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邵东平易近俗特殊婚嫁孝堂婚礼隐藏了若干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

婚庆设计 admin 浏览 评论

审核 | 执古见今

【邵东民俗】

第二章 婚嫁民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婚姻是人生平中最大的一件喜事,不论富余大户还是贫穷小民,都会非常看重礼节、讲究吉利、负责操办。
因此,婚嫁民俗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最重视的习俗之一。
解放前,邵东传统的婚嫁习俗内容丰富、程序繁琐、哀求严格。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期变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旧时的婚嫁民俗也在相应发生演化。
本章重点就县内仍在流传的婚嫁干系习俗作简要先容。

第五节 分外婚嫁

招郎

招郎又叫招赘、入赘、上匣、上门、倒叉门等,即男子到女方家成婚落户,并成为女方的家庭成员。
招郎的条件必须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女儿多个的只限个中个。
经媒人牵线搭桥,约请男方父母、族长、紧张房亲等在女方家或祠堂签订左券,左券大体内容是:男子落户女家,生儿育女的姓氏一样平常随女方姓或交替随双方姓;女子和男子及厥后代可上族谱:男子去世后可上女方坟山。
左券签订后,男女双方各执一份。
女方办1-2桌“左券酒”,也称“订婚酒”。
招郎的婚礼在女方家举办。

扁担亲

穷苦人家讨不起媳妇,且自己又有女未嫁,在亲戚或媒人的撮合下,找一个同样情形的人家,对方的女儿给自己做儿媳,自己的女儿给对方做儿媳,彩礼两免,简大略单两家成了亲戚,俗称“扁担亲”——用扁担挑东西时,两头是一样重的意思。
也有叫“棉花对纺”——过去妇女纺棉纱时,一只手摇纺车轮,另一只手拉棉线。
那么,对纺便是两个人同时纺棉纱,相互给对方摇纺车轮或给对方拉棉线,可以减轻双方的事情并可提高事情效率”。

亲上加亲

“亲上加亲”是两兄弟娶了两姐妹。
兄嫂婚后,兄见姨妹生得姣好,与弟弟般配,嫂见小叔子人品可以,与妹妹合得来,于是由兄嫂做媒成亲。
姐妹成为妯娌,兄弟变成连襟,自然亲上加亲,又叫粑粑亲,来源于兄弟姐妹象糍粑一样粘合在一起。

孝堂婚礼

婚礼在孝堂举行,是分外而罕见的婚事。
即男方向女方已报日并准备迎亲的前几天,一方父亲或母亲溘然去世,为遵守“守制”三年不准婚娶的习俗,不得不提前在孝堂举行婚礼。

婚礼和葬礼同时举行,婚联有特定规矩:堂屋门楣上不写“昔时夜事”,左边写个“孝”字,右边写个“囍”字,对联最好只贴朝(正)门、堂屋大门和洞房门,朝门联可写“执绋铙钹表哀情当悲惨当悲惨:迎亲唢呐鸣新喜福禄来福禄来"或“婚丧同堂悲尤难表喜尤难表;亲邻入户笑也弗成哭也弗成"。
堂屋门可写"今日喜悲同入户;来年兰桂竞腾芳”。
洞房门可写“摘了白帽系红缎;拜罢严亲抱美人"或“去来同举情切切;高下合欢畅狂狂"。
洞房对联用全红纸写,堂屋,朝门对联以右半边红纸、左半边白纸合起来,字写在红白纸中间。

冲喜

冲喜,即指以喜气冲去不利,是已拨庚(订婚)未报日的男方自己或其父母患了重病,或者男方因家运不顺,提前迎亲拜堂,祈盼以喜气冲掉不利,尽快消灭疾病。
冲喜的婚事操办与一样平常婚事相同。

填房转房

填房:姐姐婚后不久去世亡,父母见半子家境富有、为人好,将小女儿许配给己丧妻的半子为妻,俗称“填房”,取意为原来的婚房缺了个妻,由妹妹来填上。

转房:哥哥婚后去世亡,弟弟以为嫂嫂人品不错,征得自己父母和嫂嫂父母及嫂嫂本人赞许,将嫂转嫁自己为妻,称为“转房”,取意为嫂嫂从哥哥的婚房转到弟弟的婚房来。

上述两种分外婚事必须在“守制(孝)”一年后才娶亲,以示对去世老的尊重。

续弦

男性生妻子去世,如琴瑟弦断,再娶一个后妻叫做“续弦”。
续弦的规矩与填房、转房相似,“守制”一年才能娶亲。
家境好、人年轻的,可娶到黄花闺女,但多数是讨“半路婆”。
讨半路婆迎亲时,如在婆家出嫁不准走朝(正)门出去,只能从后门出去。

休妻

旧社会婚姻权在男方,婚后妻子如有不孝、不育及发生有辱家门的丑事,丈大即可写“休书”将妻子休掉。
女方被休后由男方送回外家或相告其外家将女儿接回。

除上述外,还有“指腹为婚”、“童养娘”、“讨小”(小婆娘)、“守寡”等婚俗。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邵东平易近俗特殊婚嫁孝堂婚礼隐藏了若干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