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老大爷的院门两侧,各有一个“囍”字,它们是用那种老式的彩色小石子组成的,一看就有些年头了。
(在海阳看到的老式“婚房”)
“大爷,这是您当年结婚时盖的屋子么?”由于此前在胶东屯子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建筑,笔者就先入为主地问。不过,从老大爷那边也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没错。”他说。
此前见到的屯子“婚房”当中,有不少都在山墙上写着年月日。但在这个院落暂时只看到门前的“囍”字,没有到山墙那边看,因此我们只能换个办法推算这座“婚房”的韶光。
“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笔者又问。“七十了。”老大爷说。
笔者心里默默打算:如果是二十三四岁的年事结婚,到现在该当是四十多年韶光了。思虑了一阵之后,笔者又问:“大爷,这栋屋子盖了四十多年韶光吧?”“不止,我十九岁那年就盖了。”老大爷说。
从十九岁到七十岁,中间经由了五十一年的韶光,也便是说:这栋“婚房”是半个世纪之前的建筑了。
(这是之前看到的一些屯子“婚房”)
当然了,盖婚房和住婚房是两回事。屋子是老大爷十九岁的时候就盖好的,但他可能是之后几年才结婚住进去的。
如今在城里,男方结婚之前都要提前买好楼房才行。而过去在屯子,实在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楼房换成平房罢了。无论楼房还是平房,“婚房”的性子实在没有太大的变革。
在四五十年之前,结婚的年事相比拟较宽松。很多老一辈的屯子父母,在儿子满十八岁之后,就差不多要准备盖新居了。盖屋子和买楼房虽然都须要费钱,但两者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过去在屯子盖屋子,很多用料都是就地取材,本钱不太高;在工钱方面,当时同族本村落的劳力多,亲朋相互帮忙,也能节省不少人工用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进,胶东很多村落落都进入盖新居的高峰期。如今在村落里看到的屋子,有很高比例便是那时盖的。
按照胶东习俗,新居子(婚房)盖好之后,即便不立时娶媳妇,也要放鞭撒糖,与村落民同喜。因此,每当盖新居子的时候,除了喜主之外,村落里的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一个群体,由于又可以抢糖了。
(这是之前在乳山屯子拍到的“囍”字山墙)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年轻一代陆续进城,在村落里盖的“婚房”就越来越少,逐渐成为影象。
海阳这位老大爷的婚房当时是怎么盖的?花了多少钱?这些细节,笔者本想打听一下,但看到老大爷和孙子怡然自乐,就不愿多做打扰。不过,这种瓜瓞绵绵的环境,相信也是盖婚房的初衷之一吧。(本文作者:老隋)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胶东纪行在海阳农村偶遇四五十年前的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