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应瑶族同伙邀请上云南金平瑶山赴一场红头瑶喜宴

婚庆设计 admin 浏览 评论

新外家安然寨亲人长辈穿上红头瑶最俊秀服装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红 头瑶是瑶族中的一个分支,是生活在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特有民族之一,时至今日,仍旧保留着古朴传统民俗习气。

传说红头瑶先人从广东经广西一起进入云南金平。
一起上,为了防止一起迁徙的族人沿途失落散,走在最前面的领导者,就采摘一朵盛开的芭蕉花顶在头上做带团队标志。
之后,这支头顶芭蕉花的军队就称为“红头瑶”并沿袭至今。

云南瑶族支系很多,单金平境内就有蓝靛瑶、红头瑶、平头瑶、沙瑶平分歧支系。

七年前,红头瑶朋友小赵的约请一起去他家乡——金平县参加他的婚礼。

小赵是金河镇白马河村落岩峰头村落民,是地隧道道的红头瑶。
岩峰头有六十多户人家,人口不敷三百人。

红头瑶族大都习气高山生存,有“无山不成瑶”的俗话。
小赵家在村落庄最上边,处海拔1800米,早晚温差很大云雾环抱的岩峰头上。

在小赵家俯拍村落庄

红头瑶习俗

红头瑶的特色标志便是头顶赤色尖尖帽。

在小赵家乡,凡上点年纪的女性,喜庆节假日时都喜好穿着着自己的民族衣饰,戴上最具特点的赤色尖尖帽,一条绣满橘赤色花纹的长裤,再配以玄色对襟裳,全身高下的打扮特殊刺目耀眼。

小赵74岁奶奶头饰最具传统模样形状

红头瑶看着打扮差不多,头饰和装饰则有所不同

这位瑶族妇女头饰顶端部分更尖更高

听说,讲究的红头瑶妇女头部,两侧都要用镊子拔去毛发,其疼痛难忍,如今已改成利用刮刀。
红头瑶妇女另一大特色便是喜好绣花。
农闲时,只见村落边、路口、屋檐下、空地上,屋顶上处处都见妇女们专一走针、挑花绣朵。
不论年轻姑娘、中年妇女还老年妇女,都喜好聚拢一起谈天绣花。

一个瑶族女人美不美?能不能干?只要看她身上的行头就知道。
村落里年轻姑娘大都会绣花,她们自己身上的衣服自己绣,包括结婚礼服。
新娘小芳说,她上初中时,就利用空闲韶光为自己绣了一套衣服。

红头瑶绣花技法叫“挑花”,俗称“十字绣”。
图案由许许多多几何图案组成。
这些五彩缤纷的花纹不须要事先打底,多是腹稿。
以是即便同一个人同一绣品,也会有所不同,绝无千篇一律。
外人的眼力只盯着她们的绣品俊秀、鲜艳与否,而瑶族乡亲知道自己的绣品表达内容。
绣一套瑶族节日服装,常日要花半年以上的韶光。

阳光是红头瑶妇女的伴侣,晒着太阳做针线很是愉快。

一针一线不松懈,认负责真绣新衣。

如今红头瑶年轻人虽然不爱戴红头帽,还是保持着老一辈自己做新嫁衣传统。

为保护赤色头饰饰长久不褪色,妇女们会很小心的再用一层毛巾包裹顶尖。

红头瑶妇女挑绣的裤筒一针一线绣,不打皱褶耐穿保暖俊秀。

红头瑶衣饰以刺目耀眼艳丽取胜。
但瑶族男性衣饰比较大略,玄色土布对襟上衣,大包头,大裤脚,再套上一件绣花马甲或是素色马甲,便是节日装扮了。

小赵爷爷75岁,为了孙子的婚礼,老人坚持穿上红头瑶男性服装,看上去很简练,但村落里男性穿得少了。
到城里打工的中青年男性衣饰,大都随了汉族,牛仔裤、冲锋衣、夹克衫等等,像小赵爷爷的这种传统衣饰,会不会成为岩峰头红头瑶男性装扮的绝照?如今的汉化,已非逼迫,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完备是不自觉的同化、融化,他们的民族衣饰消逝得很快。

小赵爷爷穿着红头瑶传统男人服装,难得一见。

红头瑶装饰当中银饰最突出,尤其喜好银饰,红头瑶偏爱银头箍、银脖圈、银挂饰、银手饰,每逢节庆婚嫁,她们都会把最宝贵的当代的、祖传的俊秀银饰挂在身上,不仅展示女性美,还表示财富的堆积。
红头瑶银饰做工精美,有的是商店购买,大多数则来自瑶族银匠的订制。
大大小小的银饰加在一起,少说二、三公斤,代价也在数万元间。

