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特写90后情侣的川南苗族婚礼

婚庆设计 admin 浏览 评论

新华社成都3月6日电(江宏景)正月里,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苗族青年杨宇桥和韩玉洁举行了一场独特的苗族传统婚礼。
新郎、新娘是一对“90后”小情侣。

25岁的新郎杨宇桥大学毕业后在兴文石海天下地质公园做导游,23岁的新娘韩玉洁是兴文县大河苗族乡的一名体育老师。
他俩在志愿者做事事情中相识相恋,2018年底办理了却婚登记。
为了让他们体会到祖祖辈辈的苗家儿女白首偕老、和谐互敬、孝顺长辈、勤俭持家的家庭不雅观念,父母为他们策划了一场传统的苗族婚礼。
全体历时3天,新华社亲历了这个氛围热烈而庄严的过程。

2月24日,媒人带着猪肉、烟酒等礼品到女方家提亲。
新华社发

第一天,新郎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谈聘礼、安排婚礼等事宜。

第二天,新郎杨宇桥家的亲朋好友一早来到他家,支配婚房,准备地毯、婚匾、对联、红布绸缎、宴席、迎亲职员名单。

傍晚时分,待男方客人基本到齐,德高望重的长辈为新郎主持祭祖,接着进行“拜富贵”“吃富贵酒”礼仪,亲戚依次给新郎杨宇桥穿新、上红和送礼,向新郎说吉祥话,新郎则要回敬长辈。
新娘韩玉洁家也要进行祭祖,举办晚宴酬宾。

到了第三天凌晨1点旁边,新郎杨宇桥带着迎亲军队,从兴文县古宋镇出发前往位于兴文县大坝苗族乡的新娘韩玉洁家迎亲。
随着男方迎亲军队的到来,新外家在凌晨3点多开始摆“女早饭”,陪同新娘就餐的都是外家的女眷和亲友,男方迎亲军队则在屋外就餐。

2月26日,在“和气饭”仪式中,新娘韩玉洁的伯母(中)将新娘请托给新郎父母。
新华社 江宏景 摄

新娘头顶红盖头,由韩玉洁的伯母牵着走出闺房叩拜祖宗,在兄长的搀扶下“踩斗”:第一步踩在“斗”中,再上一步站在象征桥梁的长凳上,将一把筷子今后丢,她的父亲用围裙接住,然后兄长背着新娘,从堂屋大门到门外着地,准备出发。
这时新娘父母开始“哭嫁”——叮嘱女儿要孝顺公婆、勤俭持家。

带领送亲军队的是新娘的伯父和伯母,伯母牵着新娘走在前面,随后随着打着红伞的伴娘和女方亲戚,男方迎亲军队抬着嫁妆走在末了。

大约早上6点,送亲军队来到新郎家附近,停息安歇。
从男方家走来的迎亲人轮番为送亲军队敬烟、敬酒、敬茶。
伴娘们用纸伞围成一圈,新娘韩玉洁在中间依次装扮、洗脚、换第二套嫁衣。
在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方迎亲人接下新娘的伞,向军队抛撒五谷。

在新郎家坐定后,男方家两人一组轮流向女方众亲友道贺。
大约中午时分,双方亲友进行隆重的苗家长桌宴。

2月26日,新娘军队在新郎家坐定后,新郎家两人一组轮流向女方众亲友道贺、祝福、递烟、敬酒。
新华社 江宏景 摄

新郎父母请一对身体康健、儿孙满堂的夫妇为新人铺床。
傍晚时分,女方送亲军队准备返程,新郎家又准备了丰硕的晚宴。
由于两家的饭菜掺和成宴席,宾主老幼同吃,氛围非常友好和谐,俗称“和气饭”。
吃罢,男方在屋外摆好板凳,设置拦路酒,挽留女方送亲军队。
至此,全体婚礼仪式才算结束。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的宜宾市文兴县,生活着苗、彝、藏、羌、回等十余个少数民族。
个中苗族同胞约4.5万人,占总人口的11%。

新郎杨宇桥的母亲黄宇也是兴文县的苗族同胞,她由于在上世纪90年代结婚时没有举行苗族传统婚礼而一贯感到遗憾。
现在轮到孩子结婚,她向前辈们请问了很多履历,前前后后忙着操办了这场传统婚礼。
她说:“让孩子们举行自己民族的婚礼,便是怕他们把传统丢了。

2月26日凌晨,送亲军队来到新郎家附近,新娘韩玉洁在伴娘帮助下换第二套嫁衣。
新华社 江宏景 摄

兴文县苗族文化促进会会长杨永华对说:“多年来,在兴文县苗族聚居区,‘自由选择、请媒说合、父母操办’成为苗族男女婚姻缔结的传统模式,婚礼习俗仪式蕴藉繁芜、独特而丰富多彩。
但随着时期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嫁妆、衣饰、议程等逐渐变得实用,川南苗族的婚礼习俗逐渐变得简约。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特写90后情侣的川南苗族婚礼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