军”。房市火了多年,先期房价便宜,购房者赚了;房价进入高峰拐点,购房者赔了,如今有些收入不稳定的购房者陷入困境。每当听说断供的房奴心生同情,每当想起买不起房的剩男剩女我想: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还是回到父母身边来吧。本日你的父辈们住房情形都不错,比我们那个年代好多了,眼下自己买不起房往后有条件再买呗。如今租房也比旧时随意马虎。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中介,租房得求人私下进行。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福与祸、苦与乐相依相存。年轻时期是人生路上打根本的时期,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应过早的讲究享受,追求时尚。学点本事、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孝敬父母是人间正道。在经历过弯曲人生的老年人眼里,不结婚不生娃的不婚主义是人生路上的大错特错,是贻误人生的鸡汤文化。尚未成家的青年朋友尤其是大龄女男,该当把谈婚论嫁的眼眶和调门降一点再降一点。婚房是小事,婚姻是大事,婚庆是大喜事,愿您早点步入婚姻的殿堂。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上世纪70年代初娶亲的人都有哪些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