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座谈古代的轿子娶亲为啥可以乘花轿

婚庆设计 admin 浏览 评论

穿越街头的骡轿

轿是由车发展进化而来的,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明史·舆服志》载:“轿者,肩行之车。
”最初的轿称“肩舆”或“平肩舆”,舆是古时候抬人登山用的代步工具。

滑竿

《汉书·严助传》载:汉朝会稽太守严助察看灾情曾经“舆轿而隃领(岭)”。
唐朝颜师古注讲授:“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
’臣瓒曰:‘今竹舆车也,江表作竹舆以行是也。
’”可见汉朝的时候所谓轿,只不过是一种过山间小路用的车。

“肩舆”的称谓最早见于宋代。
墨客杨万里在《过陂子径五十里乔木蔽天遣闷七绝句》诗中云:“为怜上轿啮人肩,下轿行来脚底穿。

车子一但爬上人的肩头成了肩舆,也就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役使百姓的工具。

肩舆首先普遍运用于官府,称“官轿”。
官轿的等级是很严格的。
天子是金顶黄轿,皇后是凤轿。

百官按品级乘轿,轿的规格、质地、颜色、图案、装饰以及抬轿人数等都有严格规定。

《明史·舆服志》载:“百官乘车之制。
洪武元年令,凡车不得雕饰龙凤文(纹)。
职官一品至三品:用间金饰银螭绣带,青缦;四品、五品:素狮头绣带,青缦;六品至九品,用素云头青带,青缦。
轿同车制。

抬轿所用的人数也有严格规定。
《清史稿·舆服志一》载:“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中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伕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伕二人,舆中用锡。
直省督抚;舆伕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伕四人,杂职乘马。

同时还规定,如果有人违反规定,瞥见者必须立即报告。

《明史·六志》就曾这样写道;“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
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追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

明永乐元年,驸马都尉胡不雅观违反制度,乘坐了晋王济熔“朱辕棕轿”,被给事中同景瞥见申报请示给了朝廷。
于是天子下了诏训斥了借轿人济熔。
因坐轿人胡不雅观是天子的半子,才免遭了惩罚。

又如隆庆二年给事中徐向告发应城伯孙文栋不按规定乘轿,天子立即下诏停发了孙文栋的俸禄。

平民百姓不管家中如何有钱,也只能按规定坐两人抬的青布小轿。

《明史·舆服志》载;“庶民车及轿,并用黑油、齐头平顶、皂缦,禁用云头。

但在平民百姓结婚时可坐带有颜色和图案的专用肩舆,人们称它为“花轿”或“喜轿”。

为什么结婚可以坐花轿呢?由于在封建社会人们把结婚叫“小登科”,视为考取举人、进士一样光彩。

《都邑丛载》在结婚一节中这样写道;“满天星轿坐娇娥,伞扇旗牌次第过,莫讶状元多若许,本来原是小登科。

喜轿的质地和装饰也不尽相同。
高等点的在轿围上有平金丝绣,镶钻石。
低级点的在红绿绸缎轿围上绣些吉祥图案如“凤凰垂牡丹”“百鸟朝风”“富贵花开”“百子图”等等。

结婚所用的喜轿数量和规格根据民族和贫富而不同。
北京满族人只用一顶红卡拉呢的轿,供新娘坐。
汉族用一至三顶。
一顶为红(绣有吉祥图案的赤色轿围),二顶为一红一绿,三顶为一红二绿。

新娘坐红轿,娶送亲太太坐绿轿。
有的喜轿还配有子轿,即轿内的小轿。
当喜轿抬到房屋门口时,可将小轿抬到屋里叫新娘在屋里高下轿。

喜轿行走时,也仿照官轿的场面。
轿前配有执事仪仗:开道锣、旗、牌、伞、扇,金瓜、钺斧、朝天镫……同时还配有鼓号乐队,一起吹奏乐打鞭炮劈啪,热闹非凡。

随着喜轿的产生,在北京“喜轿铺”也就应运而生。
民国时仅北京城内就有大小轿铺几十家,轿铺除租赁肩舆外还备有各种执事乐队。

肩舆除用于喜事外,还用于丧事称“魂轿”,即去世人灵魂乘坐的肩舆。
此种肩舆二人抬,体积比活人坐的肩舆稍小些,用玄色轿围。

旧时丧礼出殡用的魂轿

肩舆的骨架分木制、竹制和藤制。
北方用木制、藤制较多,南方用竹制较多。
解放前我国南方普遍用的“滑杆”便是最大略的竹制肩舆。

肩舆利用的功能有供走平路的、有供走山路的。
解放前在北京西山曾有一种专供人上山用的肩舆。
这种肩舆很大略,两根长杆上架一把“椅子”四人抬,人们称它为“西山肩舆”。

肩舆除了有人抬的外,还有用骡代替人的叫“骡轿”或“驼轿”。
元朝的天子还坐过“象轿”,即肩舆前后各用一头大象驾着行走。

骡轿

总之,肩舆种类很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用场而各有差异。

关于肩舆,您又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源自《燕都》杂志,

原题《肩舆的产生与运用》,作者幸秀兰。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年夜众号“北京传统文化同盟”理解)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座谈古代的轿子娶亲为啥可以乘花轿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