赤色小尖帽戴着未便利,年轻妇女大都不愿。
戴红头帽

银饰是红头瑶衣饰主要的装点,也是家庭福足的象征

银脖圈很贵重,一样平常瑶族妇女以此为荣。

这是银脖圈背后的银锁扣。

一样平常银饰是几代人传承保留的,解释富余。

妇女大都喜好一起磋商衣饰

岩峰头村落地皮稀少,山坡农林资源缺少,政府在山下给了一点田地供全村落的用饭。
乡亲们有的在家种草果卖,大多数进城打工。
年轻人最希望的便是通过打工挣钱,买一辆自己心怡的摩托车。
由于山路难行,摩托车成了最好用的交通工具,尤其年青人,十二、三岁就开始驾骑摩托车,技能很好。

14岁小帅哥没有驾证,骑摩托已经很熟了,架势帅呆城里人。

高山民族务农很辛劳,祖祖辈辈的生活办法已经不为本日的年轻人所喜好;瑶山孩子一样平常读到初中就希望进城打工改变命运了。
年轻孩子以为用收入改变生活比较快,靠知识改变命运来得太慢。

传统瑶族习俗还比较重男轻女,过去家中来客人或是有长辈在场,女人用饭不能同桌,这和广东、福建以及北方大男子主义传统很靠近。
在村落里,同龄男孩山上山下乱串玩耍,女孩就要在家烧火做饭,背柴洗衣。

这对小姐妹没有参加小赵婚庆,还在干活。

红头瑶娶妻习俗

小赵读过大专,又在昆明打工,见过世面,但他的婚姻还是要按红头瑶习俗进行。
新娘也是红头瑶,两家相距十余公里。

小赵26岁,小芳22岁,他俩在昆明打工认识后志愿恋爱结婚,是本村落的晚婚者。

小赵父母和儿子儿媳合影

瑶族结婚较早,一样平常男的20岁,女的17、18岁就会结婚。
在村落里,有时碰到一位年轻瑶族妈妈,一打听才十九岁,怀里抱着的孩子都一岁半了。

传统瑶族结婚较早,这便是年轻的一家人

红头瑶婚姻比较自由,双方认识后可以带回男方家让父母不雅观察,在男方家同居一个月,没有问题就可以提亲成家了,这在金钱至上的城市是不可能的。
而且双方家长赞许后,也暂时不须要办理登记手续,等孩子们结婚生儿育女后,再去补办干系手续。
这种婚姻习俗如今还有保留。
它来自红头瑶过去的“抢婚”习俗。

据小赵妈妈说,她便是小赵爸爸“抢”来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赵爸爸和妈妈在不同的瑶族村落生活,两人被村落里派到粮站交公粮,初次见面。
两人以为故意,又会特意去集市上相会,第三次小赵爸爸叫上村落里的几个小伙伴,见到时小赵妈妈,小赵爸爸也不管小赵妈妈愿不愿意,拉动手就“抢”回家,从此妈妈跟了爸爸。

在云南,这种“抢婚”习俗曾经保留在很多民族。
如今也成为远去的习俗不多见了。
小赵妈妈被“抢婚”到家时,家里较穷,只去女方家办了一次婚宴,至今村落里人都没有吃到小赵爸爸的“摆桌”喜酒。

小赵父母为儿子婚礼一起穿上红头瑶节庆艳服

小赵爷爷奶奶也穿上传统瑶族服装

时期发展了,如今瑶族男女大都自由恋爱,双方也会去领证,有时也有男女到法定年事办不了却婚手续的,只有等新生孩子终年夜,再去登记落户。

小赵娶妻戴德

虽然自由恋爱,但根据红头瑶摆桌习俗,实际上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迎亲头一天,小赵要去女方家,请女方所有长辈和亲戚用饭,表达对女方长辈的感谢,感激长辈们为她养育了新娘。

感谢要诚挚,否则女方家长辈会谢绝女儿出嫁。

按照新郎安排,大家清晨五点起床,吃米饭加肉的早餐,这是红头瑶的礼俗,给朋友和客人必须吃大鱼大肉。

我们的车成了婚礼运输车,卖力拉着猪肉、糍粑这些重的礼物,跟在七、八辆摩托车后面,一起困难去到女方家。

这一趟,小赵乡亲去了十多个年轻人,大家带着做饭的工具和酒水、鸡鸭鱼和猪肉。

男方家人在女方家显示厨艺

端碗上菜也是男方家自己做的事

女方亲友只管坐着批驳

小赵宴请女方家这一天,要请四顿饭。

11点的中午饭,下午5点的晚饭,晚上9点的烧烤,11点的炒花生,直至晚上12点。

女方亲友八人一桌,不断批驳不断端上来的八大碗和酒水,个中一个蔬菜都不能上,完备要用鸡肉、猪肉、鱼肉、蛋类,有一个萝卜算是一天当中的唯一的蔬菜。
这是当地习俗,瑶族新郎戴德的炊事不能有蔬菜,否则便是新郎家小气,不尊敬女方家亲友,还会让人看不起。

戴德仪式很繁琐,女方亲戚长辈集中坐在中间,小赵和家人带着酒水、喷鼻香烟、糍粑逐一递给长辈,即便对方只是小孩,只要他的辈份比女方高,都享受同样的戴德礼遇。
末了,还要把带来的新鲜猪腿送给女方最亲的亲戚,每家一只猪腿,一共送了十二只。

女方亲人热烈议论,等着男方家人来送礼。

从早上八点到女方家开始,小赵就带着随行亲友手足无措在女方家供应的锅灶上忙乎,一贯到晚上宵夜为止,共计15个小时。
大家手一直脚不闲,四顿一餐餐的操作、端上;再操作、再端上……

好不容易熬到女方家亲友满意了,长辈说,你们可以带媳妇回去了。
一天的戴德仪式才算过了关,新郎才能带新娘回到自己的村落里正式举行婚礼。

红头瑶的“头”等大事

回到村落里举行结婚仪式也不大略,还要再杀猪杀鸡重新摆桌。
这些事都靠乡亲帮忙,最主要的一件便是新娘的“头”等大事。

男方请乡亲帮忙杀猪

男方家还要冲糍粑

小赵结婚,山寨乡亲帮忙,瑶山家家都是义工。

请来为新娘扮装的扮装师71岁,看上去非常隧道,很精神。
她所有的技能都要展示在新娘的“头妆”上。
从梳头、盘头,搭架,装饰、上罩,盖红布,一共花了二个小时才做完。
新娘小芳在全体扮装过程中,表示出相称好的忍耐。
由于瑶族衣饰装扮的魅力是通过女人结婚这一时候来表示的。
新郎小赵的婚服很大略,装扮也不受罪,便是裹裹头布,穿穿长衫,戴戴彩带就行。

腼腆的小赵穿上传统瑶族婚礼服装

从县城专门请来的瑶族婚庆扮装师

新娘头饰,从梳理,编织到包裹,上头饰,前后花了两小时

瑶族婚庆头饰是传统的,非常繁芜。

难为新娘小芳装扮头饰坐了二个小时

“头等大事”基本落成,扮装师为小芳头罩打好末了一个结。

迎新娘回家

迎新娘到男方家是全村落男女老幼最激动的事,一起上,越南乐师吹着喜庆的乐曲,新娘由她的姐姐出面背着围着村落庄道路走一趟,一贯来到新郎父母家,新娘进到父母家,按瑶族传统风尚,举行祭拜活动。
这个祭拜活动很繁芜,他们说的是瑶族话,念的是什么经,我们听不懂,也不知道说什么,念一会经新郎新娘磕一次头,听说二个小时他们要磕头120多次。
原来打算等新郎新娘仪式结束后,给他们好好拍一张民族结婚照,但等他们出来时已经把装卸了,他们说头顶其实在承受不明晰,遗憾没有给他们拍张百口婚庆合影。

乡亲们都来看热闹

婚庆是瑶寨盛大节日,全村落人都激动。

乡亲 迎亲军队,这样热闹场景不比城里差。

专门从越南请来一支小乐队

小赵在伴郎陪同回家接管传统仪式

结婚仪式在新郎家举行

接下来,便是全村落同庆就餐。

在瑶族村落里有这样一种风尚习气,相互帮忙。
无论哪家宴客,都可以向其他家约请“摆桌子”,请他们家出面摆一张桌子,和一张桌子宴客所须要的椅子碗筷,并出一人卖力盛菜上桌,饭后收碗洗濯,连续摆桌。
举办娶亲宴后,约请方会在第二天单独请“摆桌子”方再吃一顿饭,以表感谢。
民族之间相互帮忙,交情增援,早已是红头瑶的好风尚。

只见各种不同的家家户户在一起摆桌椅和碗筷,就在山上,就在家门口,找一块较为平整的地方支开,摆上饭菜酒水饮料,坐满来宾婚宴就开吃。

瑶寨村落庄便是餐厅,全村落亲朋好友放开吃喝。

几十张各家桌椅,围成大大小小的餐桌。

红头瑶凑在一起成了花

一桌比一桌好看

摆桌就像过节,乡亲们愉快的合不拢嘴。

红头瑶小赵的婚礼及其过程,成为一份宝贵的友情见证和远去红头瑶的婚礼进行曲被私藏。

注:本文已于2015-1-28在〈国家地理中文网〉和2022-7-24在“川哥视界”微信公众年夜众号上揭橥。

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文图,不得擅自在图片上题名、打水印,否则将深究其法律任务!
(川哥)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应瑶族同伙邀请上云南金平瑶山赴一场红头瑶喜宴